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贈與稅務規劃指南:洞悉跨代財富傳承的法律與節稅策略

贈與稅務規劃指南:洞悉跨代財富傳承的法律與節稅策略

律點通
2025-07-16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贈與稅財產傳承
LINE

掌握跨代財富傳承的關鍵:贈與稅務規劃者的必備知識

在台灣,家族財富的跨代傳承不僅是情感的連結,更是一門深奧的法律與稅務學問。對於專業的贈與稅務規劃者而言,如何協助客戶在合法的框架下,順利將財富傳承給下一代,同時有效降低稅負,是您最核心的挑戰。本文將深入剖析台灣相關法律規定、重要概念,並透過實務案例,為您提供精準且實用的規劃策略。

核心概念與法規解析:贈與與視同贈與

財富傳承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贈與」,但稅法對於「贈與」的認定,遠比您想像的更廣泛,其中「視同贈與」更是規劃時的重點。

贈與的定義與稅務影響

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4條,贈與的定義非常明確: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4條:「本法稱財產,指動產、不動產及其他一切有財產價值之權利。本法稱贈與,指財產所有人以自己之財產無償給予他人,經他人允受而生效力之行為。」

這表示,只要財產(無論是動產、不動產或權利)以無償方式移轉,且受贈者同意接受,就構成贈與,可能產生贈與稅。因此,善用每年贈與稅免稅額(目前為新台幣244萬元),分年進行規劃,是常見的合法節稅策略。

潛藏的稅務陷阱:視同贈與

然而,即使表面上不是「無償」,稅法仍可能將某些行為視為贈與,這就是「視同贈與」。《遺產及贈與稅法》第5條列舉了數種情況,其中兩項與財富傳承關係密切: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5條:「財產之移動,具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以贈與論,依本法規定,課徵贈與稅:…二、以顯著不相當之代價,讓與財產、免除或承擔債務者,其差額部分。…六、二親等以內親屬間財產之買賣。但能提出已支付價款之確實證明,且該已支付之價款非由出賣人貸與或提供擔保向他人借得者,不在此限。」

  • 顯著不相當之代價:當財產移轉的價格明顯低於其市價,差額部分就會被視為贈與。例如,將淨值很高的家族企業股票以極低價格轉讓給子女,其差額部分就可能被課徵贈與稅。
  • 二親等以內親屬間財產買賣:這是最常見的「推定贈與」情況。除非您能提出確實的價款支付證明(如銀行轉帳紀錄),且該款項並非出賣人借給買受人或提供擔保使其借得,否則稅捐機關會直接推定為贈與。實務上對金流的審查非常嚴格,務必留意。

實質課稅原則:穿透形式看本質

在處理複雜的財富傳承規劃時,稅捐機關會運用「實質課稅原則」。雖然《稅捐稽徵法》第12條之1主要規範財政部解釋函令的效力,但其背後蘊含的精神,以及《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7條第3項的規定,都賦予稅捐機關權力,去探究交易行為的實質經濟關係和目的。若表面行為僅為規避稅負,缺乏合理商業目的,稅捐機關有權依其經濟實質重新認定課稅事實。

繼承的公平性考量:特種贈與歸扣

除了贈與稅,繼承時的公平性也是財富傳承規劃的重要環節。《民法》第1173條規範了「特種贈與歸扣」,目的在於維護繼承人之間的權益平衡:

《民法》第1173條:「繼承人中有在繼承開始前因結婚、分居或營業,已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應將該贈與價額加入繼承開始時被繼承人所有之財產中,為應繼遺產。但被繼承人於贈與時有反對之意思表示者,不在此限。前項贈與價額,應於遺產分割時,由該繼承人之應繼分中扣除。贈與價額,依贈與時之價值計算。」

這表示,若繼承人因特定目的(結婚、分居、營業)在生前受贈,除非被繼承人有明確「不歸扣」的意思表示,否則這筆贈與金額會被納入遺產總額計算,並從該繼承人應得的份額中扣除。這對於遺產分割的公平性影響甚鉅。

實務情境故事:避免常見陷阱

故事一:家族企業股權的「低價轉讓」迷思

張董事長經營一家成功的家族企業,考量傳承,決定將部分公司股權以低於淨值的價格轉讓給兒子小張。他認為這是「買賣」,應該不課贈與稅。然而,稅捐機關在查核時發現,小張支付的款項來源不明,且轉讓價格與公司實際價值顯著不符。最終,法院根據實質課稅原則,認定這筆交易實質上是張董事長利用形式上的買賣,達到無償轉讓財富的目的,因此將其差額部分視為贈與,補徵了高額贈與稅。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家族內部的財產交易,切勿僅看形式,實質上的無償移轉風險極高。

