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霸凌防治:安全管理者必知的法律義務與實務指引
在現代職場中,職場霸凌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它不僅嚴重危害員工的身心健康,更可能對企業聲譽和營運效率造成巨大衝擊。作為職場安全管理者,您肩負著確保員工工作環境安全與健康的重責大任。然而,面對複雜的法律規範和多變的實務情境,該如何有效預防和處理職場霸凌?本篇文章將深入解析台灣相關法規,提供您明確的法律義務指引與實務操作建議,助您建立滴水不漏的職場安全網。
法律怎麼說?雇主預防職場霸凌的法定義務
台灣法律明確課予雇主預防職場霸凌的義務,這不僅是道德責任,更是法定義務。主要相關法條包括《職業安全衛生法》與《公務人員保障法》。
1. 所有雇主的一般性義務:職業安全衛生法
首先,針對所有事業單位,無論公私部門,都必須遵守《職業安全衛生法》的規定。該法明確要求雇主應採取必要措施,預防員工因職務遭受不法侵害。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第2項第3款: 「雇主對下列事項,應妥為規劃及採取必要之安全衛生措施:…三、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之預防。」
這條文是所有雇主預防職場暴力的一般性法律依據,其中當然包含職場霸凌。雇主應妥善規劃並執行相關安全衛生措施,以避免員工在執行職務時,遭受來自同事、主管、客戶或其他人的身體或精神上的不法侵害。這項義務的具體內容,在《職業安全衛生法施行細則》第11條中進一步解釋,強調雇主應採取預防措施,避免勞工因執行職務於勞動場所遭受他人不法侵害。
2. 公務機關的特別義務:公務人員保障法
對於公務機關而言,除了《職業安全衛生法》的通用規定外,還有更具體的《公務人員保障法》專門規範。
《公務人員保障法》第19條: 「公務人員執行職務之安全應予保障。各機關對於公務人員之執行職務,應提供安全及衛生之防護措施,並使公務人員免於遭受職場霸凌等行為。… 前項所稱職場霸凌,指本機關人員於職務上假借權勢或機會,逾越職務上必要合理範圍,持續以威脅、冒犯、歧視、侮辱、孤立言行或其他方式,造成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之不友善工作環境,致公務人員身心健康遭受危害。但情節重大者,不以持續發生為必要。」
這條修正後的《公務人員保障法》第19條,是台灣法律首次在法律層級明確定義「職場霸凌」的構成要件,並直接課予各機關(雇主)保障公務人員免於遭受職場霸凌的義務。其定義涵蓋了行為主體、行為目的、行為態樣、持續性(或情節重大不以持續為必要)以及導致身心危害的結果。此外,《公務人員安全及衛生防護辦法》第3條也進一步細化,明確指出防護措施應包括「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之預防」,直接指向職場霸凌的防治。
職場霸凌,法律怎麼認定?行政處分與內部管理措施的關鍵區辨
理解職場霸凌的法律定義固然重要,但對於職場安全管理者而言,更要釐清的是:當機關或公司對職場霸凌事件進行調查並做出認定時,這種認定在法律上屬於何種性質?這將直接影響員工後續尋求救濟的途徑。
1. 職場霸凌的構成要件
根據《公務人員保障法》第19條第2項的定義,職場霸凌的構成要件可歸納為:
- 行為主體:本機關人員。
- 行為目的/動機:假借職務上權勢或機會。
- 行為態樣:逾越職務上必要合理範圍,以威脅、冒犯、歧視、侮辱、孤立言行或其他方式。
- 行為持續性:原則上需「持續」發生,但情節重大者不以持續為必要。
- 結果:造成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的不友善工作環境,並導致公務人員身心健康遭受危害。
2. 行政處分與內部管理措施的區別
- 行政處分:指行政機關就特定事件所做的決定,其效力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會直接影響人民的權利義務。例如,對員工的記過、申誡、免職等懲處決定,就屬於行政處分。
- 內部管理措施:指機關為管理內部事務、維持內部秩序所採取的措施,其效力僅及於機關內部,不直接對外發生法律效果,也不直接影響員工的權利義務。例如,機關內部的人事調動、工作分配,或是對霸凌事件的調查報告、建議等,通常被視為內部管理措施。
