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職場霸凌申訴未過?法律救濟途徑與實務解析

職場霸凌申訴未過?法律救濟途徑與實務解析

律點通
2025-09-12
5分鐘
勞動法/勞資爭議勞資關係行政法
LINE

身為職場霸凌的受害者,當您鼓起勇氣提出申訴,卻得到「不成立」的結果時,那種無助與絕望感,想必讓您心力交瘁。別灰心!這不代表您的權益就此終結。律點通將為您深入解析,在台灣的法律框架下,當職場霸凌申訴不成立時,您還有哪些可能的法律救濟途徑,以及如何一步步為自己爭取公道。

申訴不成立後,我還有哪些選擇?

當您在職場上遭遇霸凌,並透過公司內部或主管機關的申訴管道後,卻收到不成立的通知,這時您可能會感到非常沮喪。然而,這僅是內部救濟的結果,台灣法律仍提供外部的行政救濟途徑,讓您有機會挑戰這些決定。關鍵在於,您所爭執的「申訴不成立」決定,是否符合法律上「行政處分」的定義。

什麼是「行政處分」?這是關鍵!

在台灣,要提起訴願或行政訴訟,您的權益必須是受到「行政處分」的侵害。那麼,到底什麼是行政處分呢?

《行政程序法》第92條第1項:「本法所稱行政處分,係指行政機關就公法上具體事件所為之決定或其他公權力措施而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之單方行政行為。」

白話來說,一個措施要構成行政處分,必須符合以下幾個要件:

  • 由「行政機關」所為: 這表示做出決定的必須是政府機關、公立學校,或受政府委託行使公權力的團體。私人企業的內部決定,通常不屬於此類。
  • 針對「公法上具體事件」: 意思是針對特定人、事、時、地所做的決定,而非抽象的規定。
  • 「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 這是最重要的判斷標準。該決定必須直接影響到您的法律權利或義務,而非僅是內部管理措施或意見通知。例如,公務員的懲處、解聘,或是性平會認定性騷擾成立並要求強制輔導等,都可能具備這種效果。

「特別權力關係」的演變與您的權利

過去,公務員與政府機關之間被認為存在「特別權力關係」,導致公務員對機關的處分很難提起行政爭訟。然而,隨著時代進步,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已逐步放寬此限制,確立了「有權利即有救濟」的原則。現在,只要行政機關的措施侵害了您的基本權利(如工作權、名譽權),即使是公務員,也有機會尋求法律救濟。

實務案例:職場霸凌的救濟困境與轉機

讓我們透過兩個實際案例,來理解「行政處分」的認定,如何影響職場霸凌受害者的救濟途徑。

案例一:公務體系內職場霸凌的挑戰

小陳在某公立醫院擔任行政職務,長期遭受主管的言語霸凌與不合理對待,導致身心俱疲。他鼓起勇氣向醫院內部申訴,但經過調查後,醫院認定主管的行為僅屬於「內部管理措施」,不構成職場霸凌,因此申訴不成立。小陳對此結果感到非常不服,認為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決定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

然而,法院最終裁定駁回小陳的訴訟。理由是,醫院對於主管行為的認定,以及申訴不成立的決定,被認為是醫院的「內部管理措施」,並未直接對小陳的公法上權利義務(例如:降職、免職等)產生「對外直接的法律效果」,因此不符合《行政訴訟法》中「行政處分」的要件,無法提起行政訴訟。

給您的啟示: 這個案例顯示,在缺乏專法規範的情況下,即使是公務體系內的職場霸凌,若機關的認定結果僅被視為「內部管理措施」,而非直接影響您權利義務的「行政處分」,那麼透過行政訴訟尋求救濟仍面臨挑戰。這凸顯了「行政處分」門檻的嚴格性。

案例二:性平事件的救濟機會

王老師在某大學擔任兼任講師,被學生申訴性騷擾。學校性平會調查後認定性騷擾成立,並要求王老師接受心理輔導及8小時的性平教育課程。王老師認為自己受到不白之冤,且這些強制性措施嚴重影響他的名譽與工作權益,因此提起行政爭訟。

法院裁定指出,雖然這些措施並非直接的解聘或降薪,但性平會的處理結果(包含事實認定及議處結果,如強制性輔導課程)已直接影響教師的權利義務關係,且具有強制性質(不配合可裁罰),因此核屬「行政處分」,王老師可以提起行政爭訟。

