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薪資遲發、解僱不公?勞動契約爭議自保指南

薪資遲發、解僱不公?勞動契約爭議自保指南

律點通
2025-08-29
5分鐘
勞動法/勞資爭議勞資關係合約糾紛
LINE

您是否曾遇過薪水遲遲沒入帳,或是突然被老闆告知「明天不用來了」的困境?在勞動關係中,當雇主未能按時給付薪資,或是不合法地終止勞動契約,都可能讓您感到徬徨無助。別擔心,律點通將為您深入淺出地剖析這些常見的履約爭議,帶您了解相關法律規定、實務案例,並提供具體可行的應對策略,幫助您釐清權益、有效自保。

薪資遲發?解僱不公?您應懂的法律權益

在勞動關係中,最常見的履約爭議莫過於雇主未按時給付薪資(法律上稱為「雇主給付遲延」),或是雇主不合法地終止勞動契約,導致勞工無法提供勞務(法律上稱為「雇主受領勞務遲延」)。這些情況不僅影響勞工生計,也可能讓雇主面臨嚴重的法律責任。理解這些法律概念,是您在爭議中保護自身權益的第一步。

掌握關鍵法條:保障您的勞動權益

當勞動契約出現給付遲延或受領勞務遲延時,以下法條是判斷責任歸屬與權益保障的基石:

雇主給付遲延的法律依據

  • 《民法》第229條 (給付遲延之責任)

《民法》第229條:「給付有確定期限者,債務人自期限屆滿時起,負遲延責任。 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 前項催告定有期限者,債務人自期限屆滿時起負遲延責任。」

  • 白話解釋: 這條法律規定了債務人(這裡指雇主)何時開始對遲延給付(如遲發薪資)負責。如果契約有明確的發薪日(例如每月5日),雇主過了這天沒發薪,就立刻構成遲延。如果沒有明確約定發薪日,那勞工需要先催告雇主,雇主收到催告後還不給付,才算遲延。如果催告時有訂期限,那期限到了沒給付就遲延。

  • 《勞動基準法》第2條第3款 (工資之定義)

  • 白話解釋: 這條定義了什麼是「工資」。只要是勞工因為工作而獲得的、具有「經常性」的報酬,不論名目是薪水、獎金、津貼,都屬於工資,雇主都必須按時給付。

  • 《勞動基準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 (勞工不經預告終止契約之情形)

《勞動基準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雇主不依勞動契約給付工作報酬,或對於按件計酬之勞工不供給充分之工作者。」

  • 白話解釋: 這條賦予勞工一項重要權利:當雇主沒有按照約定給付薪資時,勞工可以不經預告就終止勞動契約。這是一種保護勞工基本生活權益的機制,讓勞工在雇主違約時能迅速脫離不利關係。

  • 《勞動基準法》第17條 (資遣費)

  • 白話解釋: 承接《勞動基準法》第14條,如果勞工因為雇主未給付薪資而合法終止契約,雇主必須比照資遣規定,給付勞工資遣費。

雇主受領勞務遲延的法律依據

  • 《民法》第487條 (僱用人受領勞務遲延之效果)

《民法》第487條:「僱用人受領勞務遲延者,受僱人無補服勞務之義務,仍得請求報酬。但受僱人因不服勞務所減省之費用,或轉向他處服勞務所取得,或故意怠於取得之利益,僱用人得由報酬額內扣除之。」

  • 白話解釋: 這條在雇主「非法解僱」勞工時非常關鍵。如果雇主不合法地解僱勞工,導致勞工無法提供勞務,法律會認為是雇主「不願接受勞務」。此時,勞工即使沒有實際工作,仍有權向雇主請求原約定的薪資。不過,雇主可以主張扣除勞工因此省下的通勤費等開銷,或勞工在同一期間從其他地方賺到的收入。

  • 《民法》第234條 (受領遲延之責任) 與 第235條 (提出給付之方式)

  • 白話解釋: 這兩條是受領遲延的基礎。當雇主拒絕或無法接受勞工提供的勞務時,就構成受領遲延。即使雇主已經明確表示不接受勞務(例如非法解僱),勞工不必真的去「上班打卡」才能主張,法律會認為勞工已經「準備好提供勞務」了。

  • 《民法》第482條 (僱傭契約之定義)

  • 白話解釋: 這條定義了僱傭契約的本質,就是勞工提供勞務,雇主給付報酬。這是所有勞動契約爭議的根本。

什麼是「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

雖然不直接是給付遲延責任,但當雇主非法解僱導致「受領勞務遲延」時,法院常會檢視雇主是否遵守「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這原則要求雇主在解僱勞工前,必須窮盡所有合理手段(例如輔導、調職、改善工作環境等),真的無法改善情況,才能合法解僱。若雇主沒有做到,解僱就可能被認定不合法。

真實案例解析:從故事看懂法律怎麼走

案例一:薪資遲到好幾個月,勞工怎麼辦?

小陳在一家小型貿易公司擔任業務,公司一直以來薪資發放都不太準時,常常延遲個幾天。但從去年底開始,公司發薪狀況越來越糟,甚至有兩個月的薪水完全沒發。小陳多次向老闆反映,老闆卻總是推託說公司營運困難,要他再等等。小陳忍無可忍,決定尋求法律途徑。

  • 法院怎麼說: 法院審理後,根據小陳提供的勞動契約、薪資明細和銀行轉帳紀錄,確認公司確實積欠小陳數月薪資。法院引用 《民法》第486條(報酬應依約定期限給付)等規定,判決公司必須補發所有欠薪,並且從小陳提起訴訟的隔天起,按照年利率5%支付遲延利息,直到欠款還清為止。
  • 給您的啟示: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當雇主未按時給付薪資,勞工有權利要求補發欠薪,並可請求法定遲延利息。保留所有薪資相關證據(如薪資單、銀行紀錄、催告函)非常重要,它們是您維護權益的有力武器。

案例二:老闆說「明天不用來了」,我該怎麼辦?

