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薪水,誰都不能隨便扣!
辛苦工作一個月,領到薪資單卻發現金額不對?雇主以各種名義扣減您的薪水,讓您感到困惑又無助嗎?別擔心!在台灣,勞工的薪資權益受到《勞動基準法》的嚴格保障。許多雇主誤以為只要勞工簽名同意,或公司規章有規定,就可以隨意從薪水中扣錢。這可是大錯特錯!
今天,律點通將帶您深入了解《勞動基準法》如何保護您的工資,並教您當薪水被不當扣減時,該如何捍衛自己的權益,別讓您的血汗錢平白損失。
勞工的薪水,法律怎麼說?
台灣的《勞動基準法》對工資的給付有明確且強制性的規定,目的是確保勞工能穩定獲得報酬,維持基本生活。以下是您必須知道的關鍵法條:
1. 工資應全額直接給付原則
這是最基本的保障!您的工資必須完整無缺地直接發給您本人。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例如代扣勞健保費、所得稅)或您明確且無爭議地同意(例如代扣工會會費、職工福利金),否則雇主不能隨意扣減。
《勞動基準法》第22條第2項:「工資應全額直接給付勞工。但法令另有規定或勞雇雙方另有約定者,不在此限。」
白話解釋: 您的薪水就是您的,雇主不能擅自「打折」或「扣除」。即使有「約定」,這個約定也必須是您完全同意且沒有爭議的,而且不能違反其他法律的強制規定。
2. 禁止預扣工資作為違約金或賠償費用
這條規定至關重要!它明確禁止雇主以「違約金」或「賠償費用」的名義,從您的薪水中扣錢。即使您真的有造成公司損失,或有違反合約的行為,雇主也絕不能自行扣薪。
《勞動基準法》第26條:「雇主不得預扣勞工工資作為違約金或賠償費用。」
白話解釋: 即使您不小心弄壞了公司物品,或因故造成公司損失,甚至您有簽署過任何關於「違約金」或「賠償」的協議,雇主都不能單方面直接從您的薪水中扣除。這項規定是為了保障您的基本生活,屬於社會公益性質,即使您曾同意,也無法排除其適用。
3. 雇主違法會被罰
如果雇主違反了上述規定,不當扣減您的薪水,將會面臨嚴厲的罰款!
《勞動基準法》第79條第1項第1款:「有下列各款規定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一、違反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至第二十五條、第三十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六項、第七項、第三十二條、第三十四條至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九條第一項或第五十九條規定。」
白話解釋: 雇主若膽敢違反工資全額給付原則,或預扣您的薪水,最高可被處以新臺幣一百萬元的罰鍰。這表示政府對於保障勞工薪資權益的決心非常堅定。
這些情況下,雇主扣薪就是違法!
為了讓您更清楚了解,我們將實際案例改寫成生活情境,幫助您辨識雇主不當扣薪的行為:
情境一:車禍賠償,薪水被扣光?
小陳是一名客運司機,某天不慎發生交通事故,造成公司車輛受損。公司負責人直接告知小陳,將從他每個月的薪水中,扣除一筆「保險自負額」作為賠償,直到賠償金額扣完為止。小陳雖然不滿,但擔心工作不保,只好默默接受。
律點通分析: 即使小陳確實造成公司損失,且公司有權向他求償,但公司負責人未經小陳同意,也未經法律程序確定責任歸屬和賠償金額,就直接從薪水中扣錢,已經嚴重違反《勞動基準法》第26條的「禁止預扣工資」規定。在類似的真實案例中,法院判決雇主必須支付罰金,因為這種行為是違法的,即使勞工同意也無效。
情境二:離職違約金,薪水被扣住?
小美在一家保險公司服務多年,因故決定離職。公司卻告知,由於小美曾處理客戶資料,離職後可能涉及客戶資料外洩風險,因此要從她最後一筆薪水中扣除一筆「保密違約金」,直到確認無損害為止。小美對此表示不解與抗議。
律點通分析: 即使勞工可能涉及違約或造成損害,只要勞工對責任歸屬、損害範圍或金額有爭議,雇主都不能單方面從薪水中扣錢。這屬於《勞動基準法》第26條所禁止的「預扣」範疇,也違反了第22條第2項的「全額給付原則」。在類似的真實案例中,法院明確指出,雇主應循合法途徑(如勞資爭議調解或民事訴訟)向勞工求償,而非自行扣薪。雇主的行為將被處以罰鍰。
薪水被亂扣,我該怎麼辦?
當您的薪水被不當扣減時,請務必採取以下行動,捍衛自己的權益:
-
明確表達不同意: 當雇主告知要扣薪時,立即以書面(例如電子郵件、通訊軟體訊息)或口頭方式,明確告知您不同意扣款。留下證據非常重要!