給您的啟示: 這個案例提供了一個轉機。它說明在有《性別平等教育法》等「專法」規範下,即使不是直接的懲處,但具有強制性且直接影響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措施,仍可能被認定為「行政處分」,從而開啟行政救濟途徑。這提醒我們,在面對職場霸凌時,應思考是否有其他如性平法、勞動基準法等專法可適用,以尋求更明確的救濟管道。

申訴不成立後的實務操作指引

當您的職場霸凌申訴不成立時,您可以依循以下步驟評估並採取行動:

  1. 確認公司或機關行為的性質: 首先,務必評估您所申訴的職場霸凌事件,以及公司或機關做出的「申訴不成立」決定,是否符合「行政處分」的要件。這是一個關鍵的門檻。
  • 公務體系: 若您的雇主是政府機關、公立學校或受政府委託行使公權力的組織,且該決定直接影響您的公法上權利義務(如懲處、解聘、強制性輔導等),則可能構成行政處分。
  • 私人企業: 若您的雇主是私人企業,其內部管理措施通常不被認定為行政處分。您可能需要考慮勞資爭議調解或民事訴訟等其他途徑。
  1. 妥善保存所有證據: 無論您選擇哪種救濟途徑,證據都是最重要的。務必保存所有與霸凌行為、申訴過程、內部調查報告、會議紀錄、電子郵件、通訊軟體對話、錄音錄影,以及因霸凌導致的身心科診斷證明等相關文件。

  2. 窮盡內部救濟途徑: 在提起外部的行政爭訟前,您必須確保已經依循公司或機關內部規定的所有申訴、再申訴等程序。這是法律規定的要件。

  3. 提起訴願: 如果您認為「申訴不成立」的決定是違法的行政處分,且已窮盡內部救濟,您可以在收到該決定書的次日起30日內,向原處分機關的上級機關提起訴願。

  4. 提起行政訴訟: 如果訴願決定仍不滿意,或訴願機關決定不受理(例如認為非行政處分),且您確認該措施確實為行政處分,則可在收到訴願決定書的次日起2個月內,向高等行政法院提起撤銷訴訟,請求撤銷違法的行政處分。

結論:為自己爭取公道,不再隱忍

職場霸凌的痛苦不應由您獨自承受。當申訴不成立時,請不要輕易放棄,因為這不代表您的權益就此終結。釐清公司或機關行為的法律性質、妥善保存所有證據,並了解行政救濟的程序,是您為自己爭取公道的關鍵一步。勇敢地站出來,運用法律賦予您的權利,為自己討回一個公道,也為未來的職場環境帶來正向的改變。記住,您值得一個安全且受尊重的職場環境。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我的職場霸凌申訴被駁回了,是不是就沒辦法了?

A: 不一定。如果您的雇主是政府機關、公立學校,或受政府委託行使公權力的組織,且其駁回申訴的決定屬於「行政處分」,您仍有機會透過訴願和行政訴訟尋求救濟。關鍵在於判斷該決定是否直接影響您的公法上權利義務。若為私人企業,則通常不適用行政爭訟途徑,需考慮民事訴訟或勞資爭議調解等其他法律管道。

Q: 我怎麼知道公司的決定是不是「行政處分」?

A: 這需要專業判斷。簡單來說,如果您的雇主是政府機關或公權力機構,且其決定直接對您的特定公法上權利(如工作權、公務員身分)產生法律效果,例如公務員的懲戒、解聘、強制性輔導或職務調動等,就可能是行政處分。若為私人企業,其內部管理或懲處措施通常不被視為行政處分,此時應考慮《勞動基準法》相關規定或民事求償途徑。

Q: 我需要收集哪些證據,才能提高勝訴機會?

A: 任何能證明霸凌事實和申訴過程的文件都非常重要。這包括但不限於:書面申訴紀錄、內部調查報告、會議紀錄、相關人員證詞、電子郵件、通訊軟體對話紀錄、錄音、錄影,以及因霸凌導致的身心科診斷證明、就醫紀錄等。務必妥善保存所有原始資料,並在可能的情況下,將證據進行公證或備份。

Q: 如果公司的決定不是「行政處分」,我還有其他救濟管道嗎?

A: 是的。即使不屬於行政處分,您仍可考慮其他法律途徑。例如,向勞工主管機關申請勞資爭議調解,依《勞動基準法》或《性別平等工作法》等專法主張權益;或若涉及人身攻擊、名譽損害,可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在某些情況下,若霸凌行為構成犯罪,也可向檢警機關報案。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