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職場霸凌求償,您不是孤單一人!
當您收到來自法院的訴訟文件,被指控因職場霸凌而須負擔賠償責任時,心中的焦慮與不安可想而知。這不僅關乎金錢,更可能影響您的名譽與未來。在台灣,職場霸凌引起的賠償案件日益增多,其法律面向複雜,涉及勞動、民事等多重法規。作為賠償糾紛的被告,您必須清楚了解相關法律基礎,才能有效捍衛自身權益。
本篇文章將帶您一同釐清職場霸凌求償的法律依據,透過實際案例學習,並提供實用的應對策略,讓您不再對法律程序感到陌生,有條不紊地準備您的防禦。
釐清求償基礎:原告可能依據哪些法條告您?
職場霸凌的求償,通常會圍繞在以下幾類法律責任:
1. 勞動基準法:雇主的「無過失」補償責任
如果原告主張因職場霸凌導致「職業災害」或「職業病」,特別是針對雇主,最直接的依據會是《勞動基準法》第59條。這條法規要求雇主對勞工因職業災害造成的傷害、疾病等,負有補償責任,而且是「無過失」的,也就是說,即使雇主沒有故意或過失,只要認定為職業災害,就可能需要補償。
《勞動基準法》第59條第1項:「勞工因遭遇職業災害而致死亡、失能、傷害或疾病時,雇主應依下列規定予以補償。但如同一事故,依勞工保險條例或其他法令規定,已由雇主支付費用補償者,雇主得予以抵充之:一、勞工受傷或罹患職業病時,雇主應補償其必需之醫療費用。職業病之種類及其醫療範圍,依勞工保險條例有關之規定。二、勞工在醫療中不能工作時,雇主應按其原領工資數額予以補償。但醫療期間屆滿2年仍未能痊癒,經指定之醫院診斷,審定為喪失原有工作能力,且不合第3款之失能給付標準者,雇主得一次給付40個月之平均工資後,免除此項工資補償責任。三、勞工經治療終止後,經指定之醫院診斷,審定其遺存障害者,雇主應按其平均工資及其失能程度,一次給予失能補償。失能補償標準,依勞工保險條例有關之規定。」
白話解釋: 這條文是說,如果員工因為工作上的原因(包括被認定為職業病)而生病或受傷,雇主就必須支付醫療費、不能工作的薪水,甚至失能補償。重點在於,原告必須證明其身心疾病與工作有「相當因果關係」,才能被認定為職業病。
2. 民法: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責任
無論是針對霸凌行為人個人,還是針對雇主(若雇主有管理疏失),原告都可能依據《民法》的侵權行為規定,請求損害賠償。這類的求償需要證明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且其行為與原告的損害之間有「因果關係」。
《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民法》第195條第1項前段:「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
白話解釋: 如果您的行為被認為是故意或不小心侵害了對方的權利(例如身體健康或名譽),導致對方受損,您就可能要賠償。這包括醫療費、薪資損失,甚至精神上的痛苦(精神慰撫金)。這裡的關鍵是「故意或過失」以及「因果關係」。
3. 職業安全衛生法:雇主的安全衛生義務
雖然此法沒有直接規定賠償責任,但若雇主被指控未提供安全衛生的工作環境,未能有效預防職場不法侵害(如霸凌),則可能被主管機關處以罰鍰,這也間接強化了雇主在處理職場霸凌問題上的責任。
實務案例解析:從判決看被告的防禦重點
了解法條後,我們透過兩個虛擬案例,看看法院如何判斷,這能幫助您思考自己的防禦策略。
案例一:小陳的憂鬱症與公司的責任
情境: 小陳因工作壓力大,被診斷出罹患憂鬱症,並向公司主張這是職業災害,要求公司賠償。公司認為小陳的憂鬱症與工作無直接關聯,拒絕賠償。
法院怎麼說: 法院審理後發現,小陳的就醫紀錄中,主訴多與個人生活事件相關,而非具體的工作壓力事件。勞工保險局的評估也指出,小陳的心理負荷強度較弱,且業務外壓力較強。最終,法院認為小陳的憂鬱症與其工作之間不具備「相當因果關係」,因此駁回了小陳的請求。
給被告的啟示: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原告要證明其身心疾病是因職場霸凌或工作環境造成,並不容易。作為被告,您可以著重於質疑「因果關係」 ,要求原告提出充分的醫學證據和客觀資料,證明其疾病與工作之間有直接且必然的關聯。若原告提出的證據不足以證明,對您將會是有利的防禦點。
案例二:大賣場主管的處理失當
情境: 大賣場主管阿德被員工小美指控長期言語霸凌,導致小美罹患焦慮症,並被勞保局認定為職業病。後來,小美因病請假,但大賣場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取消了她的門禁卡權限,導致她無法正常上班,最終被公司以連續曠職為由解僱。
法院怎麼說: 法院認定,小美確實因職場霸凌而罹患職業病,需要休養。公司在已知小美生病的情況下,未告知即取消門禁卡,導致她無法完成請假手續,因此小美未到班不構成「無正當理由曠職」。此外,公司在勞資爭議調解期間解僱小美,也違反了《勞資爭議處理法》第8條的規定。最終,法院判決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並要求公司給付小美薪資。
