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家族資產穩健傳承:預防爭議與稅務規劃的法律智慧

家族資產穩健傳承:預防爭議與稅務規劃的法律智慧

律點通
2025-07-16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財產傳承遺產繼承
LINE

家族資產穩健傳承:預防爭議與稅務規劃的法律智慧

對高資產家庭而言,財富的累積固然重要,但如何將這些資產安全、有效且和諧地傳承給下一代,更是家族永續發展的核心課題。若規劃不周,不僅可能引發繼承人之間的紛爭,甚至導致不必要的稅務負擔。身為律點通,我們將從法律專業角度,為您剖析跨代財富傳承的關鍵議題,助您佈局完善的傳承藍圖。

揭開財富傳承的隱形風險:借名登記與信託的抉擇

在家族財富傳承中,資產登記在誰的名下,往往是複雜問題的根源。許多家庭習慣將部分資產登記在子女名下,這可能構成「借名登記」關係。然而,這與正式的「信託」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影響深遠。

什麼是借名登記?

借名登記是指當事人約定一方(借名人,通常是父母)將自己的財產以他方(出名人,通常是子女)名義登記,但實際仍由借名人管理、使用、處分,出名人則允諾為其出名登記的契約。這種關係通常建立在高度信任上,性質上類似於委任契約。

《民法》第550條:「委任關係,因當事人一方死亡、破產或喪失行為能力而消滅。」

這表示,當借名人(如父母)或出名人(如子女)不幸離世時,借名登記關係便告終止,借名財產的歸屬權將成為遺產分配的爭議點。

什麼是信託?

信託則是委託人將財產移轉給受託人,由受託人依信託本旨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信託最大的特色在於「信託財產的獨立性」。

《信託法》第10條:「受託人因信託行為取得之財產權,不屬於其遺產。」

這意味著,一旦財產進入信託,即使受託人身故,該信託財產也不會被計入受託人的遺產總額,能有效達到資產隔離與傳承的目的。

借名登記與信託的關鍵差異

特性借名登記(類委任)信託(依信託法)
所有權登記名義上歸出名人,實質所有權歸借名人受託人取得財產所有權,但受信託本旨拘束
財產獨立性有,不屬於受託人遺產,債權人不得強制執行信託財產
風險出名人處分風險、債務被強制執行風險、舉證困難依法設立可有效隔離風險,確保財產依意願管理處分
目的方便管理、規避某些限制(如購屋限制),或基於信任資產保全、特定目的(如子女教育、慈善)、長期管理

實務案例解析:釐清財產歸屬的重要性

案例一:家族企業股權的歸屬爭議

王氏夫婦白手起家,將辛苦打拼的家族企業股權,為了方便管理或稅務考量,部分登記在子女名下。老夫婦相繼離世後,部分子女發現父母生前曾召開家族會議,並留下「家族財產分配說明書」,明確指出這些股份實質上仍屬父母所有,並規劃了詳細的分配方案。然而,由於缺乏正式的書面借名契約,有些子女不願配合返還股份,導致其他繼承人不得不訴諸法律。法院最終根據家族會議記錄、財產分配說明書、以及父母實際保管股票和印鑑章等證據,認定這些股份確實屬於借名登記,判決登記在子女名下的股份應歸還給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即使是親屬間的借名登記,也應有明確的書面約定和證據保留,以避免日後紛爭。

案例二:誤將借名登記當信託,遺產稅恐難減免

陳先生生前名下登記有一筆不動產和部分投資,其繼承人主張這些資產是陳先生為其父母「信託」或「借名登記」所持有,不應計入陳先生的遺產總額。然而,國稅局認定其為遺產,需課徵遺產稅。法院在審理時發現,雖然陳先生與父母之間有一份「信託協議書」,但其內容並非授予陳先生完整的信託管理權,反而處處限制陳先生的處分權,且資金來源明確來自父母。法院最終認定,這份協議書實質上是「借名契約」,而非《信託法》意義上的信託。因此,該不動產被認定為借名登記財產,不計入陳先生遺產;但投資部分因證據不足,仍被視為遺產。此案凸顯了「名實相符」的重要性,以及在稅務規劃上,必須清楚區辨法律關係,並備妥完整證明。

傳承中的稅務智慧:遺產稅與扣除額

除了財產歸屬,遺產稅也是高資產家庭傳承規劃的重點。了解如何善用遺產稅扣除額,能合法有效降低稅負。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條第1項:「凡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內之中華民國國民死亡時遺有財產者,應就其中華民國境內境外全部遺產,依本法規定,課徵遺產稅。」

這代表只要是境內國民,其全球資產都可能被課徵遺產稅。然而,法律也提供多種扣除額:

  • 未償債務扣除:被繼承人死亡前確實存在的債務,只要有可靠證明,可從遺產總額中扣除。務必保留完整的借貸契約、金流證明等。
  • 喪葬費用扣除:目前定額扣除新臺幣100萬元。
  • 生存配偶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生存配偶依法請求的剩餘財產差額部分,不屬於遺產稅課徵範圍,可從遺產總額中扣除。這是一項重要的稅務規劃工具。

家族和諧的基石:遺產分割與公同共有

當繼承人有數人時,在遺產分割前,所有繼承人對遺產都處於「公同共有」狀態。這意味著任何對遺產的處分或重要管理行為,原則上都需要全體繼承人一致同意。若意見不合,將可能導致遺產長期無法分割,甚至引發訴訟。