張小姐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多年,表現一直不錯。某天,公司突然以「組織調整、業務緊縮」為由,口頭告知張小姐即日起不用再來上班,也沒有給予任何預告期或資遣費。張小姐認為公司解僱不合法,因為公司並未嘗試其他方式,例如調整她的職務或給予輔導。

  • 法院怎麼說: 法院審理後認為,該公司在解僱張小姐前,並未積極輔導、協調調職,也沒有窮盡其他可能性來避免解僱,因此不符合「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法院裁定公司的解僱行為不合法,張小姐與公司的僱傭關係依然存在。依據 《民法》第487條,雖然張小姐被解僱後沒有實際工作,但因為是公司非法解僱導致她無法提供勞務,公司構成「受領勞務遲延」,因此必須支付張小姐從非法解僱日起到她復職為止的所有薪資,並加上法定遲延利息。
  • 給您的啟示: 這個案例說明,雇主不能隨意解僱勞工,必須符合法律規定並窮盡一切合理手段。如果雇主非法解僱,即使勞工沒有實際上班,雇主仍可能需要支付這段期間的薪資。對於勞工而言,當您面臨不合法解僱時,主張僱傭關係存在並請求薪資,是重要的法律救濟途徑。

實務操作指引:當爭議發生時,您該怎麼做?

對於勞工,您可以這樣做:

  • 證據先行: 仔細保存勞動契約、薪資單、銀行轉帳紀錄、出勤表、與雇主的溝通訊息(Line、Email),以及任何與遲延或解僱相關的文件。這些都是日後主張權益的關鍵。
  • 書面催告: 當雇主遲延給付薪資時,建議發出書面催告函(存證信函),明確要求雇主在指定期限內給付,並載明若未給付將依法追究責任。這能證明您已盡催告義務,並作為請求遲延利息的依據。
  • 評估終止契約: 若雇主持續遲延薪資,您可以考慮依 《勞動基準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終止勞動契約,並請求資遣費、未給付薪資及法定遲延利息。終止後,應積極尋找新工作,以避免未來可能被雇主主張扣除因未服勞務所減省的利益。
  • 一併請求其他權益: 除了欠薪和資遣費,您還可以一併請求因雇主違法行為導致的其他損害,例如雇主未依法提繳勞工退休金的損害賠償、未投保就業保險導致無法請領失業給付的損害賠償等。

對於雇主,您應該這樣做:

  • 嚴守給付期限: 務必嚴格遵守勞動契約約定及《勞動基準法》規定的薪資給付期限。即使面臨財務困難,也應提前與勞工協商並取得共識,避免片面遲延給付。
  • 合法終止契約: 若需終止勞動契約,務必確認符合 《勞動基準法》第11條或第12條的法定要件,並遵守「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非法解僱不僅會導致僱傭關係仍存在,還需負擔受領勞務遲延期間的薪資,後果嚴重。
  • 依法提繳保險與退休金: 確保依法為勞工投保勞工保險、就業保險及提繳勞工退休金,避免因未盡義務而產生額外損害賠償責任。

風險提醒與預防

雇主遲延給付薪資的風險遠不止於補發欠薪與利息,更可能導致勞工合法終止契約,進而產生資遣費、失業給付損害賠償、勞工退休金補繳等連帶責任。非法解僱則會使僱傭關係繼續存在,雇主需支付勞工未提供勞務期間的薪資,且可能面臨勞工要求復職的訴訟。

結論:釐清權益,從容應對勞動履約爭議

勞動契約中的給付遲延或受領勞務遲延,是常見卻複雜的法律問題。無論您是雇主或勞工,理解相關法條、掌握實務案例,並提前做好證據保全與應對策略,是您在爭議中保護自身權益的關鍵。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在面對勞動契約爭議時,不再手足無措,而是能有條不紊地捍衛自身權益。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雇主遲發薪資,我可以立刻離職嗎?

A: 當雇主不依勞動契約給付工作報酬時,依據《勞動基準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規定,勞工可以不經預告即終止勞動契約。這表示您有權利立刻離職,並可向雇主請求資遣費、未給付薪資及法定遲延利息。但建議您在離職前,先蒐集好相關證據並發出書面催告,以確保自身權益。

Q: 雇主非法解僱我,但我在這段期間有找到新工作,舊雇主還要付我薪水嗎?

A: 是的,即使您找到新工作,舊雇主仍可能需要支付您被非法解僱期間的薪資。依據《民法》第487條但書規定,當雇主構成受領勞務遲延時,勞工仍可請求報酬。但雇主可以主張扣除您因未服勞務所減省的費用,或轉向他處服勞務所取得的利益(即新工作的收入)。雇主對此有舉證責任。

Q: 如果雇主說公司沒錢,可以不給遲延利息嗎?

A: 不行。依據《民法》第229條規定,只要雇主遲延給付薪資,就應負遲延責任,並支付法定遲延利息(目前年利率為5%)。公司是否有錢並非免除遲延利息的理由。遲延利息的目的是彌補勞工因薪資遲延所受的損害,與雇主的財務狀況無關。

Q: 我怎麼知道我的獎金算不算「工資」?

A: 依據《勞動基準法》第2條第3款規定,「工資」是指勞工因工作而獲得的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按計時、計日、計月、計件以現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判斷獎金是否為工資的關鍵在於其是否具有「經常性」且是勞務的對價。如果獎金是每月或定期發放,且與您的工作表現或出勤直接相關,通常會被認定為工資。若是不定期、恩惠性或與工作無直接關聯的獎勵,則可能不被認定為工資。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