法律專欄職場霸凌公然侮辱?家屬必知法律權益與求助指南

職場霸凌公然侮辱?家屬必知法律權益與求助指南

律點通
2025-09-12
5分鐘
勞動法/勞資爭議勞資關係侵權行為
LINE

當您的家人在職場上受到言語上的傷害,被當眾羞辱、謾罵,那種心痛與無助,我們完全理解。職場霸凌不僅影響受害者的身心健康,更讓整個家庭蒙上陰影。面對這種情況,許多家屬會感到徬徨,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甚至懷疑這些行為是否真的觸法。

別擔心,這篇文章將為您提供一份清晰的法律指南,幫助您了解台灣法律是如何處理職場公然侮辱與誹謗的行為,以及身為家屬,您可以如何為您的親人爭取權益,讓加害者付出代價,並促使職場環境變得更安全。

職場霸凌中的公然侮辱與誹謗:法律怎麼說?

在台灣,針對職場中涉及言語霸凌,特別是公然侮辱和誹謗的行為,我們主要可以從《刑法》、《民法》以及《職業安全衛生法》等面向來尋求法律途徑。

1. 刑法:追究加害者的刑事責任

如果霸凌者在公開場合對您的家人進行辱罵或散布不實言論,可能已經觸犯了《刑法》的相關規定。

公然侮辱罪

當霸凌者在「不特定人或多數人」可能聽到或看到的情況下,以抽象謾罵的方式貶損他人的名譽和人格,就可能構成公然侮辱罪。這不要求指責具體事實,只要有貶低他人社會評價的意圖和行為即可。

《刑法》第309條第1項:「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簡單來說,就是在大家面前罵人「王八蛋」、「神經病」、「喜憨兒」這類沒有指涉具體事件,純粹是人身攻擊的詞語。

誹謗罪

如果霸凌者不只是抽象謾罵,而是指責或傳述具體不實的事實,意圖讓這些不實資訊散布出去,足以毀損您家人的名譽,那麼就可能構成誹謗罪。例如,指控您的家人「貪污」、「作弊」等,且無法證明其為真實。

《刑法》第310條第1項:「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2. 民法:要求損害賠償與精神慰撫金

除了刑事責任,霸凌行為對受害者造成的傷害,也可以透過《民法》來請求賠償,包含金錢上的損失和精神上的痛苦。

侵權行為與損害賠償

當霸凌者的行為不法侵害了您家人的權利,例如名譽權、健康權等,就可能構成侵權行為,需要負起損害賠償責任。

《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精神慰撫金與回復名譽

霸凌往往會造成受害者巨大的精神痛苦。如果您的家人因為霸凌行為,名譽、身體、健康或其他重要人格法益受到侵害,即使沒有實質的財產損失,也可以請求精神慰撫金(俗稱精神賠償),甚至要求登報道歉等回復名譽的適當處分。

《民法》第195條第1項:「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

3. 職業安全衛生法:雇主應盡的保護責任

雇主對於員工的職場環境有責任確保安全,這也包括預防職場霸凌。如果雇主沒有盡到保護義務,導致您的家人遭受霸凌,雇主也可能需要負起責任。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第2項第3款:「雇主對下列事項,應妥為規劃及採取必要之安全衛生措施:…三、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之預防。」

這表示雇主有義務建立預防機制,並在事件發生時介入處理,否則可能需要負連帶賠償責任。

實際案例解析:職場中的言語界線

法律條文可能有些抽象,我們透過兩個實際案例,讓您更清楚地了解職場言語霸凌的法律界線。

案例一:當眾辱罵「王八蛋」的代價

小陳在公司停車場被同事小李當眾辱罵「王八蛋」。小陳的家人不甘心,決定提告。法院審理後認為,「王八蛋」一詞屬於惡意辱罵,足以貶損小陳的人格及社會評價,因此判決小李構成《刑法》上的公然侮辱罪,不僅要接受刑事處罰,民事上還需賠償小陳精神慰撫金。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在職場上,即使是因不滿而口出惡言,也可能要付出沉重的法律代價。

案例二:主管批評工作表現,是否構成侮辱?

