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霸凌怎麼辦?法律權益與自保指南
您是否曾在職場中感到被排擠、羞辱,甚至因此身心俱疲?面對職場衝突,特別是疑似霸凌的情況,許多人會感到困惑與無助。別擔心,律點通將帶您一步步了解台灣法律對職場霸凌的規範,以及身為衝突當事人的您,該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
什麼是職場霸凌?法律怎麼看?
首先,我們要釐清「職場霸凌」的定義。法律上並沒有一個單一明確的條文直接寫明「職場霸凌」四個字,但實務上會參考勞動部發布的《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及相關判決,來判斷是否構成霸凌。簡單來說,職場霸凌通常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 行為態樣多元:可能透過言語、文字、肢體、網路等方式,對特定對象進行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
- 持續性與針對性:不是單一偶發事件,而是反覆、長時間針對特定對象發生。
- 敵意或不友善環境:導致受害者在工作中感到具有敵意或不友善的氛圍。
- 逾越社會通念:行為的樣態、手段已超出一般人能容忍的程度,不屬於主管合理行使管理權限的範疇。
- 造成損害:導致受害者精神、生理或財產上的損害,或影響工作。
當這些要素都符合時,您的遭遇就可能構成法律上的「職場霸凌」。
職場霸凌,法律如何保障您的權益?
台灣現行的法律,主要透過以下幾個面向來處理職場霸凌問題:
1. 雇主的「保護照顧義務」與「預防責任」
雇主對於員工,負有提供安全工作環境的義務,這不僅包含物理上的安全,也包含心理層面。當雇主知道或應該知道有霸凌情事時,就必須主動介入處理。
- 《民法》第483-1條:
「受僱人服勞務,其生命、身體、健康有受危害之虞者,僱用人應按其情形為必要之預防。」 這條文明確指出,雇主有責任預防勞工在工作中受到危害。如果雇主沒有盡到這個義務,導致您受害,可能需要負損害賠償責任。
-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第2項第3款:
「雇主對下列事項,應妥為規劃及採取必要之安全衛生措施:…三、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之預防。」 這條文進一步要求雇主必須針對職場不法侵害(包含霸凌)建立預防措施,例如申訴管道、處理程序等。若雇主未履行,可能面臨行政罰鍰,也可能需負民事責任。
2. 請求「損害賠償」與「精神慰撫金」
如果霸凌行為對您造成傷害,您可以依循《民法》向行為人或未盡義務的雇主請求賠償:
- 《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
「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這代表霸凌者若故意或過失侵害您的權利,就必須負起賠償責任。
- 《民法》第195條第1項:
「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 當職場霸凌嚴重影響您的身心健康、名譽或人格尊嚴時,即使沒有財產上的損失,您也可以依此條文請求「精神慰撫金」。
3. 認定為「職業災害」請求補償
若您因職場霸凌導致罹患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且經醫師診斷確認與工作相關,達到「強度顯著心理負荷」,則可能被認定為職業病,進而依《勞動基準法》請求職業災害補償。
- 《勞動基準法》第59條:
「勞工因遭遇職業災害而致死亡、失能、傷害或疾病時,雇主應依左列規定予以補償。但因同一事故,依勞工保險條例或其他法令規定,已由雇主支付費用補償者,雇主得予以抵充之:一、勞工受傷或罹患職業病時,雇主應補償其必需之醫療費用。…」 這表示,一旦您的精神疾病被認定為職業病,雇主就必須支付相關醫療費用,並給予工資補償等。但請注意,證明因果關係和心理負荷強度是關鍵。
真實案例分享:法院如何判斷職場霸凌?
法律條文可能有些抽象,讓我們透過實際案例來看看法院是如何判斷職場霸凌的。
案例一:小陳的委屈,為何難以認定職災?
小陳(化名)因長期遭受主管言語羞辱、刁難,導致罹患焦慮症和憂鬱症,向公司請求職業災害補償。他提供了錄音檔、就醫證明等證據,證明主管多次在會議中大聲斥責、否決他的提案,甚至指責他說謊。然而,法院最終駁回了小陳的請求。
法院的考量是:
- 證據的持續性不足:小陳提供的錄音檔僅涵蓋部分期間,未能完整證明主管「持續性」的霸凌行為。
- 心理負荷強度未達「顯著」 :法院採納了職業醫學專家的鑑定報告,認為小陳的精神疾病與職場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未達到「強度顯著心理負荷」的程度。鑑定報告指出,主管的言論多屬於公事上的質疑或溝通,雖有情緒性字眼,但未構成侮辱或貶抑人格的文字,也未濫用權力持續威脅。此外,小陳個人家庭因素(如太太重病)也被認為是造成心理負荷的原因之一。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 僅有主管情緒性言詞或工作上的嚴格要求,若未達持續性、針對性、貶抑人格且逾越社會通念容許範圍,且無法證明與身心損害有「顯著」因果關係,要被認定為職場霸凌並請求職災補償,門檻是相當高的。充足且持續的證據以及專業的醫學鑑定至關重要。
案例二:主管阿強的失控言行,公司為何能合法解僱?
