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營業負責人配偶們,您是否曾好奇,先生/太太處理公司股權時,背後有哪些稅務考量?特別是家族股權移轉,稍不留意就可能衍生贈與稅問題。別擔心,律點通將為您揭開這層神秘面紗,帶您了解股權移轉的稅務眉角,助您合法規劃,守護財富。
股權移轉:贈與稅的關鍵點
什麼是「贈與」與「視同贈與」?
稅法上,『贈與』指無償給予財產。但有些行為,稅法仍『視同贈與』課稅,目的是為了防止有人透過其他形式規避贈與稅。
價格顯著不相當的買賣
當財產移轉價格與其實際價值顯著不符時,其差額部分將被視為贈與。判斷『顯著不相當』是關鍵,稅捐機關常以未上市櫃股票的『資產淨值』為參考,但法院也曾指出,應綜合考量公司營運、市場景氣、交易目的等客觀因素。
二親等親屬間的買賣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規定: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5條第6款:「財產之移動,具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以贈與論,依本法規定,課徵贈與稅:...六、二親等以內親屬間財產之買賣。但能提出已支付價款之確實證明,且該已支付之價款非由出賣人貸與或提供擔保向他人借得者,不在此限。」
這表示二親等以內親屬(例如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間的財產買賣,原則上會被稅捐機關推定為贈與。除非您能提出明確的付款證明,且這些錢不是賣方借給您或提供擔保讓您借來的,才能推翻此推定。
未上市櫃股票,價值怎麼估?
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0條第1項及《遺產及贈與稅法施行細則》第29條第1項規定,未上市、未上櫃且非興櫃之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原則上以贈與日該公司的『資產淨值』估定。
特別注意,若公司資產有土地或房屋,其帳面價值低於公告現值或房屋評定標準價格者,會以較高的價格估價。此外,公司『未分配盈餘』的金額,也可能以國稅局核定的數字為準,這都會影響股票的最終估價。
實務案例解析:從教訓中學習
案例一:金流不清的家族股權移轉
陳先生想將公司股權轉讓給女兒小美,簽訂了買賣合約,但小美僅支付了部分款項,其餘沒有明確的資金來源證明,或是在國稅局調查後才補齊。結果,國稅局認定這筆交易的差額部分為『贈與』,要求補繳贈與稅。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即使是親屬間的股權買賣,金流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是關鍵,每一筆款項都必須有跡可循。
案例二:價格合理性的抗辯成功
張太太因為急需資金,將家族未上市櫃公司股票以每股6元的價格賣給年邁的父親。國稅局因當時公司每股淨值高達9.9元,認為兩者差距太大而視同贈與。然而,法院審理時,綜合考量了公司營運不佳、市場景氣、張太太急需資金等因素,最終認為每股6元的轉讓價格並非『顯著不相當』,推翻了國稅局的認定。此案顯示,若能提出充分客觀證據,證明交易價格合理性,仍有機會避免被認定為贈與。
給營業負責人配偶的實用建議:守護家族財富
身為營業負責人配偶,了解這些原則能幫助您與另一半共同規劃家族資產。以下是幾個實用建議:
- 確保金流清晰透明: 所有資金往來都應透過銀行轉帳等可追溯的方式進行。確保受讓人支付的款項是其自有且獨立的資金,避免由出賣人提供或間接回流。
- 文件資料妥善保存: 務必保留所有與股權移轉相關的文件,包含買賣契約、銀行對帳單、匯款單、公司財務報表等,以證明交易真實性。
- 交易價格合理性考量: 若交易價格低於公司資產淨值,請準備充分的理由與證據來支持其合理性(例如公司近年營運狀況不佳、產業前景不明等)。
- 陳述務必前後一致: 在與稅捐機關溝通時,所有相關人員對交易事實的陳述都應保持一致,避免出現矛盾。
結語
股權移轉的稅務問