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調解失敗轉訴訟?解析政府機關協調爭議與您的權益

調解失敗轉訴訟?解析政府機關協調爭議與您的權益

律點通
2025-07-29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行政爭訟政府治理
LINE

您是否曾遇過,與政府機關發生爭議,嘗試調解卻沒有結果,現在正考慮提起行政訴訟?當您準備踏入訴訟程序時,了解行政機關內部是如何協調、解決爭議,將是您掌握全局、維護自身權益的關鍵。因為許多行政決定,都可能涉及不同機關的協調與合作。今天,律點通將帶您一窺政府機關「跨機關調解協調配合機制」的奧秘,讓您在訴訟路上更有底氣!

為什麼要了解行政機關的協調機制?

在行政訴訟中,您所挑戰的行政處分或不作為,往往不是單一機關的獨立行為。它可能牽涉到多個政府部門的職權範圍、資訊共享或共同決策。當這些機關之間產生意見分歧或管轄權衝突時,它們有一套內部的解決機制。了解這些機制,能幫助您:

  • 釐清責任歸屬:知道哪一個機關才是最終的權責單位。
  • 預判行政效率:理解多機關協調可能帶來的時間成本。
  • 發掘程序瑕疵:若機關未依規定協調,可能成為您訴訟的突破口。

法律依據:政府機關如何解決「內部的」爭議?

台灣的法律對於行政機關之間的協調與爭議解決,有明確的規範。最基礎也最重要的是《行政程序法》:

行政程序法:管轄權衝突的通則

當兩個以上的行政機關都認為自己有權處理同一件事,或者都認為不是自己的職責時,該怎麼辦?《行政程序法》第13條提供了解決方案:

《行政程序法》第13條:「同一事件,數行政機關依前二條之規定均有管轄權者,由受理在先之機關管轄,不能分別受理之先後者,由各該機關協議定之,不能協議或有統一管轄之必要時,由其共同上級機關指定管轄。無共同上級機關時,由各該上級機關協議定之。前項機關於必要之情形時,應為必要之職務行為,並即通知其他機關。」

白話解釋:這條文就像政府機關的「交通規則」。它規定了:

  1. 先來後到原則:誰先受理,誰就管。
  2. 內部協議:如果分不清誰先,機關們要自己協商解決。
  3. 上級介入:如果協商不成,或事情需要統一處理,就由它們的共同上級機關來決定。如果沒有共同上級,就由各自的上級機關協商決定。

這條法規告訴我們,行政機關在面對職權爭議時,應優先內部解決,若無果再尋求上級協助。

特定機關間的協調聯繫辦法

除了《行政程序法》的通則,針對特定業務領域,政府也訂有更詳細的協調辦法。例如,關於海岸巡防機關與其他機關(如警察、交通部、農委會、海關、國防部)的協調聯繫,就有多部專門的辦法。這些辦法詳細規定了:

  • 資訊共享與通報:例如海巡與警察機關應相互合作、共享犯罪情報,並建立資訊系統連結。
  • 緊急狀況通報機制:確保重要資訊能即時傳遞。
  • 爭議解決層級:當職務執行或請求支援無法達成協議時,應報請其共同上級機關(如海洋委員會、內政部、交通部等)協商解決,甚至有「逐級會商」的規定。

這些具體規範,進一步落實了跨機關合作的理念,也為您揭示了政府機關在處理特定事務時的內部運作邏輯。

法律概念:協調、協議、調解、會商,差在哪?

這些詞彙在政府內部運作中意義不同,但都指向解決問題:

  • 協調 (Coordination) 與聯繫 (Liaison):這是日常的溝通與合作。機關間建立管道,交換資訊,避免重複或衝突,以達成共同目標。您可以想像成各部門的「日常會議」或「熱線電話」。
  • 協議 (Agreement/Negotiation):當機關間有特定事項需要共同決定或解決爭議時,透過磋商達成共識。這可能是正式的書面約定,也可能是口頭共識。就像部門間為了一項專案而「簽訂的內部合作備忘錄」。
  • 調解 (Mediation) 與會商 (Consultation):當機關自己協議不成時,通常會由更高層級的機關介入,居中協助或召開會議,引導爭議雙方達成解決方案。這就像是「總經理出面,召集各部門主管開會,解決部門間的爭執」。

實務情境:當政府機關內部「卡關」時,會如何影響您?