阿強(化名)是某公司的營業處協理,卻被匿名檢舉長期對下屬進行職場霸凌。公司調查後,認定阿強構成心理及語言暴力,依《勞動基準法》規定終止了與他的勞動契約。阿強不服提告,但法院最終支持了公司的解僱決定。
法院的考量是:
- 行為構成「重大侮辱」與「情節重大」 :公司提出的證據,包括錄音檔譯文(內容有「他媽的」、「你是豬啊」、「幹你娘」等粗鄙言詞,及拍桌聲)、員工問卷與訪談紀錄,都顯示阿強作為高階主管,其言行已嚴重損害下屬人性尊嚴、破壞辦公秩序。甚至在公司調查期間,阿強還試圖施壓左右同仁的回答。
- 嚴重破壞信賴關係:法院認為,阿強的行為已構成對共同工作勞工的「重大侮辱」及「違反工作規則情節重大」,且具高度再犯可能性,嚴重破壞了勞雇間的信賴關係,公司難以期待繼續維持僱傭關係。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 職場霸凌行為若涉及粗鄙言詞、貶低人格、威嚇等,且持續發生,即使是主管,也可能因此被公司合法解僱。這也強調了雇主在調查霸凌事件時,應確保程序公正、證據完整,才能在法律上站得住腳。
當你身處衝突,該怎麼辦?實務操作指引
面對職場霸凌,您可以採取以下步驟保護自己:
- 及時蒐證:這是最關鍵的一步。保留所有能證明霸凌行為的證據,例如:
- 錄音、錄影:這是最有力的直接證據。
- 電子郵件、通訊軟體對話紀錄:如Line、Slack、Teams等,截圖並註明時間、人物、內容。
- 書面文件:例如被主管不合理批示的文件、工作指示。
- 證人證詞:尋找願意出面作證的同事,記錄他們所見所聞。
- 時間、地點、人物、具體內容和影響:詳細記錄每次事件的發生經過。
-
尋求醫療協助:如果您的身心健康已受影響,請務必及時就醫。保留診斷證明、醫療收據、用藥紀錄等,這些是證明身心損害及與霸凌行為因果關係的重要證據。
-
內部申訴:優先依循公司的內部申訴管道,例如向人資部門、道德委員會或主管提出申訴。如果公司沒有相關機制,或處理不公,則可考慮外部求助。
-
外部求助:
- 勞動主管機關:向各縣市勞工局(處)申請勞資爭議調解,或檢舉雇主未盡職安法義務。
- 法律諮詢:尋求專業律師的意見,評估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或職業災害補償的可能性。
結論:勇敢面對,保護自己
職場霸凌不僅是個人權益受損,更會影響工作環境與身心健康。了解相關法律規範,並學會如何蒐證與求助,是您保護自己的重要武器。記住,您不是孤單一人,勇敢地站出來,為自己爭取應有的權益!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職場霸凌」和「主管嚴格要求」有什麼不同?
A: 兩者主要的區別在於行為的「目的、動機、持續性、針對性、頻率、強度」以及是否「逾越社會通念所容許的範圍」。主管嚴格要求通常是為了工作績效或紀律,即使語氣嚴厲,若無貶低人格、惡意排擠或持續性騷擾的意圖,且未造成身心嚴重損害,通常不被認定為霸凌。霸凌則帶有惡意、針對性,且行為樣態已超越正常管理範疇,嚴重侵害個人尊嚴與身心健康。
Q: 我該如何有效蒐集職場霸凌的證據?
A: 最有效的方式是保留直接證據,如錄音、錄影。其次是書面或電子紀錄,包括電子郵件、通訊軟體(Line、Slack等)的對話截圖,務必註明時間、人物和具體內容。此外,詳細記錄每次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具體言行和對您造成的影響,並尋找願意作證的同事。這些都應盡可能即時收集,並妥善保管,避免被刪除或修改。
Q: 如果公司內部申訴管道沒有效果,我還有其他選擇嗎?
A: 當然有。您可以向各縣市的勞工局(處)提出申訴,申請勞資爭議調解,或檢舉雇主未依《職業安全衛生法》建立預防職場不法侵害的機制。勞工局會介入調查並協助協調。若調解不成,您也可以考慮提起民事訴訟,向法院請求損害賠償或精神慰撫金。
Q: 我因職場霸凌罹患精神疾病,能申請職業災害補償嗎?
A: 是的,但需符合特定條件。您必須經由專業醫師診斷證明罹患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且該疾病與職場霸凌事件之間存在「強度顯著心理負荷」的因果關係,並經職業醫學專家鑑定確認。一旦被認定為職業病,雇主就應依《勞動基準法》第59條規定,補償您必需的醫療費用和工資補償。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職場言語暴力不再隱忍:公然侮辱與誹謗罪自保指南
在職場遭受言語暴力,感到無助嗎?本文深入解析台灣刑法中公然侮辱罪與誹謗罪的構成要件、實務案例,並提供當事人詳盡的蒐證與申訴指南。了解您的法律權益,不再默默承受,勇敢捍衛職場尊嚴。
職場霸凌公然侮辱?家屬必知法律權益與求助指南
當親人遭受職場霸凌,特別是言語上的公然侮辱時,家屬往往心急如焚卻不知所措。這篇文章將為您深入淺出地解析台灣法律中關於職場公然侮辱的相關法條、構成要件,並透過實際案例,教導您如何蒐集證據、尋求協助,以及了解雇主的責任,讓您能為受害者爭取應有的權益,不再孤單面對。
性騷擾指控:被告法律權益與調查應對指南
面對性騷擾指控,您是否感到困惑與焦慮?本篇文章將為性騷擾被告提供專業法律解析,深入探討《性別平等工作法》對性騷擾的定義、雇主的調查義務,並透過實務案例釐清構成要件。理解法律框架,掌握應對策略,助您在複雜的調查過程中保障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