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性騷擾申訴指南:釐清權益,勇敢邁出第一步

性騷擾申訴指南:釐清權益,勇敢邁出第一步

律點通
2025-09-12
5分鐘
勞動法/勞資爭議性騷擾法律權益
LINE

遭遇性騷擾,您並不孤單!

面對性騷擾,許多人會感到震驚、困惑,甚至不知所措。但請您記住,這不是您的錯,您有權利為自己發聲,尋求法律的保護。作為律點通,我將以最白話、最貼近您心境的方式,為您解析台灣性騷擾事件的法律框架與申訴流程,幫助您釐清權益,勇敢邁出第一步。

釐清你的處境:性騷擾事件的法律適用

台灣處理性騷擾事件,主要依據「性騷擾防治三法」:

  1. 《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工法):主要適用於工作場所發生的性騷擾事件,旨在保障工作權的性別平等。
  2. 《性騷擾防治法》(性騷法):適用於一般人在職場及校園領域之外,或性工法、性平教育法未涵蓋的性騷擾事件,目的在防治性騷擾及保護被害人權益。
  3. 《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平教育法):專門處理校園性騷擾事件,只要事件一方是學校校長、教師、職員、工友或學生,另一方是學生,就適用此法。

簡單來說,您遭遇性騷擾的 「地點」「對象關係」 ,會決定適用哪部法律,進而影響申訴的管道和程序。以下表格能幫助您快速判斷:

適用法規主要適用場域當事人關係舉例
性別工作平等法工作場所同事之間、主管對下屬、雇主對求職者、客戶對員工
性騷擾防治法一般公共場所公車上、商店裡、健身房、診所、補習班,或非工作/校園關係的親友間
性別平等教育法校園老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教職員對學生、校長對學生

什麼是性騷擾?法律這樣定義

性騷擾不只是肢體上的觸碰,言語、甚至眼神都可能構成。法律對性騷擾的定義,除了性侵害犯罪外,是指違反他人意願、與性或性別有關的行為,導致損害他人人格尊嚴,或造成使人心生畏怖、感受敵意或冒犯的情境。判斷是否構成性騷擾,並非只看行為人有沒有「意圖」,而是會從 「合理被害人」 的角度來審視:

《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2條第4項:「性騷擾之認定,應就個案審酌事件發生之背景、工作環境、當事人之關係、行為人之言詞、行為及相對人之認知等具體事實為之。」

也就是說,如果客觀上,在相同情況下,一般人也會感到不舒服、被冒犯,那很可能就構成性騷擾。

特別提醒您,法律對於權勢性騷擾有更嚴格的規定。當加害人利用其權力、地位或機會,對受其指揮、監督、照護或指導的人進行性騷擾,例如主管對下屬、老師對學生,這類行為會被視為更嚴重的侵犯。

《性騷騷防治法》第2條第2項:「本法所稱性騷擾,指下列情形之一:…二、對於因教育、訓練、醫療、公務、業務、求職或其他相類關係受自己監督、照護、指導之人,利用權勢或機會為性騷擾。」

雇主/學校的責任:他們必須怎麼做?

當性騷擾事件發生時,雇主或學校有明確的法律義務。他們不僅要事前預防,更要在事後採取立即有效的糾正及補救措施

  1. 事前預防:依據規模大小,建立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管道及懲戒規範,並公開揭示。
  2. 事後處理
  • 「知悉」即「立即」處理:雇主或學校只要透過任何管道得知性騷擾事件,即使還沒有正式申訴,就必須立刻啟動處理機制。
  • 採取「立即有效」措施:這不僅是口頭勸導,更包括:
  • 啟動調查程序,釐清事實。
  • 採取措施避免性騷擾再度發生,例如調整工作或學習環境。
  • 提供受害者諮詢、醫療、心理諮商等必要協助。
  • 對加害人進行適當的懲戒或處理。

如果雇主或學校沒有做到這些,除了可能被主管機關處以罰鍰,並公布其名稱及負責人姓名外,被害人也可能依法向其請求損害賠償。

實務案例解析:從真實事件看法律應用

法律條文可能有些抽象,讓我們透過實際案例,看看這些規定如何在生活中被應用。

小雅的故事:當「不經意」的行為構成騷擾

小雅在辦公室裡,經常遇到同事阿明。阿明總喜歡在講話時靠得很近,甚至不經意地碰觸小雅的手臂。有幾次,小雅去女廁,發現阿明在外面等她,還曾經在言談中提及私密的避孕話題。小雅覺得很不舒服,但又覺得這些行為「好像沒那麼嚴重」,難以啟齒。後來小雅決定申訴,雇主調查後認定阿明的行為構成性騷擾。

法院在審理類似案件時指出,性騷擾的認定是綜合考量所有情境。即使行為人可能沒有惡意,但「不必要的身體接觸」、「涉及私密話題的言論」、甚至「在敏感地點的等候行為」,都可能在客觀上對他人造成敵意或冒犯性的環境,侵犯人格尊嚴。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性騷擾不一定需要直接的性暗示,許多看似「不經意」或「無傷大雅」的行為,都可能構成性騷擾

阿華的困境:學校是否盡到雇主責任?

