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掌握調解期日與準備要點:讓您的權益不打折

掌握調解期日與準備要點:讓您的權益不打折

律點通
2025-07-18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爭議調解法律實務
LINE

您正準備參與一場調解程序嗎?無論是勞資糾紛、消費爭議,還是其他民事糾紛,調解都是一個化解紛爭、避免冗長訴訟的好機會。然而,許多人對於調解期日的安排與準備一知半解,往往錯失了最佳的和解時機。別擔心!身為您的法律顧問「律點通」,我將深入淺出地為您解析調解程序中最重要的環節——期日安排與準備要點,助您從容應對,讓調解過程更順利。

調解期日知多少?不同爭議類型的時間規定

「調解期日」簡單來說,就是調解機關(例如法院、調解委員會)召集爭議雙方到場,在公正第三方協助下,進行協商和解的特定日期與時間。不同類型的爭議,法律對於調解期日的指定時程有不同的要求,旨在兼顧效率與當事人的準備時間:

  • 勞動事件調解:勞動事件法原則上要求,勞動調解聲請後,應於三十日內指定第一次調解期日,並應考量當事人準備時間。整個調解程序原則上應於三個月內以三次期日內終結
  • 消費爭議調解:消費爭議調解辦法規定,受理申請後,調解期日不得逾三十日,但可申請延長十日。
  • 鄉鎮市調解:鄉鎮市調解條例規定,受理聲請或法院移付後,調解期日不得逾十五日,亦可申請延長十日。
  • 醫療爭議調解: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規定,調解會議應於受理申請後四十五日內召開,並於三個月內完成,必要時可延長。
  • 民事訴訟調解、商業事件調解、公害糾紛調解:這些調解類型也都有各自的期日指定規定,共通點都是會盡快安排,並確保雙方有時間準備。

這些時間限制的差異,反映了不同爭議的性質與緊急程度。了解這些時程,能讓您對調解進度有更實際的預期。

調解成功關鍵:您該如何準備?

調解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您的準備程度。充分的準備不僅能提高調解效率,也能大大增加達成和解的機會。以下是幾個重要的準備要點:

準備充足的事實與證據

這是調解的基石。您應該儘早充分地準備所有與爭議相關的事實陳述及證據資料。例如,在勞動事件中,法律就明確要求當事人:

《勞動事件審理細則》第22條第1項:「當事人應於第一次調解期日前儘早提出事實、證據,並為調查證據之必要準備。」

這表示,您應將所有支持自己主張的文件(如合約、薪資單、對話紀錄、錄音錄影等)整理好,並準備一份簡明扼要的書面陳述。證據的完整性、真實性與及時性,有助於調解委員或法官快速掌握案情,也能促使雙方理性協商。

了解答辯義務(若有)

在某些調解類型中,法律會要求被聲請調解的一方提交書面答辯。例如,《商業事件審理法》就規定,相對人應在收到調解聲請書後十日內提出答辯書,或至遲於指定調解期日七日前提出。這份答辯書應詳細記載答辯的事實、理由、證據等。提早準備這些書面資料,有助於在調解前釐清雙方爭執點,讓調解更有效率。

務必準時到場,避免不利影響

調解期日通知書上通常會載明當事人不到場時的法定效果。例如,《民事訴訟法》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407條第2項:「前項通知書,應記載不到場時之法定效果。」

雖然調解原則上並非強制性,但無正當理由不到場,可能導致調解不成立。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情況下(尤其在刑事案件中),法院會將當事人是否積極參與調解視為其解決爭議誠意的重要指標,進而影響判決結果。因此,務必準時出席;若因故無法出席,請務必提前向調解機關請假並說明正當理由,並提供相關證明。

預擬方案,聚焦核心訴求

調解的核心在於解決爭議。在調解前,您應思考自身的核心訴求、可接受的底線,並預擬可能的解決方案,例如賠償金額、履行方式、分期付款等具體細節。調解委員或法官會協助整理爭點,引導您聚焦於可協商的範圍。事先準備方案有助於在調解中迅速回應並提出建設性意見。

實務案例提醒:別讓您的誠意打折扣!

在司法實務中,當事人是否積極參與調解,確實會影響法院的判斷。曾有一個刑事案件,被告因為一筆高額的財務糾紛被起訴。雖然被告在法庭上表達了願意與被害人和解的意願,但法院審理後發現,原審法院曾多次安排調解期日,被告卻有兩次無故缺席,直到判決時仍未與被害人達成和解,也未實際賠償任何款項。

法院最終認定,被告的行為足以證明其並無積極賠償的犯後態度。這也成為法院在量刑時考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導致被告未能獲得較輕的刑度。

這個案例清楚地告訴我們:口頭表達和解意願是不夠的,法院更看重的是您是否實際參與調解、是否提出具體可行的賠償方案,以及是否實際履行。積極參與調解,不僅是解決問題的途徑,更是展現您解決誠意的關鍵。

律點通的實用指引:讓調解更順利!

為了讓您的調解程序更加順利,以下是律點通給您的實務操作建議:

  • 資料備齊,有條不紊:將所有相關文件、證據(如合約、對話紀錄、收據等)依時間順序整理好,並準備好一份簡潔的事實經過陳述。這能幫助調解委員快速了解案情。
  • 準時赴會,授權明確:務必準時到達調解地點。如果您委託代理人(例如律師)出席,請務必給予其充分的調解權限,最好是「有權決定和解條件」,避免因權限不足而需要再次開庭,延宕調解進度。
  • 理性溝通,展現誠意:調解是尋求共識的過程,請保持開放、理性的態度,願意傾聽對方意見,並適度讓步。避免情緒化發言或人身攻擊,這只會讓調解陷入僵局。聚焦於核心爭點,共同尋求解決方案。

結論:掌握先機,化解紛爭

調解程序是解決爭議的有效途徑,但它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您的積極參與與充分準備。從了解調解期日的法規時程,到備齊證據、預擬方案,再到準時到場並展現誠意,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讓您對調解程序有更清晰的認識,掌握先機,順利化解紛爭,保障您的合法權益!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調解前我該準備哪些文件和資料?

A: 您應該準備所有與爭議相關的文件和證據,例如:合約、協議書、收據、發票、轉帳證明、薪資單、工作證明、通訊軟體對話紀錄、電子郵件、錄音檔、錄影檔、照片等。建議將這些資料分類整理,並準備一份簡明扼要的事實經過陳述,標示出關鍵時間點和重要內容,以利調解委員快速掌握案情。

Q: 如果調解期日我真的不能去怎麼辦?

A: 若您因故無法出席調解期日,務必在第一時間書面或電話向調解機關請假,並說明無法到場的正當理由(例如:出國、生病、重要公務等),最好能提供相關證明文件。無故缺席可能導致調解不成立,甚至在某些案件中會影響法院對您解決爭議誠意的評價。

Q: 調解時我該說什麼?如何表達我的訴求?

A: 在調解時,您應該清晰、簡要地陳述您的主張、事實經過,並說明您希望達成的和解條件。避免情緒化或攻擊對方,專注於問題本身。您可以先預擬幾個可接受的解決方案,並準備好說明這些方案的理由。調解委員通常會引導雙方發言,您可以根據引導來表達您的訴求。

Q: 調解不成立會有什麼後果?

A: 如果調解不成立,爭議通常會進入訴訟程序。這意味著您可能需要向法院提起訴訟,案件將由法官進行審理並作出判決。訴訟程序通常比調解耗時更長、費用更高,且結果不確定。因此,調解是解決爭議的一個重要且效率較高的前置程序。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