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夫妻同居義務與居住地約定:保障家庭生活權益的法律眉角

夫妻同居義務與居住地約定:保障家庭生活權益的法律眉角

律點通
2025-07-29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婚姻法律家事紛爭
LINE

夫妻同居義務與居住地約定:保障家庭生活權益的法律眉角

您是否曾與伴侶約定婚後或同居的居住地點?當生活有了變化,原先的約定還算數嗎?「家」是我們共同生活、建立關係的基石,而居住地的約定,在法律上其實扮演著意想不到的重要角色。作為家務分工約定人,了解相關法律規範,不僅能避免未來潛在的糾紛,更能為您的家庭生活提供堅實的保障。

今天,律點通將帶您一次搞懂夫妻間關於居住地與同居義務的法律眉角,讓您對「家」的法律意義有更全面的認識。

法律上的「家」:住所與居所的區別

在法律上,我們常聽到「住所」和「居所」這兩個詞,雖然都指居住的地方,但意義卻大不同:

  • 住所 (Domicile):這是您法律上的生活中心,具有長期、穩定的性質。認定住所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您有「久住於此地」的意願(主觀),二是您確實「居住於此地」的事實(客觀)。戶籍地雖然是判斷住所的重要參考,但並非唯一依據,實際居住情況和久住意願更為關鍵。

《民法》第20條:「依一定事實,足認以久住之意思,住於一定之地域者,即為設定其住所於該地。」「一人同時不得有兩住所。」

白話來說,您不能同時有兩個法律上的「家」,住所是唯一的。

  • 居所 (Residence/Habitation):這則是指您暫時居住的地方,不具備長期居住的意願,例如短期出差、進修或探親時的住處。居所通常不具備住所的法律效力。

夫妻的「家」:住所怎麼決定?同居義務是什麼?

夫妻的住所,在法律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訴訟管轄、法律文書送達等。過去的法律曾規定妻以夫的住所為住所,但這已不符合現代社會的性別平等觀念。

現在,法律充分尊重夫妻雙方的意願:

《民法》第1002條:「夫妻之住所,由雙方共同協議之;未為協議或協議不成時,得聲請法院定之。」

這代表,夫妻可以共同協議決定他們的住所,不再受限於傳統規定。如果協議不成,也可以聲請法院裁定。

而「同居義務」則是夫妻關係存續中的基本要求:

《民法》第1001條:「夫妻互負同居之義務。但有不能同居之正當理由者,不在此限。」

這表示夫妻原則上應共同生活,但若有正當理由(例如工作、進修、照顧長輩、與公婆相處不睦等),則可以免除同居義務。

生活情境中的法律應用:兩個家庭故事

法律條文可能有些抽象,讓我們透過兩個生活化的故事,看看這些規定如何影響我們的實際生活:

故事一:小明與小華的台北約定

小明(住在基隆)和小華(住在桃園)結婚時,協議婚後要一起住在台北市,因為兩人的工作都在台北。但婚後不久,小明卻搬回基隆老家居住,小華於是向台北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小明履行在台北同居的義務。小明抗辯說,他們約定住在台北的協議無效,而且台北法院沒有管轄權。

  • 法院怎麼看? 雖然在當時的法律下,約定一個與雙方原住所都不同的第三地為「住所」可能被認為無效,但法院認為,台北市至少是他們約定的「居所地」,而且小華訴訟的原因事實發生在台北,所以台北地方法院仍然有權審理這件案子。至於實體上,法院會進一步判斷小明是否有正當理由不履行同居義務。
  • 給您的啟示:即使您與伴侶的居住地約定在法律上可能被認定為「居所」而非「住所」,但它仍然可能影響到訴訟的管轄權。更重要的是,在現行《民法》修正後,夫妻共同協議住所的彈性已經大幅增加,只要雙方有久住於約定地點的意願和事實,該約定應屬有效。

故事二:阿華的法律文書困擾

阿華因為工作關係,長期從戶籍地(高雄)搬到新竹居住,並且在新竹生活多年,有久住的打算。有一天,他收到一張法院的支付命令,但他懷疑這份支付命令沒有合法送到他手上,因為它被寄到了他的高雄戶籍地,而不是他實際居住的新竹。

  • 法院怎麼看? 法院認為,法律上的「住所」認定,不單看戶籍登記,更重要的是當事人是否有「久住」的意願和「實際居住」的事實。阿華提出了許多證據證明他長期居住在新竹,因此法院認定這份支付命令並未合法送達給阿華,也就不能直接對他強制執行。
  • 給您的啟示:戶籍地雖然是法律上推定住所的重要依據,但若您的實際居住地與戶籍地不同,且您有久住於實際居住地的意願,那麼您的法律住所其實是實際居住地。這會影響到您是否能合法收到法院的通知或文件,務必確保您的法律文書能被正確送達,以免錯失維護自身權益的機會。

居住約定生變?情事變更原則來解套

生活總有意外,如果當初約定的居住地,因為非預期的重大變化(例如一方工作地點大幅變動、家庭成員增加導致原住所不敷使用等),導致繼續按照原約定顯得不公平時,怎麼辦呢?

