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突然要調職?勞工家屬必看!保障權益不吃虧
「我的先生/太太突然被公司要求調職,工作地點變遠了,薪水也好像變少,這樣合理嗎?」
當家人面臨公司突如其來的調職命令時,想必許多家屬都會感到徬徨與不安。調職不僅影響勞工本身的工作內容與薪資,更可能牽動整個家庭的生活作息、子女就學、長輩照護,甚至家庭財務狀況。別擔心,律點通今天就要為各位勞工家屬們,深入淺出地解析台灣法律對於「調職」的規定,讓您和家人都能清楚掌握自身權益,不再茫然無助!
什麼是「調職五原則」?勞基法這樣說!
在台灣,雇主並非可以隨意調動勞工的工作。根據《勞動基準法》第10-1條,雇主調動勞工工作,必須符合以下五項原則,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調職五原則」:
《勞動基準法》第10-1條:「雇主調動勞工工作,不得違反勞動契約之約定,並應符合下列原則:一、基於企業經營上所必須,且不得有不當動機及目的。但法律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二、對勞工之工資及其他勞動條件,未作不利之變更。三、調動後工作為勞工體能及技術可勝任。四、調動工作地點過遠,雇主應予以必要之協助。五、考量勞工及其家庭之生活利益。」
這條法律是判斷雇主調職命令是否合法的核心依據。只要其中一項原則沒有被滿足,這個調職命令就可能被認定為不合法喔!
1. 必須是公司營運所需,不能有不良目的
公司調職必須是為了實際的經營需求,例如組織調整、業務量變化或人力調配等。如果只是為了懲罰、報復,或是想逼迫勞工離職,那就是不合法的。
2. 薪水和勞動條件不能變差
調職後,勞工的薪資、職等、工作時間、福利等,都不能比原來差。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如果調職導致實質上的不利影響,就可能違法。
3. 新工作必須是勞工能勝任的
新職務的內容和要求,必須符合勞工的專業能力、經驗和身體狀況。公司不能隨意將一個專業會計師調去從事體力勞動,這是不合理的。
4. 調職地點太遠,公司要提供協助
如果調職導致工作地點離家太遠,例如跨縣市或通勤時間大幅增加,公司就應該提供合理的交通費、住宿津貼或搬遷費用等協助,不能讓勞工獨自承擔所有不便。
5. 必須考量勞工和家庭的生活狀況
公司在調職前,應該審慎評估調職對勞工及其家庭生活可能造成的影響,例如子女就學、長輩照護、配偶工作等。這項原則特別強調了對家庭利益的保護,因為工作權與家庭權息息相關。
此外,即使公司的調職命令表面上符合規定,但如果其目的在於損害勞工權益,或未依誠實信用原則為之,也可能被認定為無效。這是《民法》第148條「權利濫用禁止」和「誠實信用」原則的體現。
這些情況要小心!不合法調職的真實案例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律點通將法律分析內容中的實際案例,改寫成生活情境故事:
案例一:職務降級又減薪,公司說了算?
阿明在一家公司擔任人力資源部門的科長多年,負責教育訓練規劃,工作表現一直不錯。沒想到有一天,公司突然發出調職命令,將他從總公司的人資科長,降調到營業單位擔任「金融作業襄理」,沒過多久又再降調為「業務專員」。這不僅職務內容天差地遠,從管理職變成了基層作業職,連薪水也大幅縮水。
阿明覺得非常不合理,認為公司沒有正當理由就隨意降級降薪,嚴重影響了他的勞動條件與尊嚴。法院審理後認為,公司未能證明這次調職有明確的業務調整計畫,也無法解釋為何要將阿明從行政管理職調到完全不同的基層業務職,且造成薪資與職等的不利變更,明顯違反了「調職五原則」。因此,法院判決公司調職不合法,阿明可以合法終止契約,並向公司請求資遣費。
律點通提醒: 職務內容、位階和薪資的實質性變動,若無合理經營必要性,很容易被認定為不利變更,構成不合法調職。
案例二:調職太遠沒協助,家庭生活怎麼辦?
小華原本在臺北的辦公室工作,後來因為家庭因素,與公司協商後合意調動到臺中辦公室,方便照顧家人。幾年後,公司因為臺中辦公室租約到期,要求小華調回臺北。小華向公司反映,他家已搬到臺中,孩子也在當地就學,調回臺北會造成家庭生活巨大困擾。公司僅表示願意補助三千元交通費,但小華認為這根本不足以彌補通勤或重新安置家庭的成本。
法院審理後指出,工作地點是勞動契約的重要事項,公司明知小華的家庭重心已在臺中,卻在未經勞工同意下,以租約到期為由單方面要求調回臺北,且僅提供微薄的交通補助,難以認定已提供「必要且相當」的協助方案。這違反了「調職五原則」中的「調動工作地點過遠,雇主應予以必要之協助」以及誠信原則。因此,法院認定公司調職不合法,小華可以合法終止契約,並請求資遣費。
律點通提醒: 當調職地點過遠時,雇主提供的協助必須是「必要且相當」的,不能只是敷衍了事,否則仍可能被認定為不合法。
遇到不合理調職,勞工家屬可以怎麼做?
