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競業禁止條款有效嗎?簽約當事人必知的法律權益

競業禁止條款有效嗎?簽約當事人必知的法律權益

律點通
2025-09-08
5分鐘
勞動法/勞資爭議勞資關係契約糾紛
LINE

您是否曾在簽署勞動契約時,發現一份名為「競業禁止條款」的約定?這份條款看似平常,卻可能在您離職後,對您的職涯發展造成重大影響。許多簽約當事人對其效力一知半解,直到面臨爭議時才手足無措。別擔心,律點通將帶您深入了解台灣法律對競業禁止條款的規範,讓您掌握自己的權益,避免無謂的困擾。

競業禁止條款,不是雇主說了算!

在台灣,競業禁止條款並非雇主說了算。最核心的法律依據是 《勞動基準法》第9條之1,它明確規定了雇主與勞工約定離職後競業禁止的四大必要條件。只要其中一項不符合,這份約定就可能被認定為無效!

《勞動基準法》第9條之1: 「未符合下列規定者,雇主不得與勞工為離職後競業禁止之約定: 一、雇主有應受保護之正當營業利益。 二、勞工擔任之職位或職務,能接觸或使用雇主之營業秘密。 三、競業禁止之期間、區域、職業活動之範圍及就業對象,未逾合理範疇。 四、雇主對勞工因不從事競業行為所受損失有合理補償。 前項第四款所定合理補償,不包括勞工於工作期間所受領之給付。 違反第一項各款規定之一者,其約定無效。 離職後競業禁止之期間,最長不得逾二年。逾二年者,縮短為二年。」

這條文清楚告訴我們,雇主不能隨意限制勞工離職後的選擇。除了《勞基法》外, 《民法》第247條之1(定型化契約顯失公平)和 《民法》第72條(違反公序良俗)也可能成為判斷競業禁止條款是否有效的依據,共同保障您的工作權與生存權。

此外,雇主主張競業禁止,通常是為了保護其營業秘密。根據 《營業秘密法》第2條,營業秘密必須符合「非一般人所知」、「具經濟價值」及「已採取合理保密措施」這三個條件。如果雇主連自己的營業秘密都無法證明,那競業禁止條款的合理性就大打折扣了。

判斷競業禁止條款是否有效的四大關鍵

要判斷一份競業禁止條款是否有效,您需要檢視以下四大關鍵要件:

  1. 雇主有應受保護之正當營業利益: 雇主必須證明他有真正的營業秘密、客戶名單或獨家技術等需要保護,而不是單純為了防止員工跳槽。
  2. 勞工職務能接觸或使用營業秘密: 您的職位必須確實有機會接觸到這些營業秘密,例如研發人員、高階主管等,而不是一般行政人員。
  3. 限制範圍合理: 競業禁止的期間、區域、您被禁止從事的職業活動範圍,以及就業對象,都必須在合理的範圍內。過度嚴苛的限制可能導致條款無效。例如,期間最長不得超過二年。
  4. 雇主有合理補償: 這是最關鍵的一點!雇主必須為您因競業禁止而無法工作的損失提供合理的補償。請注意,這份補償必須是額外給付,不能是您在職期間的薪資、獎金或福利!補償金應足以維持您離職後的基本生活。

除了上述四項法定要件外,法院在審理時,有時也會額外考量勞工的行為是否違反誠信原則,例如是否有惡意竊取營業秘密的行為。

實際案例告訴您:競業禁止條款的無效情境

光說不練,不如來看看實際的案例,讓您更有感:

案例故事一:沒補償金,限制又太廣,競業條款變廢紙

小林在一家科技公司擔任工程師,離職時公司要求他簽署一份競業禁止條款。條款規定,他離職後兩年內,不能到任何競爭公司上班,也沒有區域限制,更重要的是,公司沒有提供任何額外的補償金。小林離職後,找到一份新工作,卻被前公司告上法院,要求他賠償違約金。

法院審理後認為:

