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經在求職路上,因為年齡而感到力不從心?投遞履歷後石沉大海,面試時總覺得對方眼神中帶著一絲疑慮?在台灣,中高齡求職者確實常面臨「年齡歧視」的隱形障礙。但別擔心,您的就業權益,法律早已為您撐腰!
這篇文章將帶您了解台灣針對年齡歧視的法律保障,教您如何辨識潛在的歧視行為,並提供實用的應對策略,讓您在求職路上更有底氣。
法律為您撐腰:中高齡就業權益的兩大保障
台灣為了確保所有國民,特別是中高齡者的就業機會平等,設有兩部重要的法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與《就業服務法》。
1.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專為您而設
這部法律是特別為了保障年滿 45歲至65歲的「中高齡者」 以及 逾65歲的「高齡者」 而制定。其中最重要的條文是: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第12條第1項:「雇主對求職或受僱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不得以年齡為由予以差別待遇。」
這代表什麼呢?簡單來說,雇主不能因為您的年齡,而在以下任何環節給予您不利的待遇:
- 招募、甄試、進用:例如,徵才廣告不能直接排除特定年齡層。
- 薪資、福利、考績、陞遷:不能因為年齡而給予較低的薪資或升遷機會。
- 教育、訓練:不能因為年齡而剝奪您參與培訓的機會。
- 退休、資遣、解僱:不能以年齡為主要考量來資遣或解僱您。
這部法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定: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第14條:「求職或受僱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於釋明差別待遇之事實後,雇主應就差別待遇之非年齡因素,或其符合前條所定之差別待遇因素,負舉證責任。」
白話文解釋就是,一旦您能提出初步證據,說明您可能因為年齡而受到不公平對待,那麼 雇主就必須提出證據,證明他們的決定與年齡無關,或有其他合理且必要的理由。 這大大減輕了勞工的舉證負擔!
2. 《就業服務法》:全面的就業平等保障
除了中高齡專法,《就業服務法》也扮演了關鍵角色。它的第5條第1項是一般性的就業歧視禁止條款:
《就業服務法》第5條第1項:「為保障國民就業機會平等,雇主對求職人或所僱用員工,不得以種族、階級、語言、思想、宗教、黨派、籍貫、出生地、性別、性傾向、年齡、婚姻、容貌、五官、身心障礙、星座、血型或以往工會會員身分為由,予以歧視;其他法律有明文規定者,從其規定。」
請注意,這裡也明確列出了「年齡」!這表示無論您是否屬於中高齡者,只要雇主因為年齡因素而對您有不公平待遇,都可能構成違法。兩部法律相輔相成,共同保障您的就業權益。
辨識年齡歧視:兩種常見情況
年齡歧視不只一種形式,有時候它可能隱藏在看似合理的理由背後。我們將其分為「直接歧視」和「間接歧視」。
1. 直接歧視:赤裸裸的年齡門檻
這是最容易辨識的類型。雇主直接以年齡作為招募、甄試、進用等條件或限制。
【案例故事一:徵才廣告的年齡陷阱】
多年前,某科技公司在徵才廣告中,明確寫著應徵者「年滿22歲上-50歲」。臺中市政府發現後,認定這明顯違反了《就業服務法》的年齡歧視規定,並對該公司處以罰鍰。公司不服提起訴訟,但法院最終判決公司敗訴,因為公司無法提出合理的理由來證明該職位必須有年齡限制。法院認為,這種廣告會讓超過50歲的求職者望而卻步,直接剝奪了他們的面試機會,構成歧視。
給您的提醒: 如果您看到徵才廣告直接設定年齡上限或下限,且該職位並無特殊體力或專業上的年齡必要性,這很可能就是直接的年齡歧視。