當家人面臨疑似不合理的調職命令時,家屬的支持與協助非常重要。以下是您可以和家人一起採取的行動:
1. 仔細檢視調職命令
和家人一起回顧「調職五原則」,逐一比對公司的調職命令是否符合。特別注意薪資、職務內容、工作地點、通勤時間,以及對家庭生活(如子女就學、長輩照護)的影響。
2. 主動溝通與保留證據
如果覺得調職不合理,應請家人及時向雇主表達異議,並說明理由。可以要求雇主提供書面說明,並嘗試協商。所有與調職相關的溝通(無論口頭或書面)、調職命令、工作規則、勞動契約、薪資證明、通勤費用、家庭狀況證明等,都應妥善保存,這些都是日後維護權益的重要證據。
3. 了解勞工的法律選擇:合法終止契約
如果雇主的調職命令確實不合法,且對勞工權益造成損害,勞工可以考慮依《勞動基準法》的規定,不經預告終止勞動契約,並請求資遣費。這項權利是為了保護勞工在面對雇主違法行為時的退場機制。
《勞動基準法》第14條第1項第6款:「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勞工得不經預告終止契約:…六、雇主違反勞動契約或勞工法令,致有損害勞工權益之虞者。」
但是,請務必注意,勞工行使此權利有時間限制!根據《勞動基準法》第14條第2項,必須自知悉雇主違法情形之日起30日內為之,否則就喪失了這個權利喔!
律點通提醒您:面對調職,家庭是最大後盾!
公司調職對勞工和家庭來說,無疑是一項重大挑戰。但請記住,您們並非孤單面對。了解法律、積極溝通、妥善保存證據,是保障自身權益的關鍵。家屬的支持與協助,更是勞工面對職場變動時最堅實的後盾。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們更清楚地了解調職相關的法律規定,勇敢地維護屬於您們的權益!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什麼是「調職五原則」?它對勞工家屬有什麼重要性?
A: 「調職五原則」是《勞動基準法》第10-1條規定的五項原則,用來判斷雇主調動勞工工作是否合法。對於勞工家屬來說,這五原則是判斷家人調職是否合理的依據。例如,如果調職地點過遠卻沒有提供協助,或新職務對家人體能負荷過大,甚至影響家庭生活(如孩子就學、長輩照顧),這些都可能違反原則,讓家屬有法律依據來協助家人爭取權益。
Q: 如果先生/太太被調職,薪水變少了怎麼辦?
A: 根據「調職五原則」第二點,雇主「對勞工之工資及其他勞動條件,未作不利之變更」。如果調職後薪水明顯減少,這就可能構成不合法調職。您和家人應保留薪資單、勞動契約等證據,並向公司表達異議,要求說明。若公司不予理會,可考慮向勞工主管機關申請勞資爭議調解,或諮詢律師意見。
Q: 公司要求調到很遠的地方,但沒給交通或住宿補助,合理嗎?
A: 不合理。根據「調職五原則」第四點,若「調動工作地點過遠,雇主應予以必要之協助」。這裡的「必要協助」通常包括交通費、住宿津貼或搬遷費等。如果公司僅是口頭通知,卻未提供任何實質協助,或提供的協助遠不足以彌補勞工因調職所增加的負擔,就可能被認定為不合法調職。
Q: 調職會影響到孩子的就學或家裡長輩的照顧嗎?
A: 會的,這正是「調職五原則」第五點「考量勞工及其家庭之生活利益」所強調的。雇主在調職前,應審慎評估調職對勞工家庭可能造成的衝擊,例如子女轉學、配偶工作變動、長輩醫療照護等。如果調職對家庭生活造成難以承受或不合理的影響,且雇主未能提供合理替代方案或協助,該調職命令可能不合法。
Q: 如果勞工覺得調職不合理,可以拒絕嗎?會有什麼後果?
A: 如果勞工有充分理由認為調職命令不合法(例如違反「調職五原則」),是可以合法拒絕的。此時,雇主不能以勞工拒絕調職為由,單方面解僱勞工。但如果調職命令是合法的,而勞工無正當理由拒絕,雇主就可能依《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或第6款(曠工)終止勞動契約,勞工將無法獲得資遣費。
Q: 勞工如果因為不合理調職而決定離職,可以拿到資遣費嗎?
A: 可以的。如果雇主的調職命令確實不合法,違反了《勞動基準法》或勞動契約,導致勞工權益受損,勞工可以依《勞動基準法》第14條第1項第6款規定,不經預告終止勞動契約,並向雇主請求資遣費。但請務必注意,這個權利必須在知悉雇主違法情形之日起30日內行使,超過期限就無法主張了。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政府補助案的法律眉角:銷售必懂的津貼性質與風險
政府津貼補助是市場機會,但也潛藏法律風險。本文將深入淺出解析津貼補助是「行政處分」還是「行政契約」的關鍵區別,並透過實務案例,教導銷售人員如何識別潛在風險、保護交易,並在與政府或受補助客戶合作時,做出更明智的判斷,確保您的訂單與客戶關係穩固。
業績獎金被短發怎麼辦?勞工必知權益與爭議解方
辛苦拚來的業績獎金卻遇到計算爭議或短發?這篇文章將為您解析業績獎金是否屬於工資、法條如何保障您的權益,並透過實務案例教您如何蒐證、協商,以及在面對雇主片面變更獎金制度時該如何應對,幫助您捍衛薪資權益。
職場性騷擾與霸凌:刑事告發人必知的法律權益
職場霸凌不只是不舒服,更可能觸犯刑事法律!本文專為刑事告發人解析台灣職場性騷擾的法律構成要件、告訴時效與實務案例,教您如何合法蒐證、保障自身權益,不再默默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