-
收集證據: 保留所有與薪資相關的文件,包括:
- 勞動契約
- 薪資單(明細)
- 打卡紀錄
- 與雇主溝通扣薪事宜的訊息(對話紀錄、電子郵件等)
- 公司規章或任何涉及扣薪的約定文件
-
尋求勞工局協助: 這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您可以向您工作地點所在地的勞工行政主管機關(例如各縣市勞工局)提出申訴或申請勞資爭議調解。勞工局會介入調查,並要求雇主限期給付被扣減的工資。如果雇主仍不願配合,勞工局將依法對雇主處以罰鍰。
-
考慮勞動事件法途徑: 如果勞資爭議調解不成,您還可以依據《勞動事件法》向法院聲請調解或起訴。該法案特別保障勞工權益,例如降低了勞工聲請假扣押的擔保金要求,讓您更容易透過司法程序保全您的工資債權。
捍衛您的薪資權益,從現在開始!
您的薪水是您付出勞力的應得報酬,也是您和家人維持生活的基礎。請記住,《勞動基準法》嚴格禁止雇主隨意扣減工資,特別是預扣違約金或賠償費用。當您的薪水被不當扣減時,勇敢站出來,收集證據,並向勞工行政主管機關尋求協助。了解並善用這些法律武器,您就能有效保障自己的權益,讓雇主不敢輕易侵犯您的血汗錢!
別讓不法扣薪成為常態,您的權益,由您自己捍衛!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公司說我造成損失,要從薪水扣,我可以拒絕嗎?
A: 可以!根據《勞動基準法》第26條,雇主不得預扣勞工工資作為違約金或賠償費用。即使您真的有造成公司損失,只要您對責任歸屬、損害範圍或金額有爭議,雇主都不能單方面直接從您的薪水中扣除。您應該明確表示不同意,並要求雇主循合法途徑(例如勞資爭議調解或民事訴訟)向您求償。
Q: 我簽過同意書,公司就可以扣我的薪水嗎?
A: 不一定!《勞動基準法》第26條是具有社會公益性質的強制禁止規定,即使勞工事先簽署同意書,同意雇主預扣工資作為違約金或賠償費用,該同意書也可能因違反法律的強制規定而無效。勞工的同意不能排除雇主違反此條文的違法性。但若扣款是代扣勞健保費、所得稅或您明確且無爭議同意的福利金等,則屬合法扣款。
Q: 如果公司堅持不還我被扣的薪水,我可以怎麼做?
A: 您應該立即向工作地點所在地的勞工行政主管機關(例如各縣市勞工局)提出申訴或申請勞資爭議調解。勞工局會介入調查,並要求雇主限期給付。若雇主仍不給付,勞工局會依法對雇主處以罰鍰。您也可以考慮依《勞動事件法》向法院聲請調解或提起訴訟,要求雇主返還不當扣減的工資。
Q: 公司被勞工局罰錢,我的薪水會回來嗎?
A: 勞工局對雇主處以罰鍰,是針對雇主違反《勞動基準法》的行政裁罰,這筆罰款是繳給政府的。雖然罰款本身不會直接讓您的薪水回到您手上,但勞工局在處罰前會要求雇主限期給付被扣減的工資。如果雇主仍不給付,您仍需透過勞資爭議調解或司法途徑來追討您的薪水。行政罰鍰有助於督促雇主改善,但您仍需主動爭取個人權益。
Q: 除了工資,獎金、津貼也會被保護嗎?
A: 是的,只要獎金、津貼是屬於勞務對價,具有「勞動報酬」的性質,且非恩惠性給予,則都屬於《勞動基準法》所稱的「工資」,同樣受到全額給付原則和禁止預扣的保護。判斷是否為工資,主要看其是否為提供勞務的對價,而非名稱。
Q: 公司可以要求我賠償,但不能從薪水扣,那他們怎麼求償?
A: 如果公司認為您確實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且金額有爭議,他們應循合法途徑向您求償,而不是自行扣薪。這些合法途徑包括:向勞工局申請勞資爭議調解、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在這些程序中,雙方可以協商或由法院判決確定責任歸屬和賠償金額。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職場霸凌法律反擊:公然侮辱與誹謗的刑事求償指南
遭受職場霸凌的你,是否感到無助?本文將深入解析台灣法律中公然侮辱與誹謗罪的構成要件、民事求償途徑,並透過真實案例,教你如何蒐集證據、尋求協助,勇敢捍衛自己的權益,不再讓霸凌者逍遙法外,重拾尊嚴。
職場霸凌公然侮辱?家屬必知法律權益與求助指南
當親人遭受職場霸凌,特別是言語上的公然侮辱時,家屬往往心急如焚卻不知所措。這篇文章將為您深入淺出地解析台灣法律中關於職場公然侮辱的相關法條、構成要件,並透過實際案例,教導您如何蒐集證據、尋求協助,以及了解雇主的責任,讓您能為受害者爭取應有的權益,不再孤單面對。
政府補助案的法律眉角:銷售必懂的津貼性質與風險
政府津貼補助是市場機會,但也潛藏法律風險。本文將深入淺出解析津貼補助是「行政處分」還是「行政契約」的關鍵區別,並透過實務案例,教導銷售人員如何識別潛在風險、保護交易,並在與政府或受補助客戶合作時,做出更明智的判斷,確保您的訂單與客戶關係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