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離婚後子女監護探視?父母必知法律與實務

離婚後子女監護探視?父母必知法律與實務

律點通
2025-08-01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親權監護會面交往
LINE

離婚後子女監護探視:父母必知的法律與實務規劃

當婚姻關係走到終點,父母最牽掛的莫過於未成年子女的未來。如何在離婚後,為孩子規劃一個穩定、健康的成長環境,並妥善安排彼此的監護與探視權利義務,是每位監護約定父母面臨的重大課題。這不僅關乎父母的權利,更以子女的「最佳利益」為核心。

今天,律點通將帶您深入了解台灣在子女監護與探視議題上的法律規範,並提供實用的前置規劃建議,讓您能更從容地應對。

一、子女最佳利益:所有決策的核心原則

在台灣,無論是協商或法院裁定子女的監護(親權)與會面交往,最高指導原則始終是「子女最佳利益原則」。這代表所有決定都必須以孩子的身心健全發展、福祉為最高考量,而非父母的個人意願。

《民法》第1055條之1明確指出,法院在做判斷時,會審酌一切情狀,尤其會注意以下事項:

《民法》第1055條之1:「法院為前條裁判時,應依子女之最佳利益,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下列事項: 一、子女之年齡、性別、人數及健康情形。 二、子女之意願及人格發展之需要。 三、父母之年齡、職業、品行、健康情形、經濟能力及生活狀況。 四、父母保護教養子女之意願及態度。 五、父母子女間或未成年子女與其他共同生活之人間之感情狀況。 六、父母之一方是否有妨礙他方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之行為。 七、各族群之傳統習俗、文化及價值觀。」

簡單來說,法院會綜合評估孩子的狀況、父母的能力與態度,甚至父母之間是否會互相阻礙對方與孩子的互動,並可能參考社工或家事調查官的報告,確保做出最有利於孩子的決定。

二、親權與會面交往權:法律怎麼說?

親權,指的是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保護、教養、扶養、管教等權利與義務。離婚後,親權可以由一方單獨行使,也可以由雙方共同行使。

會面交往權,則是未取得親權的一方,與未成年子女保持聯繫、維繫親子關係的權利,同時也是子女的權利。它的目的在於確保孩子在父母離異後,仍能持續獲得父母雙方的關愛。

《民法》第1055條是處理這些議題的核心條文:

《民法》第1055條第1項:「夫妻離婚者,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依協議由一方或雙方共同任之。」

這表示法律優先尊重父母雙方的協議。如果協議不成,或協議內容不利於子女,法院就會介入酌定或改定。

《民法》第1055條第5項:「法院得依請求或依職權,為未行使或負擔權利義務之一方酌定其與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之方式及期間。但其會面交往有妨害子女之利益者,法院得依請求或依職權變更之。」

即使一方沒有取得親權,仍然有權利與子女會面交往。法院會依據子女的最佳利益,決定會面交往的方式和期間。但如果會面交往對孩子有害,法院也可以變更或限制。

三、友善父母原則:合作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雖然「友善父母原則」並非一條具體的法律條文,但它卻是法院在審酌親權與會面交往時,非常重視的一項實務原則。它要求父母雙方在離婚後,即使關係破裂,仍應以子女的最佳利益為前提,保持合作態度,積極促成子女與未同住方保持良好互動,不得惡意詆毀、阻撓或灌輸子女敵視他方的觀念。若有父母違反此原則,法院可能會認為其不適任主要照顧者,或影響其親權或探視權的酌定。

四、暫時處分:緊急狀況的保護傘

在親權或會面交往事件審理期間,如果出現緊急狀況,例如一方惡意阻撓探視,導致親子關係疏離,或子女生活穩定性受影響,法院可以依據《家事事件法》第85條及《家事非訟事件暫時處分類型及方法辦法》第7條,核發「暫時處分」。這是一種緊急處置,旨在避免爭議長期化對子女造成不利影響,確保在最終裁定前,子女的權益能獲得保障。

五、實務案例分享:法院如何考量?

了解法律條文後,我們來看看法院在實務上是如何應用的。

案例一:長期未互動後,如何重新建立親子連結?

小華的父母離婚多年,父親因故與小華已超過三年沒有往來。當父親聲請會面交往時,法院考量小華與父親長期缺乏互動,且父母雙方在溝通上仍有困難。為了避免對小華造成過度衝擊,法院參考了專業社工單位的訪視報告,裁定採取「漸進式會面交往」的安排。這項裁定將會面交往分為三個階段,逐步增加父子相處的時間與頻率,並詳細規範了平日、寒暑假、節日的安排,同時也提醒父母不得在孩子面前灌輸反抗對方的觀念,以期能循序漸進地重建親子關係,確保小華的身心健全發展。

此案例改編自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3年度家親聲字第79號民事裁定

案例二:當一方不遵守「友善父母原則」時?