這時候,您可能會考慮適用「情事變更原則」:

《民法》第227條之2:「契約成立後,情事變更,非當時所得預料,而依其原有效果顯失公平者,當事人得聲請法院增、減其給付或變更其他原有之效果。」

這表示,當約定後發生了無法預料的重大變故,導致繼續履行原約定顯失公平時,您可以向法院聲請調整或變更原約定。這為夫妻在面對生活變化時,提供了法律上的彈性調整機制。

律點通給家務分工約定人的實用建議

了解這些法律規範後,您可以這樣做,讓您的家庭生活更安心:

  • 明確約定夫妻住所:建議與伴侶以書面形式明確約定住所,並載明雙方同意的處所。約定內容應符合「久住之意思」及「住於一定地域之事實」這兩個要件,避免日後爭議。

  • 及時更新住所資訊:當您的實際居住地發生變更,且有久住該地的意思時,應及時辦理戶籍遷徙登記,確保戶籍資料與實際住所一致。這能有效避免法律文書無法合法送達,導致您權益受損的風險。

  • 審慎評估同居義務:若遇到同居義務的爭議,請先評估是否有法律上的「不能同居之正當理由」。法院在判斷時,會綜合考量夫妻實際生活狀況、職業、子女教育、照顧長輩等多方因素。

  • 善用情事變更原則:如果生活發生了無法預料的重大變化,導致原先的居住約定顯失公平,請記得有情事變更原則可以保障您的權益,讓約定能更貼近現實。

結語

夫妻居住地的約定,不僅是生活上的安排,更涉及重要的法律權利與義務。透過今天的分享,希望您對「住所」、「同居義務」以及「情事變更原則」有了更清楚的認識。這些知識能幫助您與伴侶在共同規劃家庭生活時,做出更明智的決定,並在面對變故時,懂得如何運用法律保障自身權益,讓您與家人的關係更加穩固和諧。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夫妻的住所一定要相同嗎?

A: 不一定。根據《民法》第1002條,夫妻的住所由雙方共同協議決定。如果協議不成,可以聲請法院裁定。這表示夫妻可以有各自的住所,也可以共同約定一個住所,只要符合法律上「久住之意思」和「住於一定地域之事實」的要件即可。

Q: 我的戶籍地跟實際住的地方不一樣,會有什麼問題嗎?

A: 最大的問題是法律文書的送達。法院或政府機關寄送的訴訟文件、行政處分等,通常會以戶籍地作為送達地址。如果您的實際住所與戶籍地不同,且沒有及時更新,可能會導致您收不到重要的法律文件,錯失應訴或主張權利的機會,進而影響您的權益。建議您盡量保持戶籍地與實際住所的一致性,或確保有人能代收並轉達重要文件。

Q: 如果我的伴侶不願意履行同居義務,我可以怎麼辦?

A: 首先,您可以與伴侶溝通,了解是否有「不能同居之正當理由」(例如工作、進修、照顧長輩等)。如果沒有正當理由,且伴侶仍拒絕同居,您可以向法院提起「履行同居義務之訴」。但法院會審慎評估是否有正當理由,若有正當理由,法院可能不會准許您的請求。

Q: 我們約定好的居住地,以後可以改嗎?

A: 可以。夫妻可以再次共同協議變更住所。如果因為非當時可預料的重大情事變更(例如工作地點大幅變動、家庭成員增加等),導致依原有約定顯失公平時,您可以依據《民法》第227條之2「情事變更原則」,向法院聲請調整或變更原約定,讓約定更符合實際情況。

Q: 什麼情況下夫妻可以不用履行同居義務?

A: 根據《民法》第1001條但書規定,夫妻有「不能同居之正當理由」時,可以免除同居義務。常見的正當理由包括:一方因工作需要長期外派、一方需長期進修、一方需照顧年邁或生病的父母、夫妻感情不睦已分居多年、或有家庭暴力等足以危害身心健康的狀況。這些理由需要有客觀事實支持,並經法院認定。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