雖然您不是行政機關,但機關間的協調問題,很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您的權益。想像以下情境:

案例故事:陳先生的土地糾紛

陳先生有塊土地,被劃定為特定管制區,影響到他的建屋權利。他向地方政府A機關申請變更,但A機關回覆說,這塊地也涉及B機關的職權,兩邊說法不一,導致他的申請遲遲沒有下文。A機關認為應由B機關主導,B機關則認為A機關才是主要負責單位,雙方互踢皮球,陳先生的申請被擱置了半年。

法律解析:這就是典型的「管轄權爭議」,類似《行政程序法》第13條所描述的情境。A、B兩機關對同一事件的管轄權產生爭議,且未能協議解決。此時,依照法規,它們應該報請共同上級機關(例如,如果是縣市政府的機關,就是縣市政府本身)來指定管轄,或由各自的上級機關協議。如果機關沒有這樣做,導致您的權益受損,這可能構成行政程序上的瑕疵,成為您提起行政訴訟時的論點之一。

給調解轉訴訟人的實務建議

了解政府機關的內部運作,能幫助您在訴訟中更具策略性:

  • 釐清權責,找對對象:在提起訴訟前,務必仔細研究您的案件可能涉及哪些政府機關,並嘗試釐清各機關的權責範圍。若發現有管轄權爭議的可能,應特別留意。
  • 掌握程序,留意瑕疵:如果您的案件曾涉及多機關協調,而您覺得協調過程不透明,或有明顯的推諉、延宕,這可能暗示著行政程序上的瑕疵。您可以要求機關提供相關協調紀錄,作為證據。
  • 善用資訊公開,蒐集證據:您可以依法申請政府資訊公開,了解機關之間就您案件的溝通紀錄、會議結論等,這些資訊可能揭示機關間的協調狀況,有助於您構築訴訟策略。

結語

從調解走向訴訟,是一段艱辛的旅程。面對複雜的行政體系,了解政府機關的內部協調與爭議解決機制,將讓您不再感到茫然。這不僅是法律知識的累積,更是您在訴訟中洞察全局、捍衛自身權益的重要武器。掌握這些知識,您就能更有效地與政府機關溝通,並在法庭上提出更有力的主張,為自己爭取應有的正義。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如果我覺得政府機關之間在我的案件上互踢皮球,我該怎麼辦?

A: 您可以先嘗試以書面方式,向相關機關提出明確的請求,並要求他們依《行政程序法》第13條或其他相關協調辦法,釐清管轄權或進行協調。如果機關仍無明確回應或持續推諉,這將成為您後續提起行政訴訟時,證明機關有行政程序瑕疵或不作為的重要證據。

Q: 行政機關之間協商的結果,對我提起的訴訟有影響嗎?

A: 行政機關間的協商結果,雖然主要是內部行為,但若該結果直接影響到您所挑戰的行政處分,就可能產生影響。例如,如果協商結果導致某個機關做出您所不服的處分,您可以針對該處分提起訴訟,並在訴訟中主張該處分的形成過程(包括機關間的協商)是否存在違法或不當之處。

Q: 我如何得知政府機關之間是否有進行協調或協議?

A: 您可以依《政府資訊公開法》的規定,向相關機關申請查閱或複製與您案件相關的會議紀錄、公文往返、協調結論等資訊。這些資料有助於您了解機關間的協調過程及內容。但請注意,涉及國家機密或個人隱私的資訊可能無法完全公開。

Q: 如果政府機關沒有依照法規進行跨機關協調,我可以在訴訟中主張什麼?

A: 若機關未依照《行政程序法》第13條或特定協調辦法進行必要的協調,導致行政處分形成過程有瑕疵,或造成您的權益受損(例如因延宕而錯失機會),您可以主張該處分有「程序違法」或「裁量瑕疵」等問題,要求撤銷或變更行政處分。這需要您在訴訟中提出具體證據來證明機關違反了相關協調義務。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