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家事調解期日全攻略:掌握流程與準備要點

家事調解期日全攻略:掌握流程與準備要點

律點通
2025-07-18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家事法律調解程序
LINE

家事紛爭的燈塔:為何調解期日如此重要?

家事案件,無論是離婚、子女監護權、探視權或財產分配,往往牽涉複雜的情感與法律糾葛。冗長的訴訟程序不僅耗費心力,更可能加劇家庭裂痕。此時,「調解」就像一盞燈塔,指引您走向更和緩、有效率的解決之道。

調解期日,就是您與對方在專業調解委員或法官的協助下,共同協商、尋求共識的特定時間。它不只是一個日期,更是開啟對話、修復關係,甚至避免對簿公堂的關鍵時刻。掌握調解期日的流程與準備要點,將是您在家庭紛爭中取得主動權的第一步。

調解期日怎麼訂?您會收到什麼通知?

當您向法院或鄉鎮市調解委員會聲請調解後,調解機關就會開始安排調解期日。這個期日會依據不同法規有不同的時間限制,但原則都是盡快安排,並通知雙方當事人。

以最常見的家事案件為例,法院進行的民事調解,期日通常由法官依職權決定。如果您是向鄉鎮市調解委員會聲請,他們會在受理聲請或法院移送案件後,15日內決定調解期日並通知您。

《民事訴訟法》第407條:「調解期日,由法官依職權定之,其續行之調解期日,得委由主任調解委員定之;無主任調解委員者,得委由調解委員定之。…聲請書狀或言詞聲請之筆錄應與調解期日之通知書,一併送達於他造。前項通知書,應記載不到場時之法定效果。」

《鄉鎮市調解條例》第15條:「調解委員會接受當事人之聲請或法院之移付後,應即決定調解期日,通知當事人或其代理人到場。…第一項調解期日,應自受理聲請或移付之日起,不得逾十五日。但當事人聲請延期者,得延長十日。」

您收到的通知書,除了會載明調解的日期、時間、地點外,還會附上對方的聲請書狀副本,讓您能提前了解對方的主張。更重要的是,通知書上會載明「如果無故不到場會有什麼法律效果」,提醒您出席的重要性。

萬一無法出席調解,可以延期嗎?

生活中難免有突發狀況,如果真的無法在原定調解期日出席,該怎麼辦呢?原則上,期日變更或延展需要有「重大理由」 。這表示您不能隨意不到場,必須提出正當且充足的理由,並附上證明文件,盡早向調解機關聲請延期。例如:突發疾病、重大事故等。

《刑事訴訟法》第64條:「期日,除有特別規定外,非有重大理由,不得變更或延展之。期日經變更或延展者,應通知訴訟關係人。」

雖然這是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但其精神也適用於調解程序。一旦調解期日變更,調解機關會重新通知所有相關人員。切記,無故不到場可能會對您造成不利的影響,例如被視為放棄調解機會,或是影響法官對您解決問題誠意的判斷。

法院怎麼看您的調解態度?

在某些家事案件中,例如涉及家庭暴力、傷害等刑事成分時,您在調解中的態度將會被法院納入考量,甚至影響判決結果。這就是所謂的「犯後態度」。

案例一:小王因侵占被起訴,調解態度不佳影響判決

小王因為一時糊塗侵占了家人的財物,雖然在法庭上坦承犯行,並表示願意調解,但法院安排了多次調解期日,小王卻有兩次無故缺席,導致一直無法與家人達成和解。最終,法院認為小王雖然有調解意願,但沒有積極的實際行動來彌補家人的損失,因此在量刑時並未給予減輕刑責的機會。

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光有調解意願是不夠的,必須積極且誠懇地參與。特別是在涉及刑事責任的家事案件中,展現彌補過錯的誠意,是爭取有利判決的重要一環。

案例二:法院為修復關係,彈性調整宣判期日

小陳因家庭糾紛涉及妨害性自主案件,上訴到高等法院後,他主動向法院提出希望能再安排調解,並請求延後宣判。考量到被害人母親也同意調解,法院認為有理由延後宣判,讓小陳與被害人有機會透過調解修復關係。這體現了法院在刑事案件中也重視「修復式司法」的精神,鼓勵當事人透過對話和和解來解決問題。

這顯示了法院的彈性。即使案件進入訴訟程序,只要雙方有誠意,法院仍可能給予調解的機會,讓家庭關係有修復的可能。

調解成功後,有什麼效力?

如果調解成功,調解委員會或法院會製作「調解筆錄」或「調解書」,詳細記載雙方達成共識的內容。這份調解筆錄在經法院核定後,與確定判決有相同的法律效力!這表示,如果對方不履行調解內容,您可以直接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而不需要再打官司。

調解前,我該怎麼準備?

