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職場霸凌與精神傷害:台灣法律求償指南

職場霸凌與精神傷害:台灣法律求償指南

律點通
2025-09-12
5分鐘
勞動法/勞資爭議職場權益法律求償
LINE

職場傷害不只身體,精神傷害也能求償!

您是否正承受著職場上的不公對待,甚至因此身心受創?職場傷害不僅限於物理性的意外,來自霸凌、排擠或不當對待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同樣是法律所能保障的範疇。這篇文章將為您深入解析,當您遭遇職場上的精神或身體傷害時,如何運用台灣的法律途徑,為自己爭取應有的權益與賠償。

雖然接下來的案例分析,部分源於校園霸凌事件,但請您放心,其背後的侵權行為損害賠償等核心法律原則,對於任何形式的霸凌或不法侵害,包括發生在職場的,都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了解這些基本原則,將是您維護自身權益的第一步。

了解您的求償基礎:侵權行為與損害賠償

當您在職場上因他人的不法行為而受損害時,最主要的法律依據便是《民法》中的侵權行為規定。這就像是法律為您提供的一把保護傘,當您的權利被侵害時,可以要求對方賠償。

1. 侵權行為的成立要件

《民法》第184條是侵權行為的核心條文,它定義了什麼情況下,加害人需要負起賠償責任:

《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這表示,只要對方是故意過失地侵害了您的權利(例如身體權、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且這種侵害是不法的,並確實造成了您的損害,那麼對方就必須負賠償責任。例如,職場上的肢體暴力、惡意散布謠言、長期言語侮辱等,都可能符合此要件。

《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

即使行為沒有直接侵害到特定法律所保護的權利,但如果對方是故意做出違背社會善良風俗的行為,並對您造成損害,同樣構成侵權。職場霸凌中常見的排擠、孤立、精神貶抑,往往屬於此類。

2. 您可以請求哪些賠償?

損害賠償主要分為兩大類:財產上損害與非財產上損害。

財產上損害:實質損失的填補

《民法》第193條第1項:「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或健康者,對於被害人因此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或增加生活上之需要時,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如果職場霸凌或傷害導致您:

  • 醫療費用:看診、藥物、心理諮商、復健等所有相關醫療支出。
  • 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因傷無法工作或必須轉調輕省職務而減少的收入。
  • 增加生活上之需要:例如需要請人照顧、購買輔具等額外開銷。

這些都是可以請求賠償的財產上損害。請務必保留所有收據、診斷證明、薪資證明等,作為證明。

非財產上損害:精神慰撫金

《民法》第195條第1項前段:「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

職場霸凌最常見的便是對受害者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當您的身體、健康、名譽、自由等權利受到侵害,且情節重大時,即使這些損害無法用金錢衡量,您仍可請求一筆「精神慰撫金」,俗稱精神賠償。法院在衡量金額時,會考量:

  • 加害行為的樣態、頻率、嚴重程度
  • 對您身心健康造成的影響(是否有診斷出焦慮、憂鬱等)。
  • 您所承受的痛苦程度
  • 雙方的身分地位、經濟狀況等。

實務上,精神慰撫金的金額從數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取決於個案的具體情節。

3. 特殊情況:公務人員與機構責任

如果霸凌者是公部門的公務員,且其行為是在執行職務時的故意或過失所致,您還可以依《國家賠償法》向國家(即該公部門)請求賠償。

《國家賠償法》第2條第2項:「公務員於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者,國家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公務員怠於執行職務,致人民自由或權利遭受損害者亦同。」

這表示,如果您的主管或同事是公務員,且因其怠忽職守或不法行為導致您受損,國家可能需要負責。請求國家賠償有其前置程序,必須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書面請求。

請注意:法律分析中提到的《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和《教育基本法》是針對校園環境所設計的法律。然而,其背後所蘊含的「組織應有防制霸凌、保護成員」的精神,在職場中,雇主也負有提供安全工作環境的義務,若未盡此義務導致傷害,仍可能需負相關法律責任。

實際案例解析:從判決看求償眉角

讓我們透過兩個改編自真實判決的案例,了解法院如何認定損害與賠償:

案例一:言語霸凌與精神損害、工作損失

小陳是一位年輕的上班族,長期遭受同事小李的言語霸凌,如「垃圾」、「白痴」等侮辱性言詞。這導致小陳精神受創,被醫師診斷為「適應障礙」,最終不得不離職。小陳的父母為了處理此事,多次請假參與調查會議,也因此產生了薪資損失。

法院判決:法院認定小李的言語行為貶損了小陳的人格,造成其精神健康受損,侵害了人格權。最終判決小李及其雇主(若為職務上行為)或法定代理人(若小李為未成年人)連帶賠償小陳精神慰撫金新臺幣10萬元。同時,法院也准許小陳的父母因處理事件所請假造成的合理工作損失

重點啟示:言語霸凌若具貶抑人格性質並造成精神損害,受害者可請求精神慰撫金。因處理事件而產生的合理工作損失,在有證明的情況下,也可請求賠償。

案例二:肢體傷害與醫療、照護費用、精神慰撫金

小美在公司活動中,不慎被同事阿華以腳踢擊手腕,導致右側腕部挫傷及遠端橈骨閉鎖性骨折。小美因此支出了一筆醫療費用,且因骨折活動受限,精神上承受了痛苦。小美的母親為了照顧受傷的小美,也減少了工作收入。

法院判決:法院認定阿華的踢擊行為導致小美骨折,判決阿華及其雇主(或法定代理人)連帶給付小美醫療費用6,143元。考量小美因攻擊造成骨折,活動受限,精神上受有痛苦,另判決精神慰撫金10萬元。此外,法院也認定小美母親因照顧受傷的小美,增加了生活照顧需要,酌定照護費用5萬元