2. 間接歧視:隱藏在「合理」理由背後
這種情況比較隱晦。雇主表面上採取中性客觀的措施或決定,但其實施結果卻對特定年齡層的求職者或受僱者造成負面影響,且該措施與工作能力無關或不具合理必要性。
【案例故事二:航空公司裁員的成本考量】
某航空公司因經營重整而進行裁員。公司聲稱是基於「功能性、成本及人事考績」等考量。然而,最終被資遣的員工中,年資較長、薪資較高的資深空服員佔了絕大多數。法院審理後發現,空服員的年齡與年資、薪資呈高度正相關,公司雖稱以成本考量,但實際上卻變相優先裁減了年齡較長的員工。法院最終認定該公司構成年齡歧視。
給您的提醒: 雇主若以「薪資成本高」作為裁員或不錄取的主要理由,而您的薪資高是因為年資長、經驗豐富所致,這就可能構成間接年齡歧視。因為薪資與年齡常有高度連結,這種做法可能被視為變相針對年齡較長者。
您的實用應對策略
面對年齡歧視,您不是孤單一人,更不是束手無策。以下是您可以採取的一些實用策略:
- 仔細檢視徵才資訊:留意是否有不合理的年齡限制。若有,請保留相關截圖或文字記錄。
- 記錄面試過程:如果面試官提出與職務無關的年齡問題,或暗示您的年齡是問題,請盡可能記錄下對話內容、時間、地點、面試官姓名。
- 保留所有溝通紀錄:包括電子郵件、簡訊、通訊軟體對話,以及任何可能證明年齡歧視的文件。
- 比較與求證:如果您覺得自己被歧視,可以試著了解其他求職者(特別是年輕求職者)的待遇或應徵情況,是否有明顯差異。
- 尋求協助:當您認為自己權益受損時,可向各縣市的勞工局或勞工主管機關申訴。他們會組成就業歧視評議委員會來協助您認定。
結語
年齡從來不應該是您追求職涯發展的阻礙。台灣的法律明確保障您的就業機會平等,禁止雇主因年齡而對您有任何不公平的待遇。了解這些法律武器,掌握辨識與應對歧視的方法,將讓您在求職路上更加自信。勇敢捍衛自己的權益,讓經驗與智慧成為您最寶貴的資產!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我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遇到年齡歧視?
A: 您可從幾個面向判斷:首先,徵才廣告或職位說明是否直接設有不合理的年齡限制?其次,面試過程中,面試官是否特別強調您的年齡,並暗示年齡是您不適合該職位的原因,而非基於您的能力或經驗?最後,公司在招募、升遷、薪資或資遣時,如果年齡較大的員工明顯受到不利影響,且雇主無法提出具體、客觀且與職務能力直接相關的非年齡因素來解釋,就可能構成年齡歧視。請務必保留所有相關證據。
Q: 如果我覺得自己被年齡歧視了,應該怎麼辦?
A: 首先,請盡可能蒐集所有相關證據,例如徵才廣告截圖、面試對話紀錄(若有錄音需告知對方)、電子郵件、簡訊、公司內部公告、績效考核資料、薪資明細等。接著,您可以向您所在地的直轄市或縣市勞工局(或勞工主管機關)提出申訴。主管機關會組成就業歧視評議委員會來進行調查與認定。記得在申訴時,清楚說明您認為雇主如何因年齡因素對您造成不公平待遇。
Q: 雇主以「薪資成本高」為由資遣我,這算年齡歧視嗎?
A: 這可能構成「間接年齡歧視」。雖然雇主表面上是基於成本考量,但如果您的薪資高是因為年資長、經驗豐富所致,而年資與年齡通常呈高度正相關,那麼這種做法實質上可能變相針對年齡較長的員工。法院在判斷時會審視雇主是否能證明其決策具有「合理性與必要性」,且已盡力採取較溫和的手段。如果雇主無法提出充分理由,仍可能被認定為年齡歧視。
Q: 我擔心申訴年齡歧視會影響我未來的求職,該怎麼辦?
A: 這是許多求職者的共同擔憂。不過,依據《就業服務法》規定,主管機關對於申訴人的資料會予以保密。此外,法律保障勞工權益,雇主不得因勞工提出申訴而對其有不利待遇。雖然無法保證完全沒有影響,但法律提供了保護機制。您可以諮詢勞工局,了解申訴流程及保密措施的細節,以評估最適合您的做法。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