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化解機關壁壘:跨機關協調的法律指南與實戰策略

化解機關壁壘:跨機關協調的法律指南與實戰策略

律點通
2025-07-29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行政法規協調機制
LINE

跨機關協調,法規是您的靠山!

身為政府機關的協調人,您是否曾為了推動跨部會、跨層級的業務,而感到力不從心?面對複雜的權責劃分、不同的行政慣例,如何有效溝通、排除障礙,是您日常工作的核心挑戰。別擔心,律點通將帶您深入解析台灣跨機關協調的法律基礎與實戰策略,讓您在協調之路上,有法可循、有理可依。

協調基礎:行政一體與通用要點

台灣的跨機關協調機制,首先體現於各行政機關為執行職務、共享資源、共同處理緊急狀況或解決爭議所建立的規範。其中,最核心且具通用性的指導原則,就是《行政院及所屬機關加強聯繫作業要點》。這份要點是各機關協調配合的基石:

《行政院及所屬機關加強聯繫作業要點》

  • 目的: 旨在加強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間的業務聯繫與協調配合,以提升行政效能。
  • 主動聯繫與積極配合: 各機關處理業務涉及其他機關職掌時,應主動聯繫、積極溝通協調;對其他機關請求協助辦理事項,應積極配合,非依法不得拒絕。
  • 溝通方式: 可透過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公函、會簽等方式,必要時得派員親訪,並逐級協商。
  • 重大案件協商: 涉及政策、法規擬訂、權責歸屬之複雜及重大案件,相關機關應開會協商,並隨時交換資訊,會議代表應有充分準備及授權,會後取得明確結論。

除了這份通用要點,針對特定業務領域,政府也制定了專屬的協調聯繫辦法,例如海岸巡防機關與警察、移民、消防、交通、環保、農業及國防部之間的協調聯繫辦法,以及《公害糾紛處理法》、《中央與地方政府協調會報作業要點》等,這些都為特定領域的跨機關合作提供了更具體的依循。

掌握協調核心概念:從溝通到解套

成功的跨機關協調,絕非偶然。它仰賴一套清晰的機制與正確的觀念。

跨機關協調聯繫機制的核心要素

  1. 資訊共享與通報: 建立資訊、通信網路與資料庫連結交換系統,並設置通報窗口,遇緊急或重大狀況應即時相互通報,這是協調合作的基礎。
  2. 協商與會議機制: 透過定期或不定期會議、協商,研商業務內容、方式及配合事宜,特別是針對政策、法規擬訂等複雜案件。
  3. 相互支援與配合: 各機關應積極配合其他機關的協助請求,並在任務需要時相互支援。
  4. 爭議解決機制: 當機關間依法執行職務或相互請求支援/協助不能獲致協議時,應有明確的逐級會商或報請上級機關協商解決的機制。

行政調解與司法調解:選擇正確的「解方」

在爭議解決上,您可能會遇到兩種主要形式的調解:

  • 行政調解: 由特定法律授權設立的行政機關或委員會進行,例如《政府採購法》下的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調解,或《公害糾紛處理法》下的公害糾紛調解。它們提供專業、便捷的爭議解決途徑,通常目的在於避免訴訟。
  • 司法調解: 指在法院程序中進行的調解,例如《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法院調解,或鄉鎮市調解委員會的調解(經法院核定後具確定判決效力)。其目的在於疏減訟源,促使當事人合意解決紛爭。

當「不能獲致協議」時:爭議解決的層級

在跨機關協調中,若各機關無法達成共識,通常會依循以下層級推進:

  1. 承辦人員/單位主管逐級協商: 初步的溝通協調。
  2. 地區性會議: 針對地區性、實務性問題進行研商。
  3. 上級機關協商解決: 若承辦層級無法解決,則報請雙方或多方的上級主管機關(如海洋委員會、內政部、交通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等)協商解決。
  4. 行政院層級協調: 對於涉及政策、法規擬訂、權責歸屬的複雜重大案件,或專案性事項,可提報行政院,由政務委員或相關督導小組協調解決。

實務案例解析:當協調遇上「卡關」

想像一下,一家名為「創新科技」的廠商,與某地方政府的「公共建設處」簽訂了一份採購合約。合約執行過程中,雙方對於後續擴充權利的認定產生了爭議,遲遲無法達成共識。

創新科技公司先是依循《政府採購法》的規定,向「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申請調解,但調解最終未成立。不甘心的公司,轉而向法院聲請民事調解,希望能透過司法途徑解決。

然而,法院在審理後,裁定駁回了創新科技公司的調解聲請。法院的理由有二:

  1. 調解適格性: 法院認為,這項爭議涉及行政機關的行政裁量權與行政處分,其法律關係的性質本身就不適合透過民事調解來解決,因為法院無法代替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
  2. 法定調解機關優先: 依據《民事訴訟法》第406條第1項第2款的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406條第1項第2款: 「法院得逕以裁定駁回調解之聲請,其事由如左:…二、經其他法定調解機關調解未成立者。」

本案中,創新科技公司已「經其他法定調解機關(即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調解未成立」,因此法院依此規定駁回了再次聲請法院調解的請求。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在處理跨機關或與機關相關的爭議時:

