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職場霸凌精神賠償:台灣法律求償指南與實務解析

職場霸凌精神賠償:台灣法律求償指南與實務解析

律點通
2025-09-12
5分鐘
勞動法/勞資爭議勞資關係侵權行為
LINE

職場,本應是我們發揮所長、實現價值的地方。然而,當職場霸凌如陰影般籠罩,身心俱疲的您,是否感到無助且不知所措?別擔心,這篇文章將為您點亮一盞法律的明燈,深入淺出地解析台灣法律中,當您遭受職場霸凌導致精神損害時,如何主張權利、尋求賠償。我們將從法條依據、法院判斷標準,到實際蒐證與求償步驟,一步步引導您,讓您了解如何捍衛自己的權益。

什麼是職場霸凌?

許多人對於「職場霸凌」的定義感到模糊,它並非單一事件,也非偶發的衝突。在台灣,雖然沒有單一法律明確定義「職場霸凌」,但實務上法院常參考勞動部發布的相關指引,將其視為一種在工作場所中,藉由權力濫用不公平處罰,所造成持續性的冒犯、威脅、冷落、孤立或侮辱行為。

簡單來說,如果這些負面行為是持續性重複性地發生,且行為人利用其職務或組織上的優勢地位對您施壓,並因此造成您身心上的損害,甚至超越了一般社會所能容忍的範圍,那麼這就可能構成職場霸凌。

您的權利:請求賠償的法律依據

當職場霸凌造成您的精神損害時,主要可以依循以下民事法律途徑來請求賠償:

1. 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

根據《民法》的規定,如果有人故意或過失地侵害了您的權利,就必須負起賠償責任。

《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這表示,無論是霸凌者本人(同事、主管),或是未盡到保護義務的雇主,只要他們的行為(或不行為)構成「不法侵害」,例如言語侮辱、排擠、不合理要求等,且與您的損害有因果關係,就可能需要負責。此外,如果雇主違反了《職業安全衛生法》等保護勞工的法律義務,導致您受損害,也可能需要賠償。

2. 精神慰撫金(精神賠償)

遭受霸凌不僅是金錢上的損失,更多的是心靈上的創傷。這時,您可以依據《民法》請求精神賠償。

《民法》第195條第1項:「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

這條文指出,如果霸凌行為導致您的身體、健康(例如罹患憂鬱症、焦慮症)、名譽、隱私等「人格法益」受到侵害,且情節重大,即使沒有實際的財產損失,您也可以請求一筆「相當」的金額作為精神上的補償。法院會綜合考量霸凌行為的嚴重程度、持續時間、對您的影響、雙方的身份地位等因素來決定金額。

3. 職業災害補償

如果職場霸凌導致您罹患精神疾病,且該疾病被認定為「職業病」,那麼雇主可能需要依《勞動基準法》第59條負擔相關的醫療費用及工資補償責任。這部分的認定會參考勞動部「工作相關心理壓力事件引起精神疾病認定參考指引」,判斷工作壓力是否為導致精神疾病的「強烈心理壓力事件」。

實務案例解析:法院如何判斷?

了解法律條文後,我們來看看法院在實際案例中是如何判斷的。這些案例或許無法完全代表您的情況,但能幫助您理解法院的考量重點。

案例一:主管的「個人恩怨」與時間間隔的挑戰

小陳曾因私人誤會與主管產生嫌隙,隨後主管在社群媒體上對他有負面評論,並在工作會議中公開指責他。小陳因此罹患了重度憂鬱症,並向法院請求精神賠償。然而,法院認為主管行為尚難構成「不法侵害」,且小陳診斷出憂鬱症的時間與霸凌行為及離職已相隔逾一年,難以證明兩者有「直接且相當的因果關係」。最終,小陳的請求被駁回。

