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台灣居住權:家園安全與法律保障指南

台灣居住權:家園安全與法律保障指南

律點通
2025-07-16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居住權家庭法律
LINE

守護您的家園:台灣居住權的法律保障

「家」是每個人最溫暖的港灣,也是最基本的權利。然而,當家庭關係面臨挑戰,例如夫妻分居、離婚,甚至遭遇家庭暴力時,您是否曾擔心自己的居住權益會受到影響?在台灣,雖然沒有單一明確的「居住權」法條,但我們的法律體系透過多重面向,為您的居住權提供了堅實的保護。律點通將帶您深入了解這些法律工具,助您在面對居住挑戰時,不再感到徬徨無助。

台灣法律下的居住權基礎

您的居住權,透過多部法律條文及其解釋,間接或直接地予以保障:

  • 夫妻同居與住所約定

  • 《民法》第1001條確立了夫妻互負同居的義務,意即夫妻應有共同的住所。但條文也考量到特殊情況,允許在有「不能同居之正當理由」時免除此義務,例如家庭暴力、惡意遺棄,或長期分居導致感情破裂等。這對您的居住安排有重要影響。

  • 《民法》第1002條則規定,夫妻的住所應由雙方共同協議決定;若協議不成,可聲請法院裁定,法院在裁定時會考量實際居住狀況、子女就學就業等因素。

  • 所有權與居住權的平衡

  • 《民法》第767條第1項賦予房屋所有權人請求無權占有者返還房屋的權利。然而,若您的居住有合法權源,例如夫妻間的約定、離婚協議、附負擔贈與,或更重要的法律規定(如保護令),則所有權人不能隨意要求您遷出。

《民法》第767條第1項:「所有人對於無權占有或侵奪其所有物者,得請求返還之。對於妨害其所有權者,得請求除去之。有妨害其所有權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

  • 附負擔贈與的居住保障
  • 在財產規劃中,有時會以附有居住負擔的方式贈與房屋。例如,父母將房屋贈與子女,但約定子女須讓父母居住至終老。此時,居住權就是贈與契約的「負擔」。如果受贈人未履行這項負擔,贈與人可依《民法》第412條第1項撤銷贈與,這將直接影響受贈人的所有權及居住權。

《民法》第412條第1項:「贈與附有負擔者,如贈與人已為給付而受贈人不履行其負擔時,贈與人得請求受贈人履行其負擔,或撤銷贈與。」

家庭暴力下的緊急保護傘

當您面臨家庭暴力威脅時,《家庭暴力防治法》為您的居住安全提供了最直接且強力的保障:

  • 保護令下的居住安全
  • 法院核發的保護令,可包含「命相對人遷出特定住居所」或「禁止相對人接近特定住居所」等條款,直接將施暴者驅離或限制其接近您的居住地,確保您的人身安全。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22條:「警察機關應依保護令,保護被害人至被害人或相對人之住居所,確保其安全占有住居所、汽車、機車或其他個人生活上、職業上或教育上必需品。」

  • 《行政機關執行保護令及處理家庭暴力案件辦法》第15條進一步細化,警察機關在執行保護令時,有義務確認施暴者完成遷出,並確保被害人安全占有住居所。

  • 家暴受害者的住宅補貼

  • 《自建自購住宅貸款利息及租金補貼辦法》第25條為家暴受害者提供了經濟支援。若您因家暴需與相對人分居或離婚,可申請自建、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或租金補貼,減輕另覓住處的經濟負擔,確保您的基本居住權益。

案例故事:法律如何實際運作

讓我們透過兩個生活化案例,看看法律如何在現實中保障您的居住權:

案例一:離婚協議中的居住權約定

王先生和李小姐離婚時,協議房子歸王先生,但王先生要付一筆贍養費給李小姐。他們還特別寫了一份切結書,約定在王先生把贍養費付清之前,李小姐可以繼續住在這間房子裡。沒想到,王先生只付了一部分錢後,就要求李小姐搬走。李小姐當然不肯,於是王先生告上法院。法院判決,那份切結書是有效的,李小姐依照約定有權繼續居住,駁回了王先生的請求。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只要夫妻之間有明確的書面約定,即使不是房屋所有權人,也能合法地保有居住權!

