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照顧者必看:長照費用法律解析,讓您不再心慌!
身為中年照顧者,您肩上的擔子有多重,我們都懂。除了日常照護的辛勞,最讓人焦慮的莫過於龐大的長期照護費用。這些費用該由誰來負擔?政府有哪些補助?如果家人不願分擔怎麼辦?這些法律問題,常常讓您一個頭兩個大。別擔心,律點通今天就來為您抽絲剝繭,用最白話的方式,解析台灣長期照護費用的法律眉角,幫助您更清楚自己的權利與責任,減輕照顧路上的負擔。
一、政府幫您分擔:長照補助怎麼申請?
台灣政府為減輕家庭的長照負擔,提供了多項補助。但要如何申請?補助的額度又是多少呢?
- 申請流程與評估: 您必須先向當地的照管中心或縣市主管機關提出長照服務申請。他們會派員到府評估失能者的失能程度,並審查家庭的經濟狀況。這項評估是核定補助的基礎。
- 相關法條:《長期照顧服務法》第8條明訂,申請服務需經評估,補助金額會依失能程度及家庭經濟狀況核定。
- 補助項目與額度: 長照服務的補助項目非常多元,包括身體照顧、家務服務、日間照顧、輔具購買租借、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餐飲服務,甚至機構式服務等。補助金額或比例會依據您的家庭經濟狀況及失能等級而有所不同。
- 相關法條:《失能老人接受長期照顧服務補助辦法》第3條列舉了各項補助服務。
- 補助級距:一般來說,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後,每人每月所得越低者,可獲得的補助比例越高,從全額補助、補助90%(自負10%)到補助70%(自負30%)不等。輕、中、重度失能者也有不同的每月最高補助時數與金額上限。
- 相關法條:《失能老人接受長期照顧服務補助辦法》第4條詳細規範了身體照顧、家務服務及日間照顧服務的補助基準。
- 部分負擔: 即使符合補助資格,長照服務通常仍設有部分負擔機制。自負比率會依您的長照身分別(如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或一般戶)而定。此外,如果服務使用超過核定額度,或非屬核定項目,超出部分也需自行負擔。
- 相關法條:《長期照顧服務申請及給付辦法》第14條及第15條對部分負擔有明確規定。
請注意:若您已聘僱外籍看護工,則不得申請身體照顧等部分長照服務項目;若已領取其他相同性質的補助,也只能擇一申請,不可重複領取。
二、子女的責任:扶養義務的眉角
當長輩需要長期照護時,子女是否一定要負擔費用?法律上對扶養義務有明確的規定。
-
扶養義務的基礎: 《民法》第1114條規定,直系血親相互間互負扶養義務。這就是子女對父母負扶養義務的法律依據。
-
誰該扶養?順序與分擔: 《民法》第1115條規定,負扶養義務者有順序之分,通常是直系血親卑親屬(子女)優先。如果親等相同者有數人(例如兄弟姊妹),則應各自依其經濟能力分擔義務。
-
「不能維持生活」的認定: 要能請求扶養費,受扶養權利人必須符合「不能維持生活」的條件。對於父母等直系血親尊親屬,法律上不要求他們「無謀生能力」,只要能證明他們無法以自己的財產或收入維持基本生活所需,就可以請求扶養。
- 相關法條:《民法》第1117條:
「受扶養權利者,以不能維持生活而無謀生能力者為限。 前項無謀生能力之限制,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不適用之。」
- 白話解釋:法院會審核長輩名下的資產、每月收入(如國民年金、社會福利津貼等),以及實際的每月生活開銷(如安養費、醫療費、日常用品費等)。若長輩自有收入不足以支應必要開銷,就會被認定為「不能維持生活」。
三、不動產如何運用?監護宣告與財產處分
如果長輩因失智、中風等原因,心智能力受損無法處理自身事務,甚至需要變賣不動產來支應長照費用時,該怎麼辦?
-
聲請監護宣告: 首先,應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由法院選定一位監護人來管理長輩的財產與事務。監護人的職責必須以「受監護人的利益」為前提。
-
處分不動產需法院許可: 如果監護人需要代理受監護人處分不動產(例如出售房屋),這可不是說賣就能賣的。法律規定必須經過法院許可才能生效。
- 相關法條:《民法》第1113條準用第1101條:
「監護人對於受監護宣告之人之財產,非為受監護宣告之人之利益,不得使用、代為或同意處分。代理受監護宣告之人處分不動產,非經法院許可,不生效力。」
- 白話解釋:法院會嚴格審查處分不動產的必要性與合理性,例如長輩是否有高額長照、醫療費用支出,且現有存款或收入不足以支應。法院會確保出售不動產是為了長輩的晚年生活品質和安適所必需,並要求監護人對出售所得款項善盡管理義務。
四、真實案例故事:他們是怎麼處理的?
