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協議有爭議?掌握強制執行與異議之訴關鍵

協議有爭議?掌握強制執行與異議之訴關鍵

律點通
2025-08-01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合約糾紛強制執行
LINE

協議爭議別慌!搞懂強制執行,保障您的權益

您是否曾簽署一份協議,卻在履行時遇到困難,甚至面臨對方聲請強制執行的情況?或是您對協議的效力有所疑慮,想知道如何主張自己的權利?在台灣,當協議發生爭議,並可能涉及強制執行時,了解相關法律規範至關重要。我是律點通,將帶您深入解析協議效力爭議中,與強制執行相關的法律概念與實務操作,讓您不再感到迷茫。

什麼是「執行名義」?您的協議有強制執行力嗎?

要啟動強制執行程序,首先必須要有合法的「執行名義」。執行名義就像一張通行證,證明債權人有權向債務人請求特定給付,而且這項權利已經可以強制執行了。並不是所有協議都能直接聲請強制執行,通常您的協議需要符合以下幾種情況:

  1. 經過法院認證的協議:例如在訴訟中,雙方於法院成立的「和解筆錄」或「調解筆錄」。
  2. 經過公證的協議:這是最常見也最方便的方式之一。如果您的協議書經過公證人公證,並且載明「逕受強制執行」字樣,那麼它就具備了直接強制執行的效力,省去了冗長的訴訟程序。

根據《強制執行法》第4條第1項的規定:

《強制執行法》第4條第1項:「強制執行,依左列執行名義為之:一、確定之終局判決。二、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之裁判及其他依民事訴訟法得為強制執行之裁判。三、依民事訴訟法成立之和解或調解。四、依公證法規定得為強制執行之公證書。五、抵押權人或質權人,為拍賣抵押物或質物之聲請,經法院為許可強制執行之裁定者。六、其他依法律之規定,得為強制執行名義者。」

這表示,如果您的協議屬於上述第三款或第四款,原則上就可以直接聲請強制執行。此外,如果協議內容附有條件(例如:需完成某項行為後才需給付)或對待給付(例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則必須在條件成就或您已履行對待給付後,才能聲請執行。

收到強制執行通知?您可以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

如果您收到強制執行通知,但認為債權人無權執行,或是債權已經消滅、有其他妨礙事由,您可以向執行法院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這是一個讓債務人主張實體權利、阻止強制執行的重要法律途徑。

《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1項、第2項明確規定了債務人異議之訴的要件:

《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1項:「執行名義成立後,如有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生,債務人得於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向執行法院對債權人提起異議之訴。如以裁判為執行名義時,其為異議原因之事實發生在前訴訟言詞辯論終結後者,亦得主張之。」 《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2項:「執行名義無確定判決同一之效力者,於執行名義成立前,如有債權不成立或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生,債務人亦得於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提起異議之訴。」

簡單來說,如果您主張的事由(例如:債務已清償、債權已抵銷、雙方另有新協議等)是在執行名義成立後才發生,則可提起異議之訴。如果執行名義並非確定判決(例如是公證書或支付命令),那麼即使是執行名義成立前發生的事由,您也可以主張。

實務案例解析:從故事看法律眉角

為了讓您更了解這些概念,我們來看兩個生活化的案例:

案例一:買賣協議的爭議:公證書與對待給付

王先生與陳小姐曾簽訂一份股份轉讓協議,並經公證,約定陳小姐應支付王先生200萬元轉讓金。後來,王先生拿著這份公證書去聲請強制執行。陳小姐卻主張,王先生沒有交付約定的帳冊資料,而且她還要主張20萬元的違約金可以抵銷。法院怎麼看呢?