給被告(雇主)的啟示: 這個案例提醒雇主,即使面對職場霸凌的指控,在處理員工的請假、懲戒或解僱等事項時,務必遵守法律程序。一旦勞工被認定為職業病,雇主更應謹慎處理,避免任何可能被解讀為「不利處分」的行為。程序上的瑕疵,可能讓您在訴訟中處於不利地位。
被告的實務應對策略
面對賠償糾紛,冷靜與系統性的準備是關鍵:
- 全面檢視與證據保全: 仔細閱讀訴訟文件,了解原告的指控細節。立即蒐集所有與事件相關的證據,包括:
- 通訊紀錄(訊息、郵件)
- 工作紀錄、績效評估
- 公司內部申訴處理文件(若有)
- 相關證人證詞
- 若您是被指控的個人,請回想並記錄事件發生經過、您的行為目的與背景。
-
質疑因果關係: 這是最重要的防禦點。原告必須證明其身心損害與您被指控的行為之間有「相當因果關係」。您可以針對原告提出的醫療證明,檢視其診斷是否明確、是否排除其他非工作因素,並尋找可以反駁其因果關係的證據或論點。
-
檢視程序合法性(針對雇主): 如果您是雇主,請確保您在處理該員工的任何勞動事務(如請假、調職、懲戒、解僱)時,都嚴格遵守了《勞動基準法》及《勞資爭議處理法》等相關規定。程序上的瑕疵,往往會成為原告攻擊的弱點。
-
避免擴大爭議: 在訴訟期間,請避免與原告或相關人員有不必要的接觸或言論,以免產生新的爭議或被對方利用作為不利證據。
結論:沉著應對,釐清責任
面對職場霸凌的賠償糾紛,被告的處境確實不易。然而,透過對法律條文的理解,並從實務案例中學習,您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原告可能提出的主張,以及如何有效進行防禦。請記住,舉證責任通常落在原告身上,特別是在證明「因果關係」方面。沉著應對,仔細準備證據,檢視程序合法性,將是您在這場法律戰中最重要的武器。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收到職場霸凌的賠償訴訟狀,我該怎麼辦?
A: 第一時間務必保持冷靜,並詳細閱讀訴訟狀內容,了解原告的具體指控、求償金額及法律依據。接著,立即蒐集與事件相關的所有證據,包括通訊紀錄、工作文件、內部申訴資料等,並記錄下您對事件的記憶與看法。切勿自行與原告接觸或做出任何可能影響訴訟的承諾,這可能對您不利。
Q: 如果我被指控職場霸凌,該如何證明我的行為並非霸凌?
A: 證明您的行為並非霸凌,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1. 澄清行為目的: 說明您的行為是基於工作要求、指導或管理目的,而非惡意針對。2. 提供行為證據: 提出相關工作紀錄、會議記錄、績效評估等,證明您的行為符合職務所需。3. 證明缺乏重複性或惡意: 職場霸凌通常具有重複性與惡意,您可以證明您的行為是單一事件,或缺乏惡意傷害的意圖。4. 尋找證人: 若有其他同事能證明您的行為並無不當,將是重要的輔助證據。
Q: 原告提出的醫療證明,我該如何質疑其有效性?
A: 您可以從幾個角度質疑醫療證明的有效性或因果關聯:1. 診斷的明確性: 檢視診斷書是否明確指出疾病與工作相關,而非一般性的身心不適。2. 因果關係的強度: 質疑工作環境是否為導致疾病的「主要」或「直接」原因,而非僅為誘發因素或個人體質所致。3. 排除其他因素: 提出證據證明原告在工作外有其他壓力源或個人狀況,可能導致其身心疾病。4. 專業評估: 勞工保險局的職業病認定結果或職業醫學科醫師的專業意見,對於因果關係的判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您可以依此進行攻防。
Q: 身為雇主,如果我已經有完善的職場霸凌防治政策和申訴管道,還有可能被判賠嗎?
A: 即使您已建立完善的防治政策和申訴管道,仍有可能面臨賠償責任,但這會是您重要的防禦依據。法院會審視您是否「確實執行」這些政策,例如:接獲申訴後是否立即啟動調查?調查是否公正?是否對受害者提供適當協助?若您能證明已盡到「職業安全衛生法」所規定的預防與處理義務,將有助於減輕或免除您的責任。反之,若政策形同虛設或處理不當,仍可能被認定有管理疏失。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家人參與罷工?勞工家屬必看:合法罷工權益全解析
您的家人是勞工組織的一份子嗎?當他們決定參與罷工時,您是否對其合法性、可能帶來的影響感到疑惑?這篇文章將為勞工組織家屬深入淺出地解析台灣罷工權的法律要件,包括罷工發動的程序、爭議類型、禁止期間與特殊限制。透過生活化案例與實用問答,幫助您了解如何保護家人權益,並在關鍵時刻提供支持。
性騷擾求償指南:家屬權益、雇主責任與法律途徑解析
當家人不幸遭受性騷擾,您是否感到無助與憤怒?這篇文章將為性騷擾受害者家屬提供全面的法律指引,深入解析台灣《民法》、《性騷擾防治法》與《性別工作平等法》中的損害賠償規定,包括家屬可請求精神慰撫金的條件、雇主應負的連帶責任,並透過生活化案例與實用建議,幫助您理解如何為家人爭取權益,走出陰霾。
性騷擾求償指南:維護權益,從了解法律開始
遭受性騷擾,您不孤單!這篇文章將深入淺出地解析台灣性騷擾的相關法律,包括民法、性騷擾防治法與性別工作平等法。我們將透過實際案例,教您如何蒐集證據、判斷雇主責任,並了解如何主張損害賠償,包括精神慰撫金與懲罰性賠償金,幫助您勇敢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