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勞工,當職業災害不幸發生,甚至被捲入訴訟,成為「被告」時,那份焦慮與無助感,想必讓您夜不能寐。您可能會疑惑:明明是公司的工作環境出了問題,為什麼我會變成被告?我該如何證明自己的清白?又該怎麼保護自己?
別擔心,這篇文章將由律點通為您深入剖析「雇主安全照顧義務」的內容。理解這項義務,不僅能幫助您釐清事故責任歸屬,更能在法庭上為自己爭取權益。因為,法律明文規定,雇主有責任提供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而這份責任,遠比您想像的還要廣泛。
了解「雇主安全照顧義務」:為何這對你很重要?
「雇主安全照顧義務」是雇主基於僱傭契約關係,對勞工負有保護其生命、身體及健康的附隨義務。這不僅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律明文規定的強制性義務。它的內容廣泛,涵蓋了工作環境、設備、作業程序、教育訓練及監督管理等各個面向。當職災發生,若雇主未盡此義務,很可能要負起法律責任,這對身為被告的勞工來說,是釐清責任歸屬的關鍵。
雇主責任的法律基礎:這些法條你不能不知道
雇主的安全照顧義務主要源自於《勞動基準法》及《職業安全衛生法》。
《勞動基準法》第8條:概括性原則
《勞動基準法》第8條規定:「雇主對於僱用之勞工,應預防職業上災害,建立適當之工作環境及福利設施。其有關安全衛生及福利事項,依有關法律之規定。」
這條文確立了雇主對勞工預防職業災害的概括性義務,要求建立適當的工作環境。它是一個原則性規定,具體內容則需依循其他相關法律,特別是《職業安全衛生法》。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5條:核心義務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5條是雇主安全照顧義務的核心條文,明確要求雇主應在「合理可行範圍內」採取「必要之預防設備或措施」,以避免勞工發生職業災害。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5條:「雇主使勞工從事工作,應在合理可行範圍內,採取必要之預防設備或措施,使勞工免於發生職業災害。機械、設備、器具、原料、材料等物件之設計、製造或輸入者及工程之設計或施工者,應於設計、製造、輸入或施工規劃階段實施風險評估,致力防止此等物件於使用或工程施工時,發生職業災害。」
這表示雇主必須提供足夠的硬體設備與軟體措施,盡力保障勞工安全。所謂「合理可行範圍內」,法院會綜合考量危害的嚴重性、預防措施的有效性、實施成本與困難度以及當時可行的技術與知識。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具體措施清單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則詳細列舉了雇主應採取安全衛生設備及措施的具體危害類型,例如: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第1項第3款:「雇主對下列事項應有符合規定之必要安全衛生設備及措施:…三、防止電、熱或其他之能引起之危害。」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第1項第5款:「雇主對下列事項應有符合規定之必要安全衛生設備及措施:…五、防止有墜落、物體飛落或崩塌等之虞之作業場所引起之危害。」
這包含了機械、電、墜落、化學品等硬體危害預防,以及肌肉骨骼疾病、異常工作負荷、不法侵害等軟體措施。這是雇主履行《職安法》第5條概括義務的具體化要求。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32條:教育訓練不能少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32條明定:「雇主對勞工應施以從事工作與預防災變所必要之安全衛生教育及訓練。」
這代表雇主有對勞工施以必要安全衛生教育訓練的義務,這是預防職業災害的重要環節。訓練內容應與勞工所從事的工作及預防災變相關,且雇主必須確保勞工確實理解並能應用。
當雇主沒做到:可能面臨的法律後果
當雇主因違反其業務上應盡的安全照顧義務,導致勞工受傷或死亡時,除了可能面臨行政罰鍰(如《職業安全衛生法》第40條),更可能構成《刑法》上的業務過失傷害罪(第284條第2項前段)或業務過失致死罪(第276條第2項)。這意味著,如果災害的發生主要歸因於雇主的疏忽,那麼法律責任將由雇主承擔。
真實案例看雇主如何「失職」:這不是你的錯,但你要知道
透過以下匿名化的真實案例,您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法院是如何認定雇主未盡安全照顧義務的。
案例一:電線走火的悲劇
情境故事: 小陳是一名資深電器維修技師,某天公司指派他去檢修一台投影設備。在作業過程中,由於電線裸露且老舊,小陳在未穿戴絕緣手套等防護器具的情況下,不慎觸電身亡。事後調查發現,公司不僅沒有提供符合安全標準的絕緣防護設備,也從未針對此類高風險電氣作業落實安全衛生教育訓練。
法院判決重點: 即使小陳是專業技師,且公司表面上備有防護器具,但法院仍認定雇主未依《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第1項第3款等規定,主動提供符合標準的設備、確保設備可用性,並落實相關安全衛生教育訓練,導致小陳死亡。雇主最終被判業務過失致死罪。
給勞工被告的啟示: 如果您的案件涉及設備缺陷或未提供防護具,且雇主未充分訓練,那麼責任很可能在雇主身上。勞工的專業能力不能完全免除雇主提供安全工作環境的義務。
案例二:高空作業的墜落
情境故事: 阿明在一家小型營造公司工作,有次被指派到一處工地安裝鐵屋。當時工地二樓樓頂沒有任何護欄或安全網,老闆也未要求工人配戴安全帽和安全帶。不幸的是,阿明在施工時失足,從高處墜落身亡。
法院判決重點: 法院認定雇主違反了《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第1項第5款關於防止墜落危害的規定,未設置護欄等安全防護設備,也未強制要求勞工配戴安全帽、安全帶。這些都是雇主應盡的最基本防墜義務,雇主因此被判業務過失致死罪。
給勞工被告的啟示: 如果您的案件涉及高處作業,且雇主未提供基本的防墜設施(如護欄、安全網)或個人防護具(如安全帶),也未盡到監督勞工使用的責任,這將是證明雇主疏失的有力證據。
勞工被告可以怎麼做?保護自己的實用建議
面對訴訟,積極應對是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以下是您可以採取的具體步驟:
- 詳細記錄事故經過: 盡可能回憶並記錄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參與人員、具體作業內容、當時使用的設備狀況、雇主提供的安全措施(或缺乏),以及任何異常情況。
- 檢視雇主作為: 回想雇主是否提供了足夠且合格的安全設備?是否進行了必要的安全衛生教育訓練?是否有主管在現場監督並糾正不安全行為?