故事二:生前贈與房產的「歸扣」爭議

王媽媽生前將一棟房產贈與給兒子阿華作為結婚新居,並將另一棟房產贈與給女兒小芳協助其創業。王媽媽過世後,其他兄弟姊妹在分割遺產時提出,阿華和小芳生前受贈的房產應該歸扣。法院在審理後認為,阿華的房產確實是「因結婚」而受贈,應予歸扣;但小芳的房產,因王媽媽生前曾明確表示那是小芳獨立創業的資金,不應列入遺產計算,故認定不需歸扣。這個案例凸顯了生前贈與目的明確性與「不歸扣意思表示」的重要性,以避免日後繼承爭議。

贈與稅務規劃者的實務操作建議

  • 及早且周詳規劃:財富傳承是長期工程,務必提早與專業人士(律師、會計師)共同制定計畫,考量各種稅務與法律風險。
  • 金流透明化:進行二親等親屬間的財產買賣時,務必確保交易價格合理,並保留完整的金流證明(銀行轉帳、匯款紀錄),證明資金來源獨立且真實。
  • 善用免稅額與扣除額:每年贈與稅免稅額是合法節稅的重要工具,可考慮分年贈與。同時,了解各種合法扣除額,如公益信託捐贈等,可有效降低稅基。
  • 明確表達意願:透過遺囑、信託契約等方式,明確表達財產分配意願,特別是針對生前贈與是否歸扣,應有明確的書面聲明,避免未來繼承人之間的爭議。
  • 家族企業傳承:除了股權移轉,更需考量經營權的穩固性。可考慮透過閉鎖型公司或家族信託等架構,確保家族對企業的控制權。
  • 文化資產傳承:若客戶資產中包含具文化價值的項目(如古蹟、藝術品),其傳承需同時考量《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規定,確保其永續保存與活化。

結語:精準規劃,傳承無憂

跨代財富傳承是一項複雜且需高度專業的任務。作為贈與稅務規劃者,深入理解《遺產及贈與稅法》、《民法》等相關規定,並掌握實務判例的精髓,是您提供卓越服務的基石。透過精準的法律分析與周延的規劃,您將能協助客戶有效規避稅務風險,避免家族爭議,確保財富順利且和諧地傳承給下一代,實現家族永續發展的願景。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如何確保二親等親屬間的財產買賣不會被認定為視同贈與?

A: 為避免被認定為視同贈與,您必須確保交易的對價是「合理」的市價,而非顯著不相當。最重要的是,買賣雙方必須保留完整的金流證明,例如銀行轉帳紀錄,證明買受人確實支付了款項。同時,該筆款項應來自買受人自己的資金,而非出賣人提供或擔保取得,避免資金回流的疑慮。建議簽訂正式買賣契約,並載明支付方式與時間。

Q: 客戶在生前贈與子女房產,如何避免日後遺產分割時發生特種贈與歸扣的爭議?

A: 根據《民法》第1173條,若贈與是因結婚、分居或營業目的,原則上需歸扣。為避免爭議,建議被繼承人在贈與時,就以書面明確表示「不歸扣」的意思表示,例如在贈與契約中載明,或於遺囑中聲明該筆贈與不計入應繼遺產。若非因上述特定目的的贈與,一般情況下不適用歸扣,但為確保家族和諧,仍建議明確告知繼承人。

Q: 實質課稅原則對贈與稅務規劃的影響為何?如何合法規避其風險?

A: 實質課稅原則意味著稅捐機關會穿透交易的表面形式,探究其背後的經濟實質。若您的規劃僅為規避稅負而缺乏合理商業目的,即使形式上合法,仍可能被認定為稅捐規避。合法規避風險的關鍵在於,確保所有財產移轉行為都具有真實的經濟目的與合理性,而非單純為了避稅。例如,家族企業股權轉讓應有合理的商業策略考量,並以市價或合理鑑價為基礎。

Q: 家族企業的股權傳承有哪些常見的稅務陷阱?

A: 家族企業股權傳承最常見的陷阱是「低價轉讓」或「放棄認購權」被認定為視同贈與。若將高淨值股票以低價轉讓給子女,其差額會被課贈與稅。此外,若原股東放棄現金增資新股認購權,由子女以低價認購,使子女獲取實質經濟利益,也可能被視為贈與。規劃時應特別注意股權估價的合理性,並確保金流的獨立與透明。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