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跨國子女監護:台灣法律管轄權解析

跨國子女監護:台灣法律管轄權解析

律點通
2025-07-18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家事法國際私法
LINE

台灣跨國子女監護權爭議:外籍父母的法律指南

身為外籍父母,當您在台灣面臨跨國子女的監護權、探視權或扶養費等問題時,是否感到困惑?這類案件不僅涉及不同國家的法律,還可能牽涉到台灣法院是否有權審理(國際審判管轄權),以及應該適用哪個國家的法律(準據法)。

律點通將透過這篇文章,為您深入淺出地解析台灣處理跨國親子案件的法律原則與實務考量,幫助您更了解如何保障您與孩子的權益。

釐清核心概念:國際審判管轄權與準據法

在跨國親子案件中,有兩個最重要的法律概念需要先了解:

  • 國際審判管轄權 (International Judicial Jurisdiction):這指的是哪個國家的法院有權審理您的案件。它與台灣國內法院間的地區劃分(土地管轄權)不同,而是判斷台灣法院是否有權力介入這起具有跨國因素的爭議。台灣法律對此並無全面性明文規定,實務上多會綜合考量案件與台灣的關聯性。

  • 準據法 (Applicable Law):當台灣法院確定有權審理您的案件後,下一步就是決定應該適用哪個國家的法律來判斷您與孩子的實體權利義務,例如監護權的歸屬、探視方式等。這是一個獨立於管轄權的判斷。

台灣法律如何處理跨國親子案件?

台灣法院在處理跨國親子案件時,會依據以下主要法律條文來判斷:

1. 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最高指導原則

所有涉及未成年子女的家事案件,台灣法院都會將「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作為最高指導原則。

《家事事件法》第1條:「為妥適、迅速、統合處理家事事件,維護人格尊嚴、保障性別地位平等、謀求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並健全社會共同生活,特制定本法。」

這表示法院在判斷管轄權歸屬或適用法律時,都會優先考量什麼對孩子最好。法院會綜合評估孩子的年齡、性別、健康、意願、人格發展需求、父母的品行、經濟能力、教養意願及態度,以及父母子女間的感情狀況等。

2. 國際審判管轄權的判斷依據

對於跨國親子案件的管轄權,台灣法律並無直接明文規定,實務上會參考國內法規並結合「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原則來判斷:

  • 原則性參考:子女的住所或居所地

《家事事件法》第104條第1項:「關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之酌定、改定、變更或重大事項權利行使酌定事件,專屬子女住所或居所地法院管轄;無住所或居所者,得由法院認為適當之所在地法院管轄。」 雖然這條文是針對台灣國內法院間的管轄權,但在判斷國際管轄權時,法院會類推適用,將子女的「住所」或「居所地」作為一個重要的連結因素。也就是說,如果孩子目前在台灣有住所或實際居住,台灣法院可能因此取得管轄權。

  • 「不便利法庭原則」的考量

《家事事件法》第53條第2項:「被告在中華民國應訴顯有不便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這條文揭示了「不便利法庭原則」。即使台灣法院有管轄權,但如果在這裡審理會對案件的另一方(被告)造成顯著不便或不公,法院可能裁量不審理。請注意,這是一個需要由被告主動提出抗辯的事項,法院通常不會主動審酌。

  • 缺乏管轄權的處理方式 如果台灣法院最終認定沒有國際審判管轄權,則會駁回您的聲請:

《家事事件法》第97條:「法院就其管轄之訴訟事件,認為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於言詞辯論終結前,以裁定移送於其管轄法院:一、當事人之一方為無行為能力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未經合法通知、未到場或未經許可而退庭者。…(以下略)」 《非訟事件法》第30-1條:「非訟事件不屬受訴法院管轄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得移送者,應移送於管轄法院。」 雖然《家事事件法》第97條的文字內容與管轄權的直接駁回不完全一致,但在實務上,當法院認為沒有國際審判管轄權時,常會引用這類條文來駁回聲請。而《非訟事件法》第30-1條則更直接地規定了非訟事件無管轄權時應駁回。

3. 準據法的適用:依子女的本國法

台灣法律規定,父母與子女間的法律關係原則上應適用子女的本國法: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55條:「父母與子女間之法律關係,依子女之本國法。」

這意味著,如果您的孩子是中華民國國民,原則上就會適用台灣法律。但如果孩子有多重國籍,則會依「關係最切之國籍」來判斷。

  • 公共秩序原則的例外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8條:「依本法適用外國法時,如其適用之結果有背於中華民國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不適用之。」 若依照上述原則應適用外國法,但該外國法的適用結果與台灣的基本價值觀念(特別是「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相違背時,台灣法院可以拒絕適用該外國法,而改適用台灣法律。