- 蒐集有利證據:
- 書面文件: 公司的安全衛生工作守則、教育訓練紀錄(確認您是否曾簽名,內容為何)、風險評估報告、機械設備檢修紀錄等。
- 現場證據: 如果可能,提供事故現場的照片、影片,顯示工作環境、設備缺陷或缺乏安全防護的狀況。
- 證人證詞: 尋找了解情況的同事或目擊者,他們的證詞可能對您有利。
- 了解自身權益: 職業災害發生後,您除了可能面臨訴訟,也可能有權申請職災給付、民事求償等。了解這些權益,有助於您全面評估自己的處境。
結語:面對訴訟,你不是孤單一人
身為勞工被告,您所面對的挑戰確實艱鉅,但請記住,法律並非只保護雇主。理解「雇主安全照顧義務」的範疇,是您保護自身權益的第一步。透過釐清事故經過、檢視雇主責任、積極蒐集證據,您將能更有力地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面對訴訟,您不是孤單一人,積極應對將是您爭取公平正義的關鍵。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我只是聽從主管指示工作,出事了也要負責嗎?
A: 法律上,勞工確實有遵守工作規則及安全規定的義務。然而,如果主管的指示本身就存在安全疑慮,或是雇主未提供必要的安全設備與訓練,導致您在執行指示時發生意外,那麼雇主可能仍需負主要責任。您需要釐清主管指示的內容、是否超出您的專業能力或安全範圍,以及雇主是否有提供足夠的保護措施與訓練。如果雇主未盡到安全照顧義務,您個人的責任會相對減輕。
Q: 如果公司有發安全帽、手套,但我沒用,是不是就完全是我的錯?
A: 公司有提供防護具是盡義務的一部分,但如果勞工未依規定使用,確實可能被認定有「與有過失」。在民事賠償上,您的過失可能會依比例減輕雇主的賠償責任。然而,在刑事責任或行政罰鍰方面,勞工的與有過失通常不能完全免除雇主的責任。法院會考量雇主是否有盡到監督管理的義務,例如是否有定期巡視、糾正不安全行為、確保勞工確實使用防護具。如果雇主未盡監督之責,仍可能被認定有疏失。
Q: 我該怎麼證明雇主沒有盡到安全照顧義務?
A: 您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蒐集證據: 1. 設備方面: 拍照或錄影證明設備老舊、損壞、缺乏安全裝置,或未提供必要的個人防護具。 2. 環境方面: 記錄工作場所的危險因素,如濕滑地面、照明不足、通風不良、高處無護欄等。 3. 訓練方面: 檢視公司是否有提供職災相關的安全衛生教育訓練紀錄,內容是否與您的工作相關,以及您是否確實理解並能應用。 4. 管理方面: 證明雇主或主管對不安全行為視而不見、未定期檢查設備、未制定或執行安全工作守則等。 5. 證人: 尋找曾目睹事故、或了解公司安全管理狀況的同事作證。
Q: 如果我已經是資深員工,是不是就代表我對自身安全要負更多責任?
A: 資深員工通常對工作內容和潛在風險有較高的認知,因此在操作上會被期待更為謹慎。然而,這並不代表雇主的「安全照顧義務」會因此減輕。雇主仍有責任提供安全的環境、設備,並確保即使是資深員工也持續接受相關訓練,且有義務監督所有員工遵守安全規定。如果災害是因設備缺陷、環境不安全或管理疏失造成,即使是資深員工,雇主仍難以完全免責。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面對性騷擾指控:被告的法律自保與應對策略
當您被捲入性騷擾指控時,焦慮與困惑在所難免。這篇文章將為您深入解析台灣性騷擾的法律定義、可能面臨的民刑事責任,並透過實務案例與具體建議,助您理解如何蒐證、應對調查,以及維護自身權益。掌握法律知識,是您理性面對指控的第一步。
職場言語暴力不再隱忍:公然侮辱與誹謗罪自保指南
在職場遭受言語暴力,感到無助嗎?本文深入解析台灣刑法中公然侮辱罪與誹謗罪的構成要件、實務案例,並提供當事人詳盡的蒐證與申訴指南。了解您的法律權益,不再默默承受,勇敢捍衛職場尊嚴。
業績獎金被短發怎麼辦?勞工必知權益與爭議解方
辛苦拚來的業績獎金卻遇到計算爭議或短發?這篇文章將為您解析業績獎金是否屬於工資、法條如何保障您的權益,並透過實務案例教您如何蒐證、協商,以及在面對雇主片面變更獎金制度時該如何應對,幫助您捍衛薪資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