案例二:家庭暴力導致的分居與離婚

張先生長期遭受林太太的言語和肢體暴力,不堪其擾下,他向法院聲請保護令並獲准。從那之後,張先生搬出去租屋,兩夫妻分居已四年多。張先生認為婚姻關係已嚴重破裂,訴請離婚。林太太否認家暴,希望維持婚姻。法院審理後發現,林太太確實有家暴行為且缺乏反省,加上長期分居,婚姻已無法回復,判准離婚。這個案例顯示,當家庭暴力導致一方被迫離家,法律會認可這種分居的正當性,並在離婚判決中考量施暴者責任,間接保障受害者的居住自由和權益。

掌握您的居住權:實務操作建議

了解法律條文後,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它們來保護自己:

  • 協議離婚時,務必明確約定居住權

  • 在離婚協議書中,應詳細載明離婚後一方或雙方對原共同住所的居住權利,包含居住期間、費用負擔、維護責任及違約處理方式。

  • 務必以書面形式約定,並經雙方簽名確認,最好有見證人,避免口頭約定難以舉證。

  • 遭遇家庭暴力,立即聲請保護令

  • 若遭受家庭暴力,請立即向法院聲請保護令,並請求包含「命相對人遷出住居所」或「禁止相對人接近住居所」等條款,保障自身及子女居住安全。

  • 保護令核發後,可請求警察機關協助執行,確保安全占有住居所。

  • 若因家暴需另覓住處,請善用政府提供的住宅補貼資源。

  • 財產規劃時,妥善考量居住權保障

  • 在房屋贈與或繼承規劃時,可考慮附負擔贈與(在贈與契約中明確約定受贈人須提供居住權)或設定用益物權(如《民法》新增的「居住權」,經登記後可對抗第三人)。

  • 這些約定或權利設定都應以書面形式明確載明,並辦理相關登記,確保法律效力。

結論:為您的居住權而戰

「家」是您最基本的權利,也是心靈的歸屬。無論您正經歷婚姻關係的變動,或是面臨家庭暴力的威脅,了解並積極運用法律工具,是保護您居住權益的關鍵。請記住,您的居住權並非孤立存在,它與夫妻同居義務、財產所有權、契約約定,甚至家庭暴力防治法等息息相關。當您感到居住權益受威脅時,請勇敢地站出來,運用法律賦予您的權利,為自己和家人守護一個安全穩定的家。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如果房屋是配偶的名字,離婚後我還能住在裡面嗎?

A: 不一定。這取決於您與配偶間是否有約定,例如在離婚協議中明確約定您有居住權,或房屋是附有居住負擔的贈與。若無約定,且您非所有權人,配偶可能依《民法》所有權規定要求您遷出。但若您是家庭暴力受害者,法院核發的保護令可直接保障您安全占有該住居所的權利,即便房屋所有權歸施暴者。

Q: 夫妻分居後,我會不會被認為惡意遺棄?

A: 不一定。根據《民法》第1001條但書,若有「不能同居之正當理由」,則不負同居義務,也就不會構成惡意遺棄。實務上,正當理由的認定範圍廣泛,包括家庭暴力、一方有重大不治之惡疾、或夫妻感情已完全破裂且長期分居等。若您是因這些原因而分居,通常不會被認定為惡意遺棄。

Q: 保護令中的「遷出令」或「禁止接近令」如何確保我的居住安全?

A: 當法院核發保護令並包含這些條款時,施暴者必須遵守。若施暴者不願遷出或仍接近您的住居所,您可以立即向警察機關報案。警察有義務依保護令協助您安全占有住居所,並強制施暴者遷出或驅離。這項規定讓您在遭受威脅時,能獲得立即且強制的法律保護。

Q: 我將房屋贈與子女,但想保障自己終老居住權,該怎麼做?

A: 您可以在贈與契約中設定「附負擔贈與」,明確約定子女須提供您居住權利至終老,並載明相關權利義務。此外,您也可以考慮在房屋上設定《民法》物權編新增的「居住權」,這是一種具有物權效力的權利,經登記後可對抗第三人,提供更穩固的居住保障。務必以書面形式約定並辦理相關登記。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