《民法》第1151條:「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為公同共有。」 《民法》第1164條:「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但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者,不在此限。」

繼承人可以隨時協議分割遺產,若協議不成,則可訴請法院裁判分割。法院會考量財產性質、經濟效用、繼承人需求等因素,決定最公平適當的分割方式,例如原物分配、變價分配或金錢補償。

跨越地域的挑戰:兩岸財富傳承的特殊考量

對於涉及大陸地區親屬的家庭,財富傳承將面臨額外的複雜性。根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的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繼承臺灣地區遺產有特殊限制: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67條第1項:「大陸地區人民依法繼承臺灣地區人民遺產,其所得財產總額,每人不得逾新臺幣二百萬元。超過部分,歸屬臺灣地區同為繼承之人。」

這項限制旨在避免財富大量流向大陸地區。此外,大陸地區人民原則上不得直接繼承臺灣地區的不動產,需折算為價額。但若為臺灣地區繼承人賴以居住的不動產,大陸繼承人甚至完全不得繼承。唯一例外是,若大陸地區配偶經許可長期居留,則其繼承遺產不受200萬元限制,且可繼承不動產(但賴以居住者仍受限)。

律點通的實務指引:為您的家族財富保駕護航

面對複雜的財富傳承議題,高資產家庭應採取積極主動的規劃策略:

  • 明確財產歸屬:對於家族內部以「借名登記」方式持有的財產,務必盡早釐清並以書面形式明確約定借名關係的內容、權利義務、終止事由及返還方式。這能有效避免未來繼承人間的爭議及遺產稅的困擾。
  • 善用遺囑規劃:透過預立遺囑,您可以明確指定遺產分割方式,或指定遺囑執行人。遺囑是實現您財富傳承意願最直接有效的工具,能最大程度減少繼承糾紛。
  • 考慮信託工具:若您的財產規模龐大或有特殊傳承目的(如照顧特定受益人、資產保全、避免揮霍),設立正式的「信託」是更穩健的選擇。信託財產的獨立性,有助於資產隔離與長期管理。
  • 稅務規劃先行:務必檢視被繼承人死亡前是否有符合《遺產及贈與稅法》規定的未償債務、喪葬費用、配偶扣除額等,並備妥確實證明文件,以合法減輕稅負。若能證明財產為借名登記,則該財產不屬於出名人的遺產,可避免重複課徵遺產稅。
  • 加強家族溝通:定期召開家族會議,公開透明地討論財產規劃與分配意願,有助於增進家族成員間的理解與共識,減少因資訊不對稱或誤解而產生的爭議。

結論

財富傳承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家族和諧與永續經營的關鍵。透過預先規劃,釐清財產關係,並善用法律工具,高資產家庭可以有效避免潛在風險,確保家族財富按照您的意願,穩健、順利地傳承給後代,為家族留下不僅是財富,更是和諧與智慧的珍貴遺產。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高資產家庭如何有效避免家族財產傳承的爭議?

A: 避免家族爭議的關鍵在於「預先規劃」與「透明溝通」。建議您應明確釐清家族資產的實際所有權,特別是借名登記的財產,務必簽訂書面協議並保留完整證據。其次,透過預立合法有效的遺囑,詳細載明您的財產分配意願,並可指定遺囑執行人。最後,定期召開家族會議,公開討論財富規劃,讓所有繼承人了解您的意願,建立共識,能大幅降低未來潛在的糾紛。

Q: 將財產借名登記給子女,在繼承時會被課遺產稅嗎?

A: 若能證明該財產屬於「借名登記」,且實際所有權人是被繼承人(借名人),則該財產應計入被繼承人的遺產總額課徵遺產稅。相反地,如果該財產登記在子女名下,但子女是「出名人」而非實際所有權人,且該財產是被繼承人(借名人)的,那麼在出名人(子女)死亡時,該財產不屬於出名人的遺產,因此不會對出名人課徵遺產稅。關鍵在於是否有足夠證據證明該財產的「實際所有權人」是誰,而非僅看登記名義。

Q: 信託與借名登記,哪種方式更適合高資產家庭進行財富傳承?

A: 對於高資產家庭而言,正式的「信託」通常是更穩健且具備更多優勢的選擇。信託能有效隔離財產,使其不屬於受託人的遺產,避免受託人個人債務或意外對信託財產造成影響,並能依信託本旨長期管理與分配資產,實現特定目的(如子女教育、慈善)。而「借名登記」雖然操作上較簡便,但存在舉證困難、出名人擅自處分或被債權人追討的風險,且在繼承時仍需釐清實際所有權。若追求資產安全、長期規劃與風險隔離,信託是更專業且受法律保障的工具。

Q: 如果我的繼承人中有大陸地區的親屬,他們的繼承權會受到哪些影響?

A: 是的,大陸地區人民繼承臺灣地區遺產會受到《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的特殊限制。主要限制包括:每人繼承的財產總額不得超過新臺幣200萬元(配偶除外);原則上不得直接繼承臺灣地區的不動產,需折算價額;若不動產是臺灣地區繼承人賴以居住的,大陸繼承人則完全不得繼承。唯一的例外是,經許可在臺灣長期居留的大陸配偶,其繼承遺產不受200萬元限制,且可繼承不動產(但賴以居住者仍受限)。這些限制使得涉及兩岸關係的財富傳承規劃更為複雜,需要特別留意。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