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必修課:政府補助的「法律性質」你搞懂了嗎?
在台灣的商業環境中,政府的各項津貼與補助計畫,常常是推動產業發展、刺激消費的重要力量。對銷售人員來說,這不僅代表著新的市場機會,也可能影響客戶的購買決策與財務穩定性。然而,這些看似單純的「補助款」,背後卻有著複雜的法律性質,一旦搞不清楚,輕則影響交易,重則可能讓您的客戶甚至公司面臨追討風險!
別擔心!身為律點通,我將用最白話的方式,帶您看懂政府津貼補助的法律眉角,讓您在商場上更有底氣,成為客戶最信賴的銷售顧問。
搞懂津貼補助的法律身分:處分?契約?還是…?
判斷津貼補助的法律性質,就像辨識客戶的身分一樣重要。它會決定當發生爭議時,該找誰處理(行政法院還是普通法院),以及適用哪些法律規定。主要有兩種「身分」您必須認識:
1. 行政處分:政府單方面給予的「許可」或「命令」
想像一下,政府發出一個公告,說只要符合某些條件,就能申請某項補助。當您或您的客戶提出申請,政府審核後,單方面核准了這筆補助款,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行政處分」。
《行政程序法》第92條:「本法所稱行政處分,係指行政機關就公法上具體事件所為之決定或其他公權力措施而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之單方行政行為。」
簡單來說,行政處分就是政府基於公權力,針對特定事件做出的一個決定,而且這個決定會直接影響到人民的權利義務。對於補助來說,通常是授益處分,也就是給予您或客戶利益。但別忘了,既然是政府單方面給的,政府在特定情況下也能單方面撤銷或廢止!
2. 行政契約:政府與人民簽訂的「公法合約」
有時候,政府發放補助不只是單方面核准,還會跟您或客戶簽訂一份詳細的合約,約定雙方的權利義務、補助用途、撥款條件、監督方式等等。這份合約,就是「行政契約」。
《行政程序法》第135條:「公法上法律關係得以契約設定、變更或消滅之。但依其性質或法規規定不得締約者,不在此限。」
行政契約就像您與客戶簽訂的商業合約,但它處理的是公法上的事務。一旦簽訂,雙方都必須遵守約定。這與行政處分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強調的是雙方合意,而非政府單方面的意思表示。
3. 公法上不當得利:不該拿的錢,政府有權追回!
無論是行政處分還是行政契約,如果補助款的發放失去了合法依據(例如:申請資料不實、補助條件未達成、或原核准處分被撤銷),那麼您或客戶所領取的款項,就成了「無法律上原因」的利益,政府是有權要求返還的。
《行政程序法》第127條:「授予利益之行政處分,其內容係提供一次或連續之金錢或可分物之給付者,經撤銷、廢止或條件成就而有溯及既往失效之情形時,受益人應返還因該處分所受領之給付。」
這條文清楚指出,一旦補助處分被撤銷或廢止,就必須把錢還回去。這就是公法上的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
實務案例解析:從故事看懂法律風險
案例一:補助款追回的「契約」與「處分」之爭
情境故事: 「綠能科技公司」成功申請到一筆政府的環保設備升級補助。環保署先是發了一份公文核准補助(這是一個行政處分),接著雙方又簽訂了一份詳細的「補助計畫執行合約」,載明了設備規格、驗收標準和撥款期程。後來,環保署發現綠能科技公司安裝的設備與合約約定的規格略有不符,於是環保署直接發函要求綠能科技公司返還全部補助款。
法律眉角: 綠能科技公司不服,認為雙方既然簽了合約,就應該依照合約條款來處理爭議,而不是政府單方面發函追討。法院認為,如果政府與人民簽訂了行政契約,那麼有關履約爭議,原則上就應該回歸契約關係處理,政府不能再「單方面」以行政處分的方式來追回款項。這代表,政府一旦選擇了契約形式,就必須尊重契約的拘束力。(參見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上字第790號、109年度上字第894號判決意旨)
給銷售的啟示: 當您的客戶或公司簽訂了政府補助的合約,這份合約的條款就非常重要!它會是未來萬一發生爭議時,權利義務判斷的依據。了解這點,能幫助您提醒客戶仔細審閱合約,避免日後爭議。
案例二:政府紓困金重複領取,錢要還!