小明的父母在離婚後,母親多次阻撓父親與小明會面,並在小明面前不斷詆毀父親,甚至將小明的意願作為與父親爭吵的籌碼。法院在審理親權事件時,經家事調查官深入調查,發現母親的行為明顯違反了「友善父母原則」,顯示其難以以子女的最佳利益為考量,妥善處理子女事務。因此,法院裁定在親權事件終結前,小明暫時與父親同住,並由父親擔任主要照顧者,同時也酌定母親的會面交往方式。這顯示法院會嚴格檢視父母是否遵守友善父母原則,若有惡意阻撓或將子女捲入紛爭的行為,將會影響法院對親權歸屬的判斷,甚至可能導致暫時處分的核發。

此案例改編自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4年度家暫字第55號民事裁定

六、監護探視約定的前置規劃建議

為了孩子,父母雙方在離婚前或離婚初期,就應積極進行完善的監護探視約定前置規劃。以下是一些實用建議:

  • 以子女最佳利益為核心: 所有的討論與約定,都應將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與情感需求放在首位。這是法院判斷的唯一標準。
  • 協議內容務必詳細具體:
  • 會面交往時間: 明確約定平日、週末、寒暑假、國定假日的頻率、時長及是否過夜。可考慮奇偶年輪流制。
  • 會面交往地點與接送方式: 具體指定接送地點(如一方住所、公共場所)及負責接送的人員。
  • 通訊方式: 電話、視訊通話的頻率與時間。
  • 緊急狀況處理: 子女生病、意外時的通知與處理方式。
  • 資訊共享: 照顧方應定期告知子女的健康、學習、生活狀況,並提供相關資訊(如學校、健保卡)。
  • 友善父母約定: 明確約定雙方均不得在子女面前詆毀他方或灌輸敵對觀念。
  • 實踐友善父母原則: 即使關係破裂,仍應努力與對方保持理性溝通,避免將子女捲入父母紛爭。積極促成子女與他方互動,展現自身為「友善父母」的態度。
  • 證據保全: 若對方有阻撓探視、惡意言行或不遵守約定的情況,應保留相關證據,例如通訊紀錄、錄音、錄影、簡訊、電子郵件等。

結論

離婚後的子女監護與探視,是一場愛的考驗。作為父母,我們應充分理解「子女最佳利益原則」的核心地位,並在協議或訴訟中展現「友善父母」的態度。透過詳細的約定、理性的溝通,並在必要時運用法律機制,才能確保未成年子女在父母離異後,仍能獲得穩定且健全的成長環境,持續感受到來自父母雙方的關愛。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什麼是「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它對監護和探視約定有什麼影響?

A: 「子女最佳利益原則」是處理所有涉及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事件的最高指導原則。它意味著法院在決定監護權歸屬或探視方式時,會以子女的身心健全發展與福祉為最高考量,而非父母的意願。這會影響法院審酌父母的親職能力、照顧意願、子女意願、父母間的合作態度等,最終做出最有利於子女的決定。

Q: 如果對方不遵守會面交往約定,我該怎麼辦?

A: 若對方無故阻撓會面交往或不遵守約定,您應先保留相關證據(如通訊紀錄、錄音等)。如果自行協商無效,您可以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會面交往裁定,或聲請變更會面交往方式,甚至在嚴重情況下,請求法院改定親權歸屬。法院會審酌對方是否違反「友善父母原則」。

Q: 「友善父母原則」在實務上是如何被認定的?它對我會有什麼影響?

A: 「友善父母原則」是法院判斷父母是否適任照顧者的重要依據。實務上,法院會透過家事調查官或社工的訪視報告,觀察父母雙方在溝通、子女探視安排、對他方評價等方面的態度和行為。若您有惡意詆毀、阻撓探視、將子女作為籌碼等行為,將被認定為違反此原則,進而可能影響法院對親權歸屬的判斷,或導致您的探視權受到限制。

Q: 「暫時處分」是什麼?什麼情況下我可以聲請它?

A: 「暫時處分」是法院在親權或會面交往事件審理期間,為因應緊急狀況或避免損害擴大,所核發的緊急處置。當有急迫性及必要性時,例如對方惡意阻撓探視導致親子關係疏離,或子女生活穩定性受影響,您就可以向法院聲請暫時處分,請求法院先核定一個暫時的會面交往方式或監護狀態,以確保子女權益不被侵害。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