  • 判斷案件性質: 並非所有爭議都適合法院調解,特別是涉及行政機關裁量權的案件。
  • 遵循法定程序: 若有專屬的行政調解機制,應優先循該機制處理,避免重複或無謂的程序耗費。

協調人實戰指南:讓跨機關合作更順暢

瞭解了法律基礎與概念,接下來是實戰層面的建議,助您成為高效的跨機關協調人:

1. 建立明確的協調聯繫管道

  • 設置專責窗口: 確保各機關有明確的對口單位或專責人員,負責資訊交換與協調。
  • 暢通溝通方式: 善用電話、電子郵件、視訊會議等多元工具,並定期檢視其有效性。
  • 資訊共享機制: 依任務需求建立資訊、通信網路與資料庫連結交換系統,確保資料即時、準確且安全。

2. 完善爭議解決與協商機制

  • 早期介入與逐級協商: 鼓勵承辦人員在業務初期即主動聯繫,遇到分歧時先在承辦層級溝通;若無法解決,則依規定逐級上報。
  • 明確權責與授權: 參與協商會議的代表,應充分準備並獲得主管機關的明確授權,確保會議結論的有效性與執行力。
  • 善用上級協調機制: 當機關間爭議無法自行解決時,應果斷依據各協調聯繫辦法,報請共同上級機關或行政院層級的協調機制介入。

3. 注意事項與風險提醒

  • 法律依據: 任何跨機關的協調與支援,都應有明確的法律或法規依據,避免逾越權限。
  • 資訊保密與安全: 在資訊共享時,特別注意個人隱私、國家機密或商業機密等資訊的保護,務必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等相關法規要求。
  • 避免程序濫用: 避免將不適合調解的案件聲請法院調解,或在已有法定調解機制的情況下,重複聲請其他調解,以免浪費行政與司法資源。
  • 決議的執行與追蹤: 跨機關協調會議的決議應有明確的執行計畫與追蹤機制,確保決議能夠落實。

協調的挑戰與未來趨勢

儘管有明確的法規與機制,跨機關協調仍面臨挑戰。例如,協調聯繫辦法的強制力與實效性,有時可能因機關本位主義或上級機關難以達成共識而受限。此外,行政調解與司法調解的界線與銜接,以及資訊共享與個資保護的平衡,都是協調人需要持續關注的議題。

然而,隨著政府治理的日益複雜,跨機關合作已是常態。未來的立法趨勢將更傾向於在個別法律中明確賦予主管機關協調權限,並強化行政協助的法制基礎,以提升協調結果的拘束力。同時,數位化政府的發展也將促使各機關在資訊共享時,更重視資安規範與個資保護條例的遵循。

結論

身為跨機關協調人,您是政府運作順暢的關鍵樞紐。掌握這些法律基礎、核心概念與實戰技巧,不僅能讓您在複雜的行政環境中游刃有餘,更能有效化解跨機關合作的挑戰,推動公共事務的進展。記住,法規是您的靠山,而您的專業與智慧,則是推動協調成功的最大力量!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跨機關協調的法律依據主要有哪些?

A: 台灣跨機關協調的法律依據,主要可分為通用性與專屬性兩類。通用性依據如《行政院及所屬機關加強聯繫作業要點》,是各機關間業務聯繫與協調配合的總體指導原則。專屬性依據則針對特定業務領域,例如《海岸巡防機關與警察移民及消防機關協調聯繫辦法》、《公害糾紛處理法》等,為該領域的跨機關合作提供更具體的規範。這些法規明確了協調目的、方式、權責與爭議解決機制。

Q: 當機關間意見不合,無法達成協議時,應該怎麼處理?

A: 當機關間在執行職務或請求協助時無法達成協議,應依循法規規定的爭議解決層級。首先是承辦人員或單位主管的逐級協商;若仍無法解決,可召開地區性會議進行研商;再往上,則應報請雙方或多方的上級主管機關協商解決,例如海洋委員會、內政部、交通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等。對於涉及政策、法規擬訂或權責歸屬的複雜重大案件,最終可提報行政院,由政務委員或相關督導小組協調解決。

Q: 行政調解與司法調解有什麼不同?我該如何選擇?

A: 行政調解是由特定法律授權設立的行政機關或委員會,針對特定類型爭議(如公害糾紛、政府採購履約爭議)進行的調解,目的在於提供專業、便捷的爭議解決途徑。司法調解則是在法院程序中進行,目的是疏減訟源。選擇時應考量爭議的性質:若涉及行政機關的專業判斷或裁量權,且有特定行政調解機制,應優先考慮行政調解;若爭議已進入訴訟程序或無特定行政調解途徑,則可考慮司法調解。法院在受理調解聲請時,也會審查案件是否已「經其他法定調解機關調解未成立」。

Q: 在跨機關資訊共享時,如何確保個人資料保護?

A: 在跨機關資訊共享時,務必嚴格遵守《個人資料保護法》及相關資安規範。首先,應明確資訊共享的法律依據和目的,確保所蒐集、處理、利用的個人資料符合最小必要原則。其次,建立完善的資訊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資料加密、權限管理、存取紀錄、資安稽核等,防止資料外洩或不當使用。最後,應對涉及敏感個資的共享進行更嚴格的審核與保護措施,並確保相關人員了解並遵守個資保護義務。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