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高效與創新的現代職場中,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潛在的巨大風險——職場霸凌。它不僅悄無聲息地侵蝕著員工的身心健康,更可能為企業帶來難以估量的法律責任與聲譽損害。作為職場安全管理者,您肩負著維護員工權益、確保工作環境安全的重責。
雖然台灣目前尚未有專門針對「職場霸凌」的獨立法規,但我們可以從《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中汲取寶貴的經驗與啟示。這套準則的核心精神,在於預防為先、主動評估、明確責任、及時介入,這些原則對於建構一個零霸凌的友善職場,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這些法律精神,並轉化為實用的職場防制策略。
預防為先:從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看職場風險評估核心
《校園霸凌防制準則》雖然是為保護學生而設,但其對「霸凌風險評估機制」的重視,是所有組織在管理潛在危害時都應學習的典範。它強調的不是事後補救,而是事前預防與早期介入。
1. 主動關懷與覺察:預防的第一道防線
準則中,最值得職場管理者借鏡的是主動關懷與覺察的責任。例如:
《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第15條:校長及教職員工應以正向輔導管教方式啟發學生品德與同理心,並應主動關懷、覺察及評估學生間人際互動情形,且定期評估有拒學或自殺、自傷意圖學生是否處於具有敵意之學習環境,依權責進行輔導,必要時送學校防制委員會確認。
這條文賦予了教職員工主動評估風險的責任。對應到職場,這意味著主管及人資部門應主動觀察團隊成員的互動、情緒變化,並特別關懷新進員工、績效壓力大或遭受變故的同仁。定期評估工作環境是否存在敵意或不友善的氛圍,是預防職場霸凌的關鍵第一步。
2. 建立健全組織與計畫:系統性防制基礎
準則也要求建立明確的組織架構與防制計畫:
- 主管機關層級的「防制諮詢委員會」 (準則第6條):負責訂定整體計畫、協調資源、規劃培訓。這提醒企業應有高層級的組織,負責制定宏觀的職場安全政策與防制策略。
- 學校層級的「防制委員會」 (準則第7條):負責研擬計畫、調查、審議、輔導。這對應到企業內部,則是建立專責的申訴處理委員會或跨部門小組,負責處理職場霸凌事件的調查與輔導。
- 預防機制與措施(準則第8條):包括法治教育、人員培訓、提升知能與意識。這強調了持續性的教育訓練對於提升全體員工反霸凌意識的重要性,讓每個人都理解什麼是霸凌,以及如何應對。
法律責任與實務案例的啟示
雖然校園法規與職場法規不同,但霸凌行為一旦造成他人身心損害,仍可能觸及《刑法》及《民法》的相關規範,甚至引發企業的連帶責任。以下案例雖源於校園,卻能為職場安全管理者帶來深刻警示:
案例一:主管權力濫用,不當行為釀成霸凌
情境故事:一位主管(甲先生)因不滿下屬(小陳)的工作表現,長期在團隊會議中以言語貶低小陳,甚至在公開場合張貼小陳的「錯誤清單」,並暗示其他同事疏遠小陳,導致小陳身心俱疲,最終選擇離職。經公司內部調查後,認定甲先生的行為構成職場霸凌。
法律啟示:這個案例類似於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訴字第415號判決中教師對學生的霸凌行為。它明確指出,擁有權力者(如主管)的不當管理或管教行為,若符合霸凌的構成要件(持續性、貶抑排擠、造成敵意環境及損害),同樣會被認定為霸凌。企業應對主管進行嚴格的領導力與行為準則培訓,避免因權力濫用導致霸凌事件,並建立明確的懲處機制。
案例二:言語與網路霸凌,無形傷害不容小覷
情境故事:員工吳先生明知同事林小姐不喜歡某個帶有性暗示的綽號,卻仍持續在辦公室或公司內部通訊軟體中以此稱呼她,甚至未經同意拍攝林小姐的照片上傳至團隊群組,讓林小姐感到極度不適與被侵犯。林小姐向公司申訴後,公司啟動調查。
法律啟示:此情境借鏡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0年度訴字第1460號判決。它提醒我們,言語霸凌和網路霸凌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即使行為人可能認為是「開玩笑」,但若具備持續性且造成被害人處於敵意或不友善環境,就可能構成霸凌。職場安全管理者需特別關注網路社群、通訊軟體中的互動,並建立明確的網路行為規範。
案例三:職場糾紛升級,引發外部刑事責任
情境故事:兩位員工(小莊與小李)因工作上的摩擦發生爭執,小李的親友陳先生得知後,情緒激動地在公司會議室中對小莊進行言語辱罵,甚至持物品丟擲導致小莊受傷。小莊報警後,陳先生被警方逮捕並移送法辦。
