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調解協議有問題?期限內這樣做,保障您的權益

調解協議有問題?期限內這樣做,保障您的權益

律點通
2025-07-20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法律諮詢合約糾紛
LINE

調解協議有問題?期限內這樣做,保障您的權益

您是否曾參與調解,並簽署了調解協議?這份協議看似為紛爭畫下句點,讓一切塵埃落定。然而,若您事後發現協議內容有疑慮、感覺自己被誤導,或是情況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這份調解協議真的就無法改變了嗎?

身為律點通,我了解您心中的疑惑與不安。調解協議在法律上確實具有強大的效力,但並非絕對無法挑戰。在特定情況下,法律仍為您保留了救濟的途徑。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台灣調解協議的法律性質、在何種情況下可以被挑戰,以及最關鍵的「時效」問題,並透過實際案例,幫助您判斷自身情況,掌握維護權益的關鍵。

調解協議:一份具有「判決效力」的和解契約

首先,我們要了解調解協議的法律地位。無論是在鄉鎮市調解委員會,還是在法院內成立的調解,其本質上都屬於一種 「和解契約」 。這表示雙方當事人透過互相讓步,達成共識,以終結或預防爭議的發生。

《民法》第736條:「稱和解者,謂當事人約定,互相讓步,以終止爭執或防止爭執發生之契約。」

更重要的是,一旦調解協議經法院核定,它的效力就非同小可了:

《鄉鎮市調解條例》第27條:「經法院核定之民事調解,與民事確定判決有同一之效力;經法院核定之刑事調解,以給付金錢或其他代替物或有價證券之一定數量為標的者,其調解書得為執行名義。」

這意味著,一份經法院核定的調解書,等同於法院的確定判決,具有「既判力」(不能再就同一件事起訴)和「執行力」(對方不履行可聲請強制執行)。這也是為什麼,想要挑戰調解協議,會需要符合更嚴格的法律規定。

什麼情況下,調解協議可以被挑戰?

雖然調解協議效力強大,但如果它的成立過程存在瑕疵,法律仍提供救濟途徑。主要可分為「意思表示錯誤」、「詐欺」與「脅迫」三大類。

1. 意思表示錯誤:比您想像中更嚴格的認定

一般情況下,如果簽約時有錯誤,可以撤銷契約。但對於「和解契約」性質的調解協議,法律有更嚴格的規定。

《民法》第738條:「和解不得以錯誤為理由撤銷之。但有左列事項之一者,不在此限:一、和解所依據之文件,事後發見為偽造或變造,而和解當事人若知其為偽造或變造,即不為和解者。二、和解事件,經法院確定判決,而為當事人雙方或一方於和解當時所不知者。三、當事人之一方,對於他方當事人之資格或對於重要之爭點有錯誤,而為和解者。」

這表示,單純的「事後後悔」或「覺得賠太少」等動機錯誤,是無法撤銷調解的。您必須證明是符合上述三種特殊情況的 「重要爭點錯誤」 ,例如:

  • 文件偽造變造:調解所依據的關鍵文件(如鑑定報告、病歷)事後發現是假的。
  • 已有確定判決:調解時,雙方或一方不知道該爭議其實已有法院的確定判決。
  • 對重要爭點有錯誤:例如,對於事故責任的歸屬有根本性誤判,或對自身傷勢有重大誤解(如誤以為輕傷,實為重傷且無法恢復)。

2. 詐欺與脅迫:需要明確的證據

如果調解協議是在遭受詐欺或脅迫下簽署的,您也可以主張撤銷。

《民法》第92條第1項:「因被詐欺或被脅迫而為意思表示者,表意人得撤銷其意思表示。但詐欺係由第三人所為者,以相對人明知其事實或可得而知者為限,始得撤銷之。」

  • 詐欺:對方故意告知不實資訊或隱瞞真實,導致您信以為真並簽署協議。
  • 脅迫:對方以不法手段(如暴力、恐嚇)威脅您,迫使您簽署協議。

請注意:調解委員基於經驗的利弊分析、勸導或對方的強硬談判,通常不會被認定為詐欺或脅迫。您需要提出明確的證據,證明對方有惡意欺騙或不法威脅的行為。

揭開時效的關鍵:鄉鎮市調解與法院調解的撤銷期限

這是挑戰調解協議最關鍵的一點!不同的調解類型,其撤銷的時效規定大相徑庭。

鄉鎮市調解:嚴格的30天不變期間

《鄉鎮市調解條例》第29條:「…當事人應於法院核定之調解書送達後三十日內為之。」

對於經法院核定的鄉鎮市調解,若要提起「宣告調解無效或撤銷調解之訴」,您必須在法院核定的調解書送達給您後的30天內提出。這個「30天」是不變期間,一旦錯過,即使您事後才發現有詐欺、錯誤等問題,也可能無法再提起訴訟。這是實務上許多人容易忽略,導致權益受損的陷阱。

法院調解:相對彈性的「知悉時起算」

如果調解是在法院的訴訟程序中成立的,其撤銷時效則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416條第2項:「調解有無效或得撤銷之原因者,當事人得向原法院提起宣告調解無效或撤銷調解之訴。」 《民事訴訟法》第416條第4項準用第500條:「…其再審之理由發生或知悉在後者,均自知悉時起算;但自判決後已逾5年者,不得提起。」

這表示,法院調解的撤銷之訴,若您是在調解書送達後才知悉撤銷事由(例如發現詐欺證據),則30天的時效可以從您 「知悉」該事由時開始起算。這相對給予了當事人較大的彈性。