阿華在一所大學擔任行政助理,卻遭到副校長的性騷擾。阿華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訴,指控學校沒有採取立即有效的措施。學校辯稱阿華同時有學生身分,應該適用《性別平等教育法》,而且學校也已經採取了調職等措施。然而,法院在審理後認為,雖然阿華有學籍,但事件是發生在工作場域,且涉及勞雇關係的權益,因此應優先適用《性別工作平等法》。

法院進一步指出,學校在「知悉」性騷擾情事後,沒有立即依照其內部處理要點啟動調查程序,這就違反了法律規定。這個案例強調了兩件事:

  1. 在學校場域,如果性騷擾事件是發生在工作關係中,即使當事人有學生身分,也可能適用《性別工作平等法》。
  2. 雇主(包含學校)的「知悉」義務非常廣泛,即使是收到外部申訴函文,也應立刻啟動內部調查,不能以未收到正式申訴書為由而延遲處理。

我該怎麼辦?給被害人的實用建議

  1. 蒐集證據:任何形式的證據都可能有用,例如對話紀錄(訊息、LINE、電子郵件)、錄音、錄影、照片、證人證詞、就醫紀錄、日記等。越及時蒐集越好。
  2. 及時提出申訴:性騷擾事件通常有時效限制(例如《性騷擾防治法》規定事件發生後1年內),請盡速提出申訴。
  3. 選擇正確的申訴管道
  • 內部申訴:向加害人所屬的雇主、學校或機關提出。這是最常見的途徑。
  • 外部申訴:若對內部申訴結果不滿意,或加害人是最高負責人,可向地方主管機關(例如勞工局、社會局、教育局)提出申訴。
  1. 尋求支持:不要獨自面對。您可以尋求親友、信任的同事或老師的支持,也可以向性騷擾防治中心、婦女團體或心理諮商師尋求專業協助。
  2. 保護自己:在調查過程中,您有權利要求保護隱私,避免重複詢問造成二次傷害。若有權力不對等情形,可要求避免與加害人直接對質。

結語

遭遇性騷擾是一段艱難的經歷,但請相信,法律是您的後盾,社會上有許多資源可以支持您。了解您的權利,勇敢地採取行動,是保護自己、尋求正義的關鍵。願這篇文章能成為您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引導您找到力量,走出陰霾。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如果我沒有直接證據,只有口頭證詞,還能申訴嗎?

A: 可以的。性騷擾事件的認定是綜合判斷,口頭證詞、您的陳述、以及事件發生後的反應(如向親友傾訴、情緒變化等)都可能被視為證據的一部分。雖然直接證據更有力,但沒有直接證據不代表無法申訴。重要的是,盡可能詳細地記錄事件經過,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言行細節,並尋求任何可能的人證。

Q: 申訴後,我的工作/學業會受到影響嗎?雇主/學校可以報復我嗎?

A: 法律明文禁止雇主或學校因您提出性騷擾申訴而對您採取不利的待遇或報復行為。例如,《性別工作平等法》第35條規定,雇主不得因員工提出申訴而解僱、調職或給予其他不利處分。若發生報復行為,雇主或學校將面臨罰鍰,您也可以依法請求損害賠償。如果擔心報復,您可以向申訴單位提出保護措施的要求,例如調整工作地點或時間,避免與加害人接觸。

Q: 如果我對調查結果不滿意,還有其他途徑嗎?

A: 有的。如果您對雇主或學校的調查結果不服,通常可以在收到結果後的法定期間內(例如《性騷擾防治法》規定20天內),向地方主管機關(如勞工局、社會局、教育局)提出「再申訴」。主管機關會重新審查或進行調查。此外,您也可以考慮提起民事訴訟,向加害人請求損害賠償,或向雇主請求連帶賠償責任。

Q: 性騷擾事件發生後,我需要多久內提出申訴?

A: 申訴有時效性,請您務必留意。根據《性騷擾防治法》第13條第1項,被害人應於事件發生後1年內提出申訴。如果是《性別工作平等法》下的性騷擾,則向雇主申訴沒有明確時效,但若要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訴雇主未盡防治責任,則應在知悉雇主違反義務後30日內提出。無論如何,建議您盡早申訴,以利證據蒐集與事實釐清。

Q: 如果加害人是我的主管或老師,我該怎麼辦?

A: 面對權勢性騷擾,您可能會感到更大的壓力。此時,除了向內部申訴管道(如公司人資、學校性平會)提出外,您也可以直接向外部主管機關申訴。例如,在職場可向地方勞工局申訴,在校園可向地方教育局申訴。外部機關的介入可以避免內部處理可能存在的偏袒,並確保調查的公正性。同時,請特別注意蒐集證據,並尋求信任的親友或專業人士支持。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