充分的準備是調解成功的基石。以下是給您的實用建議:

1. 整理好所有相關資料

  • 證據資料:所有能支持您主張的文件、照片、錄音、錄影、對話紀錄等,例如:財產證明、子女聯絡紀錄、醫療單據等。
  • 您的訴求與期望:明確列出您希望透過調解達成的目標,包括金錢賠償、子女探視安排、財產分配方式、道歉或其他非金錢的訴求。請具體化,例如:要求每月支付子女扶養費1萬元,探視時間為每月第二、四個週末。

2. 評估自身與對方的立場

  • 客觀分析您案件的優勢和劣勢,想想對方可能會提出什麼主張或反駁。
  • 預設多種和解方案,並設定好自己可以接受的「底線」和「目標」。這有助於您在協商時保有彈性。

3. 考慮多元的和解方案

除了金錢賠償,也可以思考其他解決方式,例如:分期付款、提供特定協助、實物補償,甚至是公開道歉、寫信等非金錢形式的彌補,特別是在家事案件中,情感的修復有時比金錢更重要。

4. 親自到場或委託代理人

  • 親自到場:如果案情複雜,或者您希望直接表達誠意、感受對方的態度,親自出席是最好的選擇。這有助於直接溝通,即時確認和解條件。
  • 委託代理人:如果您不方便親自到場,務必出具合法且明確的委託書,清楚載明代理人的權限,特別是代理人是否有權代表您簽署調解筆錄或達成和解。委託的代理人也應充分了解案情和您的授權範圍。

5. 保持誠意與彈性

調解是尋求共識的過程,不是辯論比賽。抱持解決問題的誠意,在合理範圍內展現彈性,避免僵持不下,才能提高調解成功的機會。

調解常見問題與趨勢

調解是強制性的嗎?

雖然調解的本質是自願協商,但為了減輕法院負擔並鼓勵紛爭解決,許多家事案件在提起訴訟前,法律會規定必須先經過調解程序,這就是所謂的「調解前置」。例如,離婚、請求給付扶養費等家事事件,原則上都要先經過調解。這表示您必須參與調解程序,但無人可以強迫您接受不合理的和解方案。

什麼是修復式司法?

在某些家事案件,特別是涉及家庭暴力或傷害等刑事成分時,除了法律上的判決,社會也越來越重視「修復式司法」。這不只關乎金錢賠償,更強調透過對話、理解,讓受害者有機會表達感受,加害者有機會承擔責任並彌補過錯,進而修復因衝突而受損的家庭關係。這對家事案件的當事人而言,是除了法律結果外,一個彌補情感傷害的機會。

遠距視訊調解會成為主流嗎?

隨著科技進步,遠距視訊調解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能節省當事人的交通時間與費用,對於身處異地或行動不便的當事人尤其方便。雖然面對面溝通有其不可取代性,但遠距調解的便利性使其有望成為未來調解的常態選項之一。

結論:積極面對,為家庭爭議找到新出路

家事案件的調解期日,是您掌握自己命運、尋求和解的重要機會。從收到通知、了解流程,到充分準備資料、展現誠意,每一步都至關重要。請記住,積極參與調解,不僅能為您節省時間和金錢,更可能為您和家人帶來情感上的和解與修復。願您能善用調解機制,為您的家庭爭議找到一個更圓滿的解決方案。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收到調解通知書,上面寫「不到場會有法律效果」,這是什麼意思?

A: 這表示如果您沒有正當理由而缺席調解,調解機關可能會視為您放棄調解機會,或是對您的案件做出不利的認定。例如,在某些消費爭議調解中,如果提出異議的當事人無故不到場,可能會被視為已同意原來的調解方案。在家事案件中,無故不到場也可能影響法官對您解決問題誠意的判斷,甚至影響後續訴訟的進行。

Q: 調解時,我應該說什麼?可以不說話嗎?

A: 調解是溝通的過程,建議您應清楚表達您的主張、訴求和您對案件的看法。您可以簡潔地陳述事實,並說明您希望達成的結果。雖然沒有強制您必須說話,但積極表達有助於調解委員了解您的立場,並引導雙方找到共識。避免情緒化言論,保持客觀和理性。

Q: 如果調解失敗,案件會怎麼樣?會不會更糟?

A: 調解不成立並不代表失敗,只是表示雙方目前無法達成共識。案件會依照原先的程序繼續進行,例如轉入訴訟程序。調解過程中的陳述通常不會在後續訴訟中作為對您不利的證據,因為調解強調保密原則,鼓勵當事人坦誠協商。所以,調解不成立不一定會讓情況更糟,但您需要準備好進入下一階段的法律程序。

Q: 調解成立後,對方不履行調解內容怎麼辦?

A: 如果調解成立並經法院核定(或具有其他法律效力),其內容就等同於法院的確定判決。如果對方不履行,您可以直接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要求對方履行調解書上的內容,例如支付金錢、移交子女監護權等,而不需要再重新提起訴訟。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