為了讓您更清楚這兩者的差異,以下表格為您整理:

特性/調解類型鄉鎮市調解 (經法院核定)法院調解 (訴訟中成立)
適用法條《鄉鎮市調解條例》第29條《民事訴訟法》第416條、第500條
撤銷時效調解書送達後30日內原則30日內,但若撤銷理由事後才知悉,可自「知悉時」起算30日
時效嚴謹度非常嚴格,逾期可能喪失權利相對彈性,考量知悉時間

真實案例:這些情況您可能遇過

案例一:錯過30天,權益難挽回的遺憾

王先生在一次車禍中受了傷,經鄉鎮市調解委員會調解後,與肇事者簽署了調解協議並經法院核定。當時他覺得傷勢不重,很快就能復原。但調解書送達一年多後,王先生的傷勢卻惡化,經醫師診斷為永久性失能。他這才意識到,當初的調解金額根本不足以彌補後續龐大的醫療與照護費用,於是想提起訴訟撤銷調解。

然而,法院最終駁回了王先生的請求。原因正是他錯過了《鄉鎮市調解條例》規定的「調解書送達後30日內」的撤銷時效。儘管他事後才知悉傷勢的嚴重性,但對於鄉鎮市調解而言,這個30天的期限是固定且嚴格的,不因事後才發現問題而延長。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對於鄉鎮市調解,務必在收到調解書後,仔細審閱並於法定期間內採取行動。

案例二:當事與願違,情事變更原則的應用

陳小姐因車禍與對方成立調解,當時雙方已就損害賠償達成協議。但在調解協議成立後,陳小姐才發現自己因車禍導致的嗅覺喪失竟是永久性的,這對她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遠超出當初調解時的預期。她認為這份協議對她顯失公平,於是提起訴訟。

法院審理後認為,陳小姐在調解時已知嗅覺受損,因此不構成「意思表示錯誤」而無法撤銷調解。然而,法院考量到「嗅覺永久完全喪失」是調解當時無法預料的重大情事,且依原調解金額確實顯失公平,最終依據《民法》** 情事變更原則**,判決對方應增加給付金額。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即使無法直接撤銷調解,若有調解後發生且當時無法預料的重大情事變更,導致原協議顯失公平,仍有機會請求法院調整給付內容,這是一個重要的替代救濟途徑。

調解後,您可以這樣做!

  1. 仔細審閱調解書:收到調解書後,務必立即仔細核對內容,確保與您理解的協議完全一致。若有任何疑慮,請在時效內尋求協助。
  2. 掌握關鍵時效:特別是鄉鎮市調解,30天的撤銷時效非常嚴格。一旦調解書送達,時間就開始倒數。
  3. 證據是關鍵:若您認為調解有詐欺、脅迫或重大錯誤,必須蒐集並提出具體證據來支持您的主張,例如錄音、錄影、文字訊息對話紀錄、關鍵文件等。單憑口頭主張難以成功。
  4. 考量情事變更:若調解後發生了無法預料的重大變化,導致協議顯失公平,即使無法撤銷,仍可考慮依「情事變更原則」請求調整給付內容。

總結來說,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不容小覷,但若其成立過程存在瑕疵,或事後發生重大變故,法律仍提供相應的救濟途徑。關鍵在於您是否能掌握正確的法律知識,並在法定期限內採取行動。請務必謹慎對待每一份調解協議,並在必要時,主動了解您的權利,為自己爭取應有的保障。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調解協議簽完後,如果我後悔了,可以反悔嗎?

A: 調解協議本質上是和解契約,一旦簽署並經法院核定,原則上就與確定判決有相同效力,不能隨意反悔。法律允許撤銷調解協議的情形非常有限,通常必須是協議成立時存在特定的法律瑕疵,例如被詐欺、脅迫,或是對協議的『重要爭點』有根本性的錯誤,而非單純的『動機錯誤』(如事後覺得賠太少或拿太少)。

Q: 要證明調解協議有詐欺或脅迫,需要準備什麼樣的證據?

A: 證明詐欺或脅迫的舉證責任很高。您需要提供具體、客觀的證據,證明對方確實有故意欺騙(如提供虛假文件、捏造事實)或不法威脅(如人身恐嚇、財產損害威脅)的行為,且這些行為直接導致您在非自由意願下簽署協議。常見的證據包括:錄音、錄影、文字訊息對話紀錄、相關文件、證人證詞等。單純的主觀感受或談判策略上的強硬言詞,通常不足以構成詐欺或脅迫。

Q: 鄉鎮市調解和法院調解,在撤銷期限上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A: 最大的差異在於撤銷時效的起算點。鄉鎮市調解經法院核定後,若要撤銷,必須在『調解書送達後30日內』提起訴訟,這個期限非常嚴格,不因您事後才知悉撤銷事由而延長。而法院調解則相對彈性,若撤銷理由是您事後才發現或知悉的,30天的時效可以從您『知悉該事由時』起算。因此,對於鄉鎮市調解,務必把握黃金30天。

Q: 如果調解協議簽完後,我的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該怎麼辦?

A: 如果調解協議成立後,發生了當時無法預料的重大情事變更,導致依原協議履行顯失公平(例如,車禍後傷勢惡化至永久失能),即使無法撤銷調解,您仍可依《民法》『情事變更原則』,請求法院調整原協議的給付內容,例如增加賠償金額。這提供了一個在無法撤銷協議時,仍能尋求實質救濟的途徑。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