某幼兒園園長在指導員工小美清掃工作時,因為小美一再詢問且在洗手台洗垃圾桶,園長對小美說了「真是頭殼壞掉」(台語)、「臭耳聾」(台語)。小美認為受到侮辱而提告。然而,法院審理後認為,園長這些話雖然帶有指責意味,但主要是針對小美當時的工作行為所表達的意見評價,與客觀事實有關,並非純粹出於情緒性、貶損性的人身攻擊,因此不構成公然侮辱罪。這個案例提醒我們,法律會區分對「事」的批評與對「人」的侮辱,這中間的界線有時會非常細微。

家屬可以怎麼做?關鍵行動指南

面對親人遭受職場霸凌,您可以採取以下步驟來保護他們的權益:

1. 蒐集證據,刻不容緩

證據是法律行動的基石。請盡可能蒐集所有相關證據,例如:

  • 錄音、錄影:如果可能,將霸凌者的言行錄下。
  • 文字訊息:LINE、Email、簡訊、社群貼文等任何霸凌內容的截圖或紀錄。
  • 證人:尋找目擊者,並請他們提供證詞。
  • 就醫紀錄與診斷證明:如果您的家人因霸凌導致身心受創,請務必就醫並取得診斷證明,這將是請求精神慰撫金的重要依據。
  • 時間、地點、人物:詳細記錄每次霸凌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涉事人物和具體言行。

2. 尋求協助,打破孤立

  • 內部申訴:如果公司設有申訴管道,可以依循程序提出。但若對公司處理能力不信任,或公司本身就是問題來源,則應考慮外部管道。
  • 外部申訴:向地方勞工局或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提出申訴,要求主管機關介入調查,並要求雇主履行預防職場不法侵害的義務。
  • 法律諮詢:尋求專業律師的意見,評估提起刑事告訴(公然侮辱、誹謗)或民事訴訟(侵權行為損害賠償)的可能性。律師能協助您分析證據、判斷勝訴機率,並規劃最適合的法律策略。
  • 身心支持:鼓勵您的家人尋求心理諮商或醫療協助,照顧好他們的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

結語:為愛與正義而戰,您並不孤單

職場霸凌對受害者及其家屬都是沉重的打擊。但請記住,法律是保護弱者的工具,您和您的家人有權利尋求正義。透過積極蒐證、了解法律權益並尋求專業協助,您將能為您的親人點亮希望,讓霸凌者為其行為負責。這條路上或許艱辛,但您不是一個人,律點通與您站在一起,共同為職場的公平與尊嚴而努力。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如何判斷職場中的批評性言論是否構成「公然侮辱」?

A: 判斷是否構成公然侮辱,關鍵在於言論的內容、目的和語氣。如果言論是針對「工作行為或表現」的意見評價,即使語氣不佳或用詞不雅,法院仍可能認定其為言論自由範疇,不構成公然侮辱(如案例二)。但如果言論是純粹的「抽象謾罵」,針對人格尊嚴進行貶損,沒有指涉具體事實,且是在不特定人或多數人得以共見共聞的「公然」狀態下發生,就極可能構成公然侮辱(如案例一)。家屬應蒐集完整脈絡,交由專業律師判斷。

Q: 如果公司對霸凌事件不積極處理,家屬可以怎麼做?

A: 如果公司內部申訴無效或處理不力,家屬可以代表受害者向外部主管機關求助。首先,可以向地方政府的勞工局或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提出申訴,要求其介入調查,並要求雇主依《職業安全衛生法》履行預防職場不法侵害的義務。若雇主未盡義務,可能需負損害賠償責任。此外,也可以直接委託律師,評估提起刑事告訴或民事訴訟,追究霸凌者與雇主的法律責任。

Q: 蒐集職場霸凌證據有哪些具體且有效的方式?

A: 最有效的證據包括:1. 錄音或錄影: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前提下,盡可能錄下霸凌者的言行。2. 文字訊息截圖:包含LINE、Email、簡訊、社群貼文等任何霸凌內容的通訊紀錄。3. 人證:尋找目擊者,並取得他們的書面證詞,或請他們願意出庭作證。4. 就醫紀錄與診斷證明:如果身心受創,務必就醫並取得醫師開立的診斷證明,證明霸凌行為對健康造成影響。5. 事件紀錄:詳細記錄每次霸凌發生的時間、地點、具體內容、在場人物等,越詳細越好。這些證據能幫助您在法律程序中站穩腳跟。

Q: 提起職場公然侮辱或誹謗的訴訟,大概會有哪些流程和可能費用?

A: 訴訟流程通常分為刑事和民事: 刑事訴訟:家屬可代表受害者向警察局報案或直接向地檢署提告。檢察官會調查並決定是否起訴。若起訴,法院會審理並判決。費用主要是律師費,若自行處理則無。刑事訴訟主要目的是追究加害者的刑責。 民事訴訟:可向法院提起,要求霸凌者和/或雇主賠償精神慰撫金及其他損害。費用包括裁判費(依請求金額比例計算)和律師費。民事訴訟主要目的是獲得損害賠償。 整個過程可能耗時數月甚至數年,具體費用和時間會因案件複雜度、證據多寡及是否和解而異。建議尋求律師協助評估,以了解詳細的費用預算和時程規劃。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