重點啟示:肢體傷害造成的實際醫療費用、因傷增加的照護費用,以及精神慰撫金,都是可以請求的賠償項目。務必保留所有醫療單據、診斷證明,並記錄照護時間與內容。

您的實務操作指引:如何為自己爭取權益

當不幸遭遇職場傷害或霸凌時,積極採取行動是關鍵。以下是您可以參考的實務建議:

1. 詳盡記錄與蒐證

  • 時間、地點、人物:精確記錄每次事件發生的日期、時間、地點、涉及人員(加害者、旁觀者、知情者)。
  • 具體行為與言詞:詳細描述對方做了什麼、說了什麼。保留所有可能的證據,如文字訊息(LINE、電子郵件)、圖片、錄音、錄影、監視器畫面等。
  • 身心影響:記錄您因事件產生的情緒、心理、生理變化,如失眠、焦慮、恐懼、身體不適等。這對證明精神損害至關重要。
  • 與公司溝通紀錄:保留您向主管、人資部門、工會或任何公司內部管道反映問題的所有紀錄(信件、電子郵件、會議紀錄、對話截圖等)。

2. 及時就醫與諮商

  • 務必及時尋求醫療(如身心科、精神科)或心理諮商協助。所有診斷證明、醫療收據、諮商紀錄都是證明您受有損害及因果關係的客觀證據。
  • 若有既存疾病,更需證明霸凌行為導致病情惡化或新症狀產生,專業醫師的評估將是關鍵。

3. 證明工作損失

  • 若因處理事件(如請假看醫生、參與調查)導致工作損失,需提供薪資證明、請假證明、出勤紀錄等,以證明請假與處理事件的直接關聯。

結論:勇敢捍衛您的職場權益

面對職場上的不法侵害,您不是孤單一人。了解法律賦予您的權利,並積極蒐集證據,是您為自己爭取權益的基石。無論是身體的傷痛還是精神的折磨,法律都能提供您求償的途徑。請記住,您的健康與尊嚴值得被捍衛,勇敢地為自己發聲,讓不法行為付出代價!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職場霸凌造成的精神傷害,要如何證明才能請求賠償?

A: 證明精神傷害的關鍵在於專業醫療與心理評估。您應立即尋求身心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的協助,並取得診斷證明書,清楚載明您因霸凌事件所導致的心理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適應障礙等)及其嚴重程度。此外,詳細記錄霸凌事件的經過、對您生活造成的影響(如失眠、食慾不振、社交退縮等),以及與公司溝通的紀錄,都能輔助證明霸凌行為與您的精神傷害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Q: 如果霸凌者是我的主管,我該向誰求償?公司有責任嗎?

A: 您可以向霸凌行為人(主管)個人依《民法》請求侵權損害賠償。同時,如果該霸凌行為發生在執行職務期間,且公司對此有管理監督不周、未盡防範義務或知情不處理的情況,公司可能也需依《民法》第188條(僱用人責任)或《職業安全衛生法》等規定,與主管負連帶賠償責任。建議您保留向公司反映的紀錄,以證明公司是否知情且未妥善處理。

Q: 我因為處理職場霸凌事件而請假,導致薪水減少,這部分可以求償嗎?

A: 可以的。根據《民法》第193條,若因不法侵害導致您增加生活上之需要或喪失減少勞動能力,都可以請求賠償。您因處理霸凌事件(例如看醫生、參與調查、協商等)而請假所導致的薪資損失,屬於實際的財產損害,只要能提出薪資證明、請假證明、出勤紀錄等,證明這些請假與處理霸凌事件有直接關聯,法院通常會准許這部分的求償。

Q: 如果霸凌行為只有一次,但情節非常嚴重,還能算是霸凌嗎?

A: 雖然一般對「霸凌」的定義常強調其「持續性」,但法律實務對於單次但情節極為嚴重的侵害行為,仍可能認定構成侵權行為。例如,一次性的嚴重肢體暴力、惡意散布毀損名譽的謠言,或性騷擾等,即使只發生一次,但對受害者造成的損害巨大且情節重大,仍可依《民法》請求損害賠償(包括精神慰撫金)。重點在於行為的不法性、故意或過失,以及對您造成的實際損害。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勞動法/勞資爭議

政府補助案的法律眉角:銷售必懂的津貼性質與風險

政府津貼補助是市場機會,但也潛藏法律風險。本文將深入淺出解析津貼補助是「行政處分」還是「行政契約」的關鍵區別,並透過實務案例,教導銷售人員如何識別潛在風險、保護交易,並在與政府或受補助客戶合作時,做出更明智的判斷,確保您的訂單與客戶關係穩固。

5分鐘閱讀更多 →
勞動法/勞資爭議

性騷擾求償指南:家屬權益、雇主責任與法律途徑解析

當家人不幸遭受性騷擾,您是否感到無助與憤怒?這篇文章將為性騷擾受害者家屬提供全面的法律指引,深入解析台灣《民法》、《性騷擾防治法》與《性別工作平等法》中的損害賠償規定,包括家屬可請求精神慰撫金的條件、雇主應負的連帶責任,並透過生活化案例與實用建議,幫助您理解如何為家人爭取權益,走出陰霾。

5分鐘閱讀更多 →
勞動法/勞資爭議

抽成獎金是「工資」嗎?抽成制員工必知的法律權益

身為抽成制員工,你的業績獎金究竟是「工資」還是「報酬」?公司能隨意調整抽成比例嗎?加班費和勞健保的計算是否包含抽成?本文將律師的專業分析轉化為白話文,帶你深入了解《勞動基準法》如何保障你的薪資與勞動條件,並透過實際案例,教你如何捍衛自己的權益,讓你安心打拼,不再當個「薪」苦人。

5分鐘閱讀更多 →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