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家事爭議何去何從?調解與訴訟的選擇指南

家事爭議何去何從?調解與訴訟的選擇指南

律點通
2025-07-18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家事法規爭議解決
LINE

面對家庭的紛擾,無論是離婚、子女監護、扶養費或財產分配,選擇哪一種方式來解決,往往是讓您感到最徬徨的時刻。究竟是透過「調解」尋求共識,還是進入「訴訟」由法院裁決,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哪一種對您和家人最有利?

身為律點通,我將帶您深入了解調解與訴訟的關鍵差異,並提供實用的考量點,幫助您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一、調解與訴訟:本質大不同

想像一下,當您和家人發生爭執時,您會選擇坐下來好好談,還是請一位權威人士來做決定?調解與訴訟,就像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解決方式。

什麼是「調解」?

調解是一種非訟程序,它更像是一場有中立第三方(調解委員或法官)協助的「協商會議」。目的在於透過溝通,讓雙方各退一步,達成都能接受的協議。它的核心精神是自願性與合意性,調解的結果必須是雙方都同意的。

什麼是「訴訟」?

訴訟則是一種正式的司法程序,當雙方無法自行協商時,由國家公權力介入,透過法院的審理,最終由法官下達判決,強制性地解決爭議。訴訟的特性是強制性與對抗性,程序也相對嚴謹。

為了讓您更清楚,我們用一張表格來比較兩者的主要差異:

特性調解 (Mediation)訴訟 (Litigation)
性質非訟程序,替代性爭議解決機制訟爭程序,國家公權力介入
目的促成當事人合意解決爭議,維繫關係透過裁判解決爭議,釐清權利義務
程序較彈性、非公開(原則上),可隨時停止較嚴謹、公開(原則上),依法律程序進行
結果協議(需經法院核定始具確定判決效力)判決(確定後具既判力及執行力)
費用通常較低,調解成立可退還部分裁判費較高,需繳納裁判費,敗訴方可能負擔訴訟費用
時間通常較短,但若不成立仍需進入訴訟通常較長,可能經歷多審級
關係有助於維繫或修復當事人關係具對抗性,可能惡化當事人關係
強制性達成協議前無強制力,協議後經核定具強制執行力判決確定後具強制力,可強制執行

二、法律怎麼說?調解的強制性與效力

您可能會問,家事案件一定要先調解嗎?調解成立後,對方不遵守怎麼辦?這就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法律規定了。

1. 有些案件,法院會先請您「調解看看」

在某些民事案件中,法律規定在起訴前必須先經過法院調解。這就是所謂的強制調解

《民事訴訟法》第403條:「下列事件,除有第四百零六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情形之一者外,於起訴前,應經法院調解:一、不動產所有人或地上權人或其他利用不動產之人相互間因相鄰關係發生爭執者。…七、因道路交通事故或醫療糾紛發生爭執者。…十一、其他因財產權發生爭執,其標的之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者。」

雖然家事案件不完全適用此條文所列舉的類型,但在實務上,許多家事案件(例如離婚、子女監護、扶養費等)也常被法院鼓勵或要求先進行調解。即便您一開始就聲請訴訟,法院也可能先將其視為調解聲請,目的就是希望您能透過協商,減少對抗,為家庭關係留下更多彈性與修復的空間。

2. 調解成立,效力等同法院判決

當調解成功並經法院核定後,這份調解筆錄的法律效力可不容小覷!

《民事訴訟法》第416條第1項:「調解成立者,與訴訟上和解有同一之效力。」

《民事訴訟法》第380條第1項:「和解成立者,於其成立範圍內,有與確定判決同一之效力。」

這代表什麼呢?它意味著經法院核定的調解筆錄,具有與確定判決相同的法律效力。一旦調解成立,您就不能再就同一件事提起訴訟了(這就是「一事不再理」原則)。如果對方不履行調解內容,您可以直接拿著這份調解筆錄,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就像拿到判決書一樣,具有強制力。

三、生活案例看懂調解與訴訟

讓我們透過兩個實際案例,來看看調解與訴訟在您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案例一:誤打誤撞的調解之路

陳先生和陳太太因長期分居,決定協議離婚並處理財產分配。陳先生心急,直接向法院遞狀聲請離婚訴訟。沒想到,法院並沒有直接進入審理,而是先將他的訴訟聲請視為調解聲請。法官辦公室通知他們來進行調解,並且暫時沒有要求陳先生繳納訴訟費用。在調解過程中,調解委員耐心引導,讓陳先生和陳太太得以坐下來溝通,最終雙方達成協議。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即使您一開始就提起訴訟,法院也可能基於鼓勵調解的原則,先將案件轉入調解程序,這不僅給予雙方更多和解機會,也可能省去您初期繳納裁判費的負擔。

案例二:調解協議,是最終的約定!