  • 公司沒有提供合理補償金,這違反了法律規定,因為補償金必須是額外的,不能算在原來的薪水裡。
  • 競業禁止的範圍過於廣泛,不僅沒有區域限制,甚至連相同或不相關的職務都禁止,嚴重限制了小林的工作權。

最終,法院判決這份競業禁止條款無效,小林勝訴。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如果雇主沒有給予合理補償,且限制範圍不合理,這份條款形同虛設。

案例故事二:沒營業秘密,限制不明確,條款也無效

阿華曾在一家資訊公司擔任業務主管,離職後到另一家性質類似的公司工作。前公司主張阿華違反競業禁止條款,因為他接觸過公司的客戶名單和業務策略。但前公司在法庭上,卻無法明確證明這些資訊是符合「營業秘密」的條件,例如沒有採取足夠的保密措施,或這些資訊其實是業界公開的知識。此外,競業禁止條款對於限制的就業對象、區域和職業活動範圍都寫得非常模糊,讓阿華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法院審理後認定:

  • 前公司無法證明其有應受保護的營業秘密,導致競業禁止條款失去了基礎。
  • 限制範圍不具體明確,對阿華的工作權造成了空泛且漫無標準的限制。

因此,法院同樣判決競業禁止條款無效。這提醒我們,雇主必須舉證其營業秘密的存在與保密措施,且約定內容必須具體明確,否則難以主張其效力。

身為簽約當事人,您該如何保護自己?

面對競業禁止條款,您可以這樣做來保護自己:

  • 簽約前仔細審閱: 在簽署任何文件前,務必仔細閱讀競業禁止條款的每一個字。特別注意限制的期間、區域、職務範圍和補償金的約定。
  • 確認補償金: 確保條款明確約定有「合理補償」,且這筆錢是額外給付,而非包含在您原有的薪資福利中。如果沒有補償金,或補償金過低,這份條款的效力就值得質疑。
  • 評估限制合理性: 思考條款限制的範圍是否會嚴重影響您離職後的生計。例如,禁止您在整個台灣從事任何相關產業的工作,這就可能過於嚴苛。
  • 保存相關證據: 妥善保存您的勞動契約、競業禁止約定書、薪資明細,以及任何能證明雇主未能符合法定要件的資料。這些都可能在未來成為您主張權益的有利證據。
  • 了解公司營業秘密: 評估您在職務上是否真的有接觸到公司真正的營業秘密。如果沒有,這也是條款可能無效的理由之一。

結論:掌握權益,無懼職涯挑戰

競業禁止條款並非不可挑戰的鐵律。只要您了解 《勞動基準法》第9條之1的四大核心要件,並仔細檢視契約內容,就能有效判斷條款的效力。無論您是即將簽約、正在履行或面臨爭議,掌握這些法律知識,都能讓您在職涯發展的道路上,更有底氣地維護自身權益。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競業禁止條款是不是簽了就一定有效?

A: 不一定。根據《勞動基準法》第9條之1,競業禁止條款必須同時符合四大要件(雇主有正當營業利益、勞工職務能接觸營業秘密、限制範圍合理、有合理補償)才有效。只要其中一項不符合,條款就可能無效。

Q: 如果公司沒有給我任何補償金,競業禁止條款還有效嗎?

A: 無效的可能性極高。法律明確要求雇主必須提供「合理補償」,且這筆補償金必須是額外給付,不能包含在您在職期間的薪資、獎金或福利中。若無合理補償,條款通常會被認定無效。

Q: 競業禁止的期間或範圍寫得很模糊,會怎麼樣?

A: 如果條款對於期間、區域、職業活動範圍或就業對象的限制過於模糊或過廣,例如沒有區域限制,或禁止從事所有相關產業的工作,法院很可能會認定其「逾越合理範疇」而宣告無效。

Q: 我離職後,新公司業務跟舊公司有點像,會不會有問題?

A: 這要看您舊公司競業禁止條款的具體內容。您需要檢視條款中限制的「職業活動範圍」和「就業對象」是否與新工作重疊。如果限制範圍不合理或舊公司無法證明您接觸過其營業秘密,則問題不大。但為保險起見,建議仔細比對條款內容與新工作性質。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