情境故事: 疫情期間,「樂活旅行社」的業務小李,為了確保公司能獲得足夠的紓困金,不小心在不同單位重複申請了同一筆政府補助,而且都核准撥款了。幾個月後,交通部觀光局發現了重複領取的情況,隨即發函要求樂活旅行社返還多領的補助款。
法律眉角: 觀光局的追討行為,其實是先撤銷了小李重複申請而獲得的「違法行政處分」。因為小李重複申請,導致政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做出了錯誤的核准,這種「違法」的處分是可以被撤銷的(《行政程序法》第117條)。一旦處分被撤銷,樂活旅行社領到的錢就失去了法律依據,變成了「公法上不當得利」,必須依法返還(《行政程序法》第127條)。
給銷售的啟示: 誠實是上策!無論是公司還是客戶,在申請政府補助時,務必確保資料的真實性與正確性,避免任何虛報、浮報或重複申請。一旦被認定違法,不僅補助款會被追回,還可能面臨其他法律責任,嚴重影響企業信譽與營運。
銷售人員的實戰指南:保護您的訂單與客戶
- 洞察客戶的「補助體質」: 了解客戶獲得補助的性質(行政處分或行政契約),能幫助您評估客戶的財務穩定性。例如,若客戶的補助是行政契約,且契約條件嚴苛,則代表其營運可能受這些條件影響。
- 提醒客戶審閱「合約」: 如果您的產品或服務與客戶的政府補助案有關,務必提醒客戶仔細閱讀補助合約(行政契約)的條款,特別是關於撥款、驗收、違約責任和款項追回等條款,確保您的產品或服務符合其要求。
- 避免「瓜田李下」的風險: 在協助客戶申請補助或提供相關服務時,務必確保所有流程合法合規,避免任何可能導致補助被追回的行為,這不僅是保護客戶,也是保護您的交易。
- 理解追討機制: 萬一客戶的補助款被政府追討,了解其法律依據和程序,能幫助您判斷情況的嚴重性,並提供更精準的建議,甚至調整您的銷售策略。
結論:掌握法律知識,成就卓越銷售
政府津貼補助是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源,但其背後的法律性質卻是影響權利義務、風險承擔的關鍵。作為一名頂尖銷售人員,不僅要懂產品、懂市場,更要懂這些潛在的法律眉角。掌握了這些知識,您就能更精準地判斷風險、保護交易,並為您的客戶提供更全面的價值,讓您的銷售之路走得更穩健、更長遠!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客戶告訴我他們拿到政府補助,我該怎麼判斷這是行政處分還是行政契約?
A: 最直接的方式是看是否有簽訂一份書面合約。如果政府除了核准公文外,還與您的客戶簽訂了詳細的協議,載明權利義務、撥款條件、用途限制、查核與違約處理等,那很可能就是行政契約。如果只有一份單方面的核准公文,且沒有明確簽訂合約,則較可能是行政處分。您可以提醒客戶留意這些文件。
Q: 如果客戶因為補助款被追回導致財務困難,會影響我的銷售嗎?
A: 會的。如果客戶的營運高度依賴政府補助,一旦補助被追回,可能導致其現金流斷裂,影響其購買力或履約能力,進而衝擊您的銷售訂單或應收帳款。因此,了解客戶補助的穩定性,是您評估客戶信用風險的重要一環。
Q: 我們公司申請政府補助,但後來沒達到條件,政府會怎麼處理?
A: 這取決於補助的性質和條件。如果是行政處分,政府可能會依據《行政程序法》第123條廢止該處分,並依第127條要求返還已撥付的款項。如果是行政契約,政府會依據契約條款處理,可能要求返還款項、支付違約金,或中止後續撥款。務必詳閱申請須知和契約內容。
Q: 了解津貼補助的法律性質,對我的銷售工作有什麼具體幫助?
A: 這能幫助您:1. 識別市場機會與風險:更精準地評估政府政策對客戶或產業的影響。2. 提升專業形象:在客戶面前展現您不僅懂產品,更懂商業環境與法律風險。3. 保護交易安全:在與受補助客戶合作時,能預見潛在的履約風險,並提前建議客戶採取預防措施。4. 提供增值服務:幫助客戶理解補助條款,避免法律糾紛,進而鞏固客戶關係。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抽成獎金是「工資」嗎?抽成制員工必知的法律權益
身為抽成制員工,你的業績獎金究竟是「工資」還是「報酬」?公司能隨意調整抽成比例嗎?加班費和勞健保的計算是否包含抽成?本文將律師的專業分析轉化為白話文,帶你深入了解《勞動基準法》如何保障你的薪資與勞動條件,並透過實際案例,教你如何捍衛自己的權益,讓你安心打拼,不再當個「薪」苦人。
業績獎金被短發怎麼辦?勞工必知權益與爭議解方
辛苦拚來的業績獎金卻遇到計算爭議或短發?這篇文章將為您解析業績獎金是否屬於工資、法條如何保障您的權益,並透過實務案例教您如何蒐證、協商,以及在面對雇主片面變更獎金制度時該如何應對,幫助您捍衛薪資權益。
職場言語風暴:公然侮辱、誹謗罪被告的法律求生指南
面對職場言語糾紛衍生的公然侮辱或誹謗罪指控,您是否感到無助?本文將深入解析台灣《刑法》相關條文,透過實際案例,幫助刑事被告釐清法律責任、了解訴訟程序,並提供實用建議,讓您在法律戰中不再迷茫,掌握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