林女士與王先生離婚後,透過法院調解,就子女的監護權與扶養費達成協議,並經法院核定。然而,王先生在支付了幾個月扶養費後,便不再履行。林女士氣憤之餘,想再次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王先生支付扶養費。但是,法院告訴林女士,由於之前的調解協議已經具有確定判決的效力,她不能再就同一筆扶養費重新起訴。林女士應該做的是,拿著已經核定的調解筆錄,直接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要求王先生履行協議。這個案例強調了調解成立後的終局性與執行力,提醒我們調解協議並非兒戲,一旦成立便具有法律約束力。

四、給家事調解申請人的實用建議

選擇調解或訴訟,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最適合您的選擇。以下是一些考量點:

  • 考量家庭關係: 如果您仍希望與對方保持一定程度的關係(例如共同撫養子女),調解通常能提供更溫和的解決方案,有助於維繫未來的互動。
  • 溝通意願: 調解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方是否有意願坐下來溝通與妥協。若對方態度強硬,調解可能難以奏效。
  • 保密需求: 調解過程通常不公開,能保護您的隱私。訴訟程序原則上公開,判決書也可能公開。
  • 時間與成本: 調解通常比訴訟更省時省錢。若調解成功,還可退還部分已繳裁判費。但若調解不成立,仍需進入訴訟,反而可能拉長整體時程。

重要提醒: 無論您選擇調解或訴訟,在簽署任何協議或文件前,務必仔0細核對內容,確保其完整、明確且符合您的真實意願。因為一旦調解成立並經法院核定,它就如同法院判決一般,具有法律約束力。

結語

家事紛爭的解決,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情感與關係的挑戰。調解提供了一個相對彈性、溫和的途徑,讓您有機會與對方共同找到解決方案,甚至修復關係;而訴訟則在必要時,提供國家公權力介入,強制性地解決爭議。了解兩者的差異,選擇最適合您家庭現況的方式,是邁向新生活的關鍵一步。願您能找到最妥善的解決之道,為自己和家人開啟新的篇章。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家事調解的程序大致是怎樣的?

A: 家事調解通常會由法院或鄉鎮市調解委員會進行。您或對方可以提出調解聲請,法院或調解委員會會安排調解期日,並指派調解委員協助雙方溝通。調解過程中,調解委員是中立的第三方,會引導雙方表達意見,探討解決方案,並嘗試促成和解。如果達成協議,會製作調解筆錄或調解書,經法院核定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Q: 如果我直接向法院聲請離婚訴訟,會不會被駁回?

A: 不一定會被駁回。根據《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與實務慣例,即使您直接聲請訴訟,法院也常會先將您的案件移付調解。這是一種法律上的擬制,目的在於鼓勵當事人透過協商解決爭議。在調解階段,您通常也不需要立即繳納裁判費,法院也不會因為您未繳費而直接駁回您的訴訟。只有在調解不成立後,案件才會正式進入訴訟程序。

Q: 調解成立後,對方不履行協議內容,我該怎麼辦?

A: 如果調解成立並經法院核定,這份調解筆錄就具有與確定判決相同的法律效力。如果對方不履行,您不需要重新提起訴訟,而是可以直接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例如,如果對方未依協議支付扶養費,您可以持調解筆錄向法院聲請查封其財產或扣薪,以實現您的權利。

Q: 調解失敗後,我還有哪些選擇?

A: 如果調解不成立,案件會自動轉入訴訟程序(如果您一開始就是聲請訴訟,則訴訟程序會繼續進行)。此時,您就需要準備好相關證據,依照法律程序進行言詞辯論,由法院最終做出判決。您也可以考慮再次嘗試調解,或尋求其他替代性爭議解決方式,但通常會直接進入訴訟階段。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