讓我們透過兩個實際案例,看看這些法律規定在生活中是如何運用的。
1. 陳媽媽的故事:當子女對扶養費有異議
陳媽媽今年68歲,因為罹患思覺失調症和糖尿病,加上中度身心障礙,已經無法工作,入住長期照顧中心。她名下沒有任何財產,於是向兩位成年子女請求扶養費。
子女們認為自己也有經濟壓力,甚至因為疫情影響收入,不應該負擔這麼多。但法院審理後發現,陳媽媽每月實際所需費用(養護費加醫療費)約2萬4千多元,扣除她的國民年金等收入後,每月仍有約1萬8千多元的缺口。法院審酌子女們的年所得約50-58萬元,認為他們的經濟能力足以負擔,即使有其他家庭負擔,也不足以完全減輕扶養義務。最終,法院裁定兩位子女及另一位關係人,每人每月應給付陳媽媽扶養費6千元。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法院在認定扶養義務時,會仔細計算受扶養人的實際需求與自有收入,並審核扶養義務人的經濟能力,不會輕易因個人理由而免除義務。
2. 李伯伯的故事:為了長照,不得不處理房產
李伯伯因為突發性出血性腦中風,導致血管性失智症,現在必須居住在機構接受長期照護。他名下的存款已經快用完了,每個月的長照費用高達6到7萬元。李伯伯沒有配偶和子女,他的姪子擔任監護人,為了支應李伯伯龐大的照護費用,決定向法院聲請許可出售李伯伯名下的一處不動產。
法院審理後認為,雖然李伯伯目前有些股利所得,但這筆收入不穩定,難以長期支應高額的長照費用。考量李伯伯的兄弟姊妹都同意出售不動產,且出售所得款項將用於確保李伯伯晚年的生活品質與安適,符合「受監護人最佳利益」的原則。因此,法院許可監護人出售不動產,並要求監護人妥善管理出售所得款項,確保專用於李伯伯的照護所需。這個案例說明,當長輩因長期照護產生高額費用,且現有資產不足時,監護人經法院許可出售不動產,是合法的途徑。
五、給您的實用建議
面對長照費用,您可以這樣做:
- 主動申請長照服務:不要等到山窮水盡才行動。一旦長輩有失能需求,應儘早向當地照管中心提出申請,進行評估並了解可獲得的補助項目與額度。
- 家庭內部協商扶養費:如果有多位扶養義務人,建議先召開家庭會議,坦誠討論扶養費用的分擔比例,可參考各義務人的經濟能力。若協商不成,再考慮透過法律途徑聲請法院酌定。
- 妥善準備扶養費聲請證據:若需向法院聲請扶養費,務必準備好長輩的醫療證明、失能證明、財產清單、收入證明及長照費用收據等,以證明其「不能維持生活」與實際所需費用。
- 監護宣告與財產管理:若長輩心智能力已受損,無法管理自身財產,應儘速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監護人若需處分不動產,務必依循法律規定,向法院聲請許可,並詳述必要性與資金運用計畫。
六、稅務小提醒:長照費用能抵稅嗎?
過去,許多人會將長期照護費用列報為所得稅的「醫藥及生育費」列舉扣除額。然而,法院實務上認為,護理之家收取的「長期照護費」若主要為生活支持、膳食等,而非醫療行為的對價,就不能全額列舉扣除為醫藥費。不過,為減輕長照家庭的負擔,我國所得稅法已於2019年增訂了「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規定,符合特定資格的長照費用,可以透過此特別扣除額來減輕稅負。因此,在稅務申報時,務必區分兩者並符合各自的適用要件,以免影響自身權益。
結語
照顧之路漫長且艱辛,但您不是孤單一人。了解並善用政府的長照資源,釐清家庭成員的法律責任,是減輕您負擔的重要一步。希望這篇文章能為您帶來一些幫助,讓您在照顧的路上走得更穩健、更有方向。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我爸爸有房子,還能申請長照補助嗎?
A: 長輩名下有房產,仍有機會申請長照補助。政府核定補助的標準,除了失能程度外,主要會考量家庭的「經濟狀況」,也就是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後的所得。如果長輩的房產並未產生可觀的租金收入,且家庭平均所得符合中低收入戶或一般戶的補助標準,仍可申請。不過,若房產價值很高,可能會影響家庭總收入的計算,進而影響補助的級距或額度。建議您直接向當地照管中心諮詢,進行詳細的經濟狀況評估。
Q: 兄弟姊妹對扶養費分擔有意見,怎麼辦?
A: 如果手足之間對扶養費分擔無法達成共識,建議您可以先透過家庭會議協商,試圖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分擔方式。若協商不成,長輩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依據《民法》相關規定,向法院聲請酌定扶養費。法院會綜合考量長輩的實際需求、每位扶養義務人的經濟能力(包括收入、財產、其他家庭負擔等),以及長輩的自有收入,公平地裁定每位扶養義務人應分擔的金額。您需要準備長輩的醫療、照護費用單據及手足的收入證明等資料,以利法院審理。
Q: 如果長輩失智了,我們想賣掉他的房子來付長照費,可以直接賣嗎?
A: 不行,如果長輩因失智等原因已無法處理自身事務,首先必須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由法院選定一位監護人。監護人才能合法地代理長輩處理財產事務。即使已聲請監護宣告,監護人要處分受監護人的不動產(例如賣房子),也必須向法院提出聲請並獲得法院許可,才能進行。法院會審查出售不動產的必要性、合理性,並確保這項處分是為了受監護人的最佳利益,例如支應高額長照費用且現有資產不足。未經法院許可的處分行為是無效的。
Q: 聘請外籍看護後,還能申請哪些長照服務補助?
A: 根據《失能老人接受長期照顧服務補助辦法》等規定,若您已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則不得申請部分性質重複的長照服務補助項目,例如「身體照顧服務」和「家務服務」等。然而,仍有一些非重複性的服務項目是可以申請的,例如「喘息服務」(提供照顧者短暫休息的機會)、「輔具購買或租借」、「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等。具體可申請的項目仍需經照管中心評估核定,建議您向當地照管中心洽詢,了解詳細的限制與可申請的服務範圍。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資料內容皆由AI生成,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