法律啟示:此案例改編自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4年度簡字第954號刑事判決。它警示企業,職場內部糾紛若未能妥善處理,可能引發外部人士介入,進而演變成更嚴重的刑事案件(如傷害罪、公然侮辱罪)。企業在處理糾紛時,應確保過程公正透明,並引導當事人及其家屬循合法途徑解決,避免事態擴大,同時也應加強辦公場所的安全管理。
《刑法》第277條: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刑法》第309條: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這些刑法條文提醒我們,霸凌行為一旦涉及肢體衝突或公然侮辱,行為人將面臨刑事責任。企業在處理這類事件時,應協助受害者報警,並配合司法調查。
職場安全管理者應掌握的防制策略
借鏡《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的精神,職場安全管理者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建立更完善的職場霸凌防制體系:
- 建立明確政策與申訴機制:
- 制定清晰的職場霸凌防制政策,明確定義何謂霸凌、零容忍原則,並廣為宣導。
- 設置多元、保密且暢通的申訴管道(如人資部門、專責委員會、外部申訴專線),確保員工敢於發聲,並依循《勞動基準法》及《性別工作平等法》等相關規定處理。
- 強化員工與主管知能:
- 定期舉辦職場霸凌防制與處理的教育訓練,提升全體員工的認知與意識。
- 特別針對主管階層,加強正向領導、衝突管理、人際溝通及敏感度訓練,使其能主動關懷團隊成員,並在第一時間辨識與介入潛在的霸凌風險。
- 落實主動關懷與環境評估:
- 鼓勵主管主動觀察團隊成員互動,特別關注高壓、高風險或人際關係緊張的員工。
- 定期進行員工滿意度調查或心理健康普查,評估工作環境是否存在敵意或不友善氛圍,並依據結果改善。
- 公正嚴謹的調查與處置:
- 接獲申訴後,應立即啟動公正、保密且迅速的調查程序,確保證據蒐集完整,並保障當事人權益。
- 依調查結果,對行為人進行適當的懲處(如口頭警告、調職、解雇等),並提供心理諮詢與輔導,同時檢討公司制度與環境,預防再犯。
- 善用調解與修復策略:
- 在特定情況下,可考慮引入專業第三方調解,促使當事人溝通與和解,修復關係,但前提是必須確保被害人意願且無二次傷害之虞。
風險提醒與預防措施
重要提醒:企業若未能有效建立及執行職場霸凌防制機制,一旦發生霸凌事件,可能面臨:
- 法律責任:包括民事損害賠償、甚至刑事責任(若行為人觸法,企業可能需負連帶責任)。
- 員工權益受損:導致員工身心健康受創、工作效率下降、人才流失。
- 企業聲譽影響:嚴重損害企業形象與社會信任,影響招募與業務發展。
預防措施:定期檢視並更新霸凌防制政策;加強辦公環境巡邏與安全管理;建立多樣化的心理支持與輔導資源;鼓勵開放溝通文化,讓問題及早浮現。
結語
職場霸凌防制是一項持續且複雜的任務,需要企業從上到下共同努力。雖然《校園霸凌防制準則》是針對教育場域,但其預防為先、主動評估、系統性管理的核心精神,為職場安全管理者提供了極佳的參考藍圖。透過建立健全的防制機制、強化員工與主管的知能、落實主動關懷與公正處理,您不僅能有效降低企業風險,更能為所有員工打造一個真正安全、尊重且友善的工作環境,提升整體組織的凝聚力與生產力。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如何判斷職場霸凌是否成立?
A: 職場霸凌的認定通常會考量其「持續性」(是否反覆發生或單次但情節嚴重)、行為是否構成「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樣態,以及是否導致被害人處於「敵意或不友善」的工作環境,進而造成「精神、生理或財產上的損害」或「影響正常工作活動」。企業內部調查時,應綜合考量這些要素。
Q: 公司應建立哪些具體的預防機制來避免職場霸凌?
A: 公司應制定明確的職場霸凌防制政策,並納入員工手冊;定期舉辦全體員工及主管的防制教育訓練;建立多元、保密且暢通的申訴管道;鼓勵主管主動關懷團隊成員,觀察人際互動狀況;並定期檢視工作環境,排除潛在風險因子。
Q: 如果職場霸凌事件發生,公司應如何進行調查與處理?
A: 接獲申訴後,公司應立即啟動調查程序,指派公正且具專業知能的人員組成調查小組。調查過程應確保保密性,並給予雙方陳述意見的機會,蒐集相關證據。調查結果應公正判斷,並依公司政策對行為人進行適當處置(如懲處、調職),同時提供被害人心理輔導與支持,並檢討改善公司制度與環境。
Q: 主管若涉及職場霸凌,公司會面臨什麼法律責任?
A: 若主管的霸凌行為造成員工損害,公司可能需依《民法》第188條負連帶賠償責任,因為主管的行為可能被視為執行職務之行為。此外,公司若未能善盡預防、調查與處理職責,也可能面臨主管機關的行政裁罰,並嚴重影響企業聲譽。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資料內容皆由AI生成,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