律點通提醒: 證明霸凌行為與身心損害之間有直接且相當的因果關係至關重要。時間拖延過久,會大幅增加舉證的難度。

案例二:主管的「合理管理」與績效檢討的界線

小美調職後工作量大增,主管拒絕加班申請並在月會上當眾質疑她的工作效率。小美認為自己遭受職場霸凌,因此罹患了焦慮症,並請求精神賠償。法院審理後認為,主管對加班申請的審核、工作上的指正、在部門會議中檢討工作疏失等,均屬工作上的正當要求、指導及互動,只要無辱罵或人身攻擊,即在正常管理範疇。即使小美確實罹患精神疾病,也無法證明與主管行為有法律上的因果關係,請求同樣被駁回。

律點通提醒: 雇主或主管基於企業經營管理所為的合理指揮監督與管理行為,例如績效考核、工作指派、效率檢討等,通常不被認定為職場霸凌。關鍵在於行為是否逾越合理範圍,帶有惡意或不法性。

如何保護自己:實務操作建議

雖然法院對職場霸凌的認定標準較高,但這不代表您就束手無策。以下是您可以採取的實際行動:

1. 詳實記錄與蒐證:這是最關鍵的一步!

務必記錄下每一次霸凌行為的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內容、方式(例如言語、文字、肢體動作),以及在場證人

可蒐集的證據包括:

  • 電子郵件、通訊軟體(LINE、Teams等)對話紀錄
  • 錄音、錄影(在不違法的前提下)
  • 照片、工作日誌、績效考核紀錄
  • 同事或第三方的證詞
  • 公司內部申訴紀錄及處理結果

2. 尋求醫療協助並保留證明

如果您因職場霸凌導致身心不適,請務必立即尋求精神科或心理諮詢專業協助。保留所有診斷證明書、醫療費用收據、用藥紀錄等,這些都是證明您身心受創與霸凌行為之間關聯性的重要證據。

3. 內部申訴與外部求助

  • 內部申訴: 優先依公司內部規定向人資部門或更高層主管申訴。這不僅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也能留下公司知悉霸凌事件的紀錄。
  • 外部求助: 若內部申訴無效或不便,您可以向當地勞工主管機關(勞工局)申請勞資爭議調解。

結論

職場霸凌對身心的傷害是深刻且真實的。雖然在台灣主張職場霸凌並請求精神賠償確實存在一定的挑戰,但只要您能掌握法律依據、詳實蒐集證據,並理解法院的判斷標準,就能更有力地捍衛自己的權益。記住,您不是孤單一人,勇敢為自己發聲,是走向復原的第一步。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如何判斷我遇到的狀況是否構成職場霸凌?

A: 職場霸凌通常具備「持續性」、「重複性」的負面行為,且行為人利用「權力優勢」對您施壓,並因此造成您「身心損害」,且已超越一般社會所能容忍的範圍。單一事件或合理的工作指導通常不構成霸凌。法院會綜合判斷行為的態樣、次數、頻率、權力關係、行為人動機、受侵害權利及社會通念等因素。

Q: 我需要準備哪些證據來證明職場霸凌和我的精神損害?

A: 最重要的是詳實記錄霸凌行為的「人、事、時、地、物」,並蒐集具體證據,例如:電子郵件、通訊軟體對話截圖、錄音錄影(在不違法的前提下)、工作日誌、績效考核紀錄、同事證詞。此外,醫療診斷證明、就醫紀錄、藥物收據等,都是證明精神損害與霸凌因果關係的重要文件。

Q: 如果公司說主管只是在「合理管理」,我該怎麼辦?

A: 法院會區分「合理管理」與「不法霸凌」。合理管理行為通常目的正當,且未涉及人身攻擊或惡意羞辱。如果主管的行為已超越工作指導範疇,帶有惡意、持續性貶損您的人格或製造敵意環境,即使公司聲稱是管理行為,您仍可主張其不法性。關鍵在於行為的「性質」、「目的」及「對您的影響」。

Q: 我擔心提出申訴後會遭到公司報復,該怎麼辦?

A: 《勞動基準法》及《性別工作平等法》等法規,都對勞工申訴設有保護機制,禁止雇主對申訴人不利對待。您可以先向公司內部申訴,並保留申訴紀錄。若公司有不當報復行為,可向勞工主管機關(勞工局)提出申訴,尋求協助。同時,請務必持續蒐集相關證據。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