法院認為,這份公證書確實是有效的執行名義。雖然陳小姐主張王先生未交付帳冊,但法院認定這項義務與股份轉讓金的支付沒有對待給付關係,所以陳小姐不能以此拒絕支付。不過,由於陳小姐主張的違約金與王先生的轉讓金都是金錢債務,且都已到期,因此法院允許陳小姐用違約金抵銷,最終王先生只能請求180萬元。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公證書的效力很強,但對待給付的認定很嚴謹,而且金錢債務間的抵銷是可以主張的

案例二:附條件協議的困境:法院不審實體

林先生與張先生在調解時達成協議,約定張先生需支付一筆款項,但條件是林先生必須開立符合特定品名並提供證明文件的發票。後來,林先生拿著調解筆錄去聲請強制執行,但張先生卻提出異議,認為林先生開的發票品名不符,也沒提供證明文件,所以條件根本沒有成就。

最高法院的見解是,如果執行名義附有條件,必須在條件成就後才能強制執行。但執行法院本身沒有權力去實質審查條件到底有沒有成就。如果雙方對條件是否成就產生爭議,執行法院會駁回強制執行聲請,要求當事人必須另外提起訴訟(例如「給付之訴」或「確認之訴」),等法院判決確定條件確實成就了,才能再回來聲請強制執行。這個案例提醒我們,附條件的協議雖然常見,但如果條件成就與否有爭議,可能會讓執行程序變得更複雜,甚至需要額外打官司

給您的實用操作指引

無論您是協議的債權人或債務人,在面對協議效力爭議時,以下幾點建議能幫助您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

簽協議前,先搞懂這些!

  • 明確約定,避免模糊:在簽訂任何協議時,務必將給付內容、金額、期限、條件等條款寫得清清楚楚,減少日後爭議的空間。
  • 考慮公證,省時省力:對於金錢給付、特定動產交付或不動產返還等協議,強烈建議辦理公證並載明「逕受強制執行」。這能大幅簡化日後可能發生的執行程序,省去訴訟的時間與成本。
  • 保留條件成就證據:如果協議內容附有條件,請務必妥善保存所有能證明條件已經成就的證據,以備不時之需。

收到強制執行通知,別慌!

  • 仔細審閱執行名義:第一時間核對債權人聲請強制執行所依據的「執行名義」是什麼,並確認其內容與您所知的協議是否相符。
  • 評估異議事由:仔細回想是否有任何足以讓債權消滅或妨礙其請求的事由發生,例如您已清償、債權人已拋棄債權、雙方已另簽新協議等。
  • 及時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 :如果您認為有不應執行的事由,務必在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向執行法院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這是您主張實體權利的重要機會。
  • 違約金過高可請求酌減:如果協議中約定的違約金金額明顯過高,您可以向法院主張酌減,法院會綜合考量情況來判斷。

結論

協議效力爭議與強制執行程序,對許多人來說可能複雜又陌生。但透過了解「執行名義」的重要性、善用「債務人異議之訴」來保障自身權益,並在簽訂協議時就預先做好準備,您將能更有信心地應對這些挑戰。記住,法律知識是您維護自身權益最有力的工具。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什麼是「執行名義」?我的協議書有強制執行力嗎?

A: 「執行名義」是啟動強制執行的法律依據,證明債權人有權利請求特定給付。您的協議書若要具有強制執行力,通常需要經過法院的「和解筆錄」或「調解筆錄」認證,或是經過公證人公證,並載明「逕受強制執行」字樣。並非所有私下簽署的協議書都能直接聲請強制執行。

Q: 如果我發現協議內容有問題,已經被對方拿去聲請強制執行,我還能阻止嗎?

A: 可以的。如果您認為債權人無權執行,或債權已消滅、不成立,您可以在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向執行法院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您需要提出證據證明您的主張,例如已清償、債權人已拋棄債權、或雙方已另行達成新協議使原債權消滅等。

Q: 協議書上寫了「附條件」,但對方說條件成就了,我該怎麼辦?

A: 如果協議內容附有條件,原則上需待條件成就後才能強制執行。但若您對條件是否成就有所爭議,執行法院通常不會實質審查,而是會駁回對方的強制執行聲請,要求對方另行提起訴訟(如給付之訴或確認之訴)來確認條件是否成就。此時,您應積極準備證據,證明條件尚未成就或對方未依約履行。

Q: 如果協議後又簽了新協議,舊的還有效嗎?會影響強制執行嗎?

A: 這取決於新協議的內容與雙方簽訂新協議的「真意」。如果新協議明確表示原債權已清償、免除,或以新債務取代舊債務(法律上稱作「更新」),那麼原執行名義所載的債權就會消滅。但如果新協議只是約定分期付款、延期清償或暫不執行,而未明確使原債權消滅,則原執行名義可能仍然存在。為避免爭議,簽訂新協議時務必明確約定其對原執行名義的影響。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