在過去的法院實務中,對於機關認定職場霸凌是否成立的決定,普遍認為屬於內部管理措施,而非行政處分。這意味著,員工通常無法直接針對「霸凌不成立」的決定提起行政訴訟。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缺乏明確的職場霸凌專法,且相關規範多側重於機關內部的秩序管理。然而,隨著《公務人員保障法》第19條的修正,明確定義了職場霸凌並賦予公務人員申訴權,未來法院對於此類認定的見解可能會有新的發展,但目前若無伴隨具體行政處分,仍應循內部申訴途徑為主。
實務案例解析:當霸凌申訴遇到法律程序
讓我們透過一個改編自實際判決的情境故事,來理解上述法律概念在實務中的應用。
情境故事:小陳的職場申訴之路
小陳是某公務機關的員工,他長期遭受單位主管的言語貶低與工作排擠,導致身心俱疲。在向機關內部申訴後,機關啟動了調查程序,但最終認定小陳所主張的職場霸凌「不成立」。小陳對此結果感到不服,認為機關調查不公,決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機關「霸凌不成立」的決定,並要求法院命機關重新認定霸凌成立。
法院的判決與啟示
法院審理後,最終駁回了小陳的訴訟請求。法院的理由是:機關對於職場霸凌是否成立的認定,在當時的法律框架下,僅屬於「內部管理措施」,不具備「行政處分」的性質。由於這不是一個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的行政處分,因此員工無法直接透過行政訴訟來挑戰這個認定。法院指出,如果霸凌事件最終導致了具體的行政處分(例如記過、降職等),那麼員工可以針對該行政處分提起訴願、行政訴訟,並在訴訟中一併主張霸凌事實。
這個案例給職場安全管理者的啟示是:
- 霸凌認定本身,在法律上常被視為內部管理事務。這不代表可以輕忽,而是要理解其法律定位。
- 員工的救濟途徑:在沒有具體行政處分的情況下,員工應優先透過內部申訴、再申訴等管道尋求救濟。若有懲處等行政處分,則可循行政救濟程序。
- 雇主責任不減:即使認定結果不被視為行政處分,雇主仍有法定義務預防和處理職場霸凌。若未盡義務,仍可能面臨民事損害賠償或其他法律責任。
職場安全管理者,您可以這樣做:建立滴水不漏的防治網
為了有效預防與處理職場霸凌,作為職場安全管理者,您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
1. 建立完善的防治政策與申訴管道
- 制定明確的政策:發布職場霸凌防治政策,明確定義何謂職場霸凌,並宣示零容忍態度。
- 暢通的申訴管道:建立多樣化、保密的申訴管道,讓員工安心表達,並指定專責單位或人員處理。
- 定期宣導與教育:透過教育訓練、宣導活動,提升員工對職場霸凌的認知,鼓勵旁觀者介入。
2. 公正獨立的調查處理程序
- 成立專業調查小組:接獲申訴後,應由具備專業知識且獨立公正的人員組成調查小組。
- 確保調查客觀透明:全面查證事實,保障申訴人與被申訴人的權益,避免二次傷害。
- 迅速處理與回覆:依據內部規章及相關法規,在合理期限內完成調查,並將結果通知當事人。
3. 提供支持與協助措施
- 心理諮商與輔導:為受霸凌者提供心理支持、諮商資源,協助其身心調適。
- 工作環境調整:視情況協助受霸凌者進行工作調動、職務調整,或提供彈性工作安排。
- 法律諮詢引介:引導員工了解相關法律權益,必要時協助轉介法律諮詢資源。
4. 嚴謹的懲處與持續改善
- 依規懲處加害人:若霸凌行為屬實,應依內部規定或相關法規對加害人進行適當懲處,以儆效尤。
- 檢討改進管理措施:定期檢視防治政策與處理流程的有效性,並根據實務經驗持續改進。
5. 留意潛在的法律風險
即使機關對霸凌的認定可能被視為內部管理措施,但若雇主未盡預防或處理義務,導致員工身心受創,仍可能面臨《職業安全衛生法》的罰則,甚至需負擔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因此,積極作為是保護員工,也是保護企業的最佳策略。
結論
職場霸凌是職場安全管理中不可迴避的挑戰。作為職場安全管理者,您對相關法律義務的理解程度,以及所建立的防治與處理機制,將直接影響職場環境的健康與穩定。透過完善的政策、公正的調查、及時的支持與有效的懲處,不僅能履行雇主的法定義務,更能營造一個讓所有員工都能安心、專注工作的友善環境,為企業帶來長遠的正面效益。積極預防,勝於事後補救,讓我們共同為打造更安全的職場而努力!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職場霸凌的法律定義是什麼?
A: 根據《公務人員保障法》第19條第2項,職場霸凌是指本機關人員假借職務上權勢或機會,逾越職務上必要合理範圍,持續以威脅、冒犯、歧視、侮辱、孤立言行或其他方式,造成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的不友善工作環境,導致公務人員身心健康遭受危害。情節重大者不以持續發生為必要。
Q: 雇主在預防職場霸凌上有哪些法定義務?
A: 所有雇主都應依《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第2項第3款,妥善規劃並採取必要措施,預防員工因執行職務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公務機關作為雇主,更需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19條,提供安全衛生防護措施,並使公務人員免於遭受職場霸凌等行為。
Q: 如果員工申訴職場霸凌,機關/公司調查後認定不成立,員工可以怎麼辦?
A: 在目前實務上,機關/公司對霸凌是否成立的認定多被視為「內部管理措施」,員工無法直接提起行政訴訟。員工應優先循內部申訴管道,若不服內部決定,公務人員可向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提起再申訴。若霸凌行為涉及人身攻擊、恐嚇等,受害人仍可考慮民事損害賠償或刑事告訴。若霸凌導致具體的行政處分(如考績、懲處),則可針對該行政處分提起行政救濟。
Q: 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職場霸凌防治與處理機制?
A: 應建立明確的防治政策、暢通且保密的申訴管道、公正獨立的調查處理程序(由專業小組負責)、提供受霸凌者心理諮商與工作環境調整等支持協助、並對屬實的加害人進行適當懲處,同時定期檢討改進管理措施,以營造健康友善的職場環境。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職場言語風暴:公然侮辱、誹謗罪被告的法律求生指南
面對職場言語糾紛衍生的公然侮辱或誹謗罪指控,您是否感到無助?本文將深入解析台灣《刑法》相關條文,透過實際案例,幫助刑事被告釐清法律責任、了解訴訟程序,並提供實用建議,讓您在法律戰中不再迷茫,掌握自身權益。
職場性別糾紛:搞懂法律,捍衛你的工作權益!
在職場遭遇性別歧視或性騷擾,您不必孤單承受。律點通將為您深入解析台灣《性別平等工作法》的保障,從性別歧視與性騷擾的定義、雇主的法律責任,到實際申訴流程與自保策略。這篇文章旨在賦予您法律知識,讓您勇敢發聲,捍衛應有的工作尊嚴與權益。
性騷擾求償指南:維護權益,從了解法律開始
遭受性騷擾,您不孤單!這篇文章將深入淺出地解析台灣性騷擾的相關法律,包括民法、性騷擾防治法與性別工作平等法。我們將透過實際案例,教您如何蒐集證據、判斷雇主責任,並了解如何主張損害賠償,包括精神慰撫金與懲罰性賠償金,幫助您勇敢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