實例解析:當孩子被「不法移置」回台灣

想像一個真實的案例:張先生(台灣籍)與李女士(英國籍)在英國結婚並離婚,他們有一個孩子小明。離婚後,張先生未經李女士同意,擅自將小明從英國帶回台灣定居。李女士隨即在英國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重新確認監護權;同時,張先生也在台灣法院提起同樣的訴訟。

這個情況就涉及了「不法移置或留置」的問題。雖然台灣不是《海牙公約》的締約國,但台灣法院在處理此類案件時,會參酌公約的精神,並將「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作為核心考量。

法院的考量點:

  • 習慣居所地: 小明在英國生活了十年,英國是他的「習慣居所地」,他在那裡有穩定的生活重心和社會連結。
  • 不法移置: 張先生未經同意就帶走小明的行為,可能被認定為「不法移置」,法院會傾向避免父母透過這種方式來「選擇有利的法院」(任擇法院)。
  • 最佳利益: 雖然小明目前在台灣,但法院會仔細評估:小明是否已真正「融入」台灣的新生活環境?在英國審理是否更符合小明的最佳利益,因為那裡是他長期生活的重心?

在這種管轄權衝突的情況下,台灣法院不會僅憑孩子目前在台灣就簡單認定有管轄權,而是會更深入地審酌上述因素,以確保判決結果真正符合小明的長遠利益。

給外籍父母的實用建議

面對跨國親子法律問題,您可以這樣做:

  • 釐清管轄權與準據法: 在採取任何法律行動前,務必先了解哪個國家的法院有權審理,以及會適用哪一國的法律。這將影響您的訴訟策略。
  • 準備「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的證據: 無論是爭取管轄權或實體判斷,都需要圍繞「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進行舉證。例如:孩子在兩地的生活適應狀況、教育環境、醫療條件、與父母雙方的感情連結、社工訪視報告等。
  • 注意「不法移置」的潛在影響: 若您是未經對方同意帶走孩子的一方,您的行為可能會對您在台灣的訴訟產生不利影響,法院會更審慎評估。
  • 考慮「不便利法庭」抗辯: 如果您認為在台灣應訴對您顯有不便,請務必在訴訟中主動提出此抗辯。

總結

處理跨國子女監護權問題複雜且耗時,但核心原則始終是「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台灣法院會綜合考量案件與台灣的關聯性、子女的實際生活狀況,並參酌國際公約精神,以確保為孩子做出最有利的決定。理解這些法律原則,將是您保障孩子權益的第一步。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什麼是國際審判管轄權?它與台灣國內法院的管轄權有什麼不同?

A: 國際審判管轄權是指一個國家的法院,對於涉及外國因素的民事案件,是否有權力進行審判。它與台灣國內不同法院間的「土地管轄權」(例如,台北地方法院或台中地方法院)是不同的概念。簡單來說,前者決定「哪個國家」的法院有權審理,後者決定「該國家內哪個地區」的法院有權審理。

Q: 台灣法院如何判斷「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

A: 「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是台灣家事事件法的核心原則。法院在判斷時會綜合考量多項因素,包括但不限於:孩子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意願(尤其年長的孩子)、人格發展需求、父母的品行、經濟能力、教養意願與態度,以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連結等。法院通常會透過家事調查官訪視、社工報告等方式來蒐集資訊。

Q: 我的孩子有雙重國籍,台灣法院在判斷監護權時會適用哪一國的法律?

A: 根據台灣《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的規定,父母與子女間的法律關係原則上依子女的「本國法」。如果孩子有多重國籍,法院會進一步判斷哪一個國籍與孩子的關係最密切,並適用該國的法律。例如,如果孩子在某國長期居住、就學,且與該國社會有較強的連結,該國籍就可能被認定為「關係最切之國籍」。

Q: 如果另一方未經我同意,將孩子從國外帶到台灣,我該怎麼辦?

A: 首先,您應盡快在孩子原來的「習慣居所地」國家(例如孩子被帶走前長期居住的國家)提起法律程序,要求返還孩子或確認監護權。同時,您也可以在台灣提起訴訟。台灣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雖然不是《海牙公約》締約國,但會參酌「不法移置」的精神,並以「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為核心,審慎判斷台灣法院是否有管轄權。重要的是,您應及時採取行動,並提供孩子在原居所地的生活重心證明,以主張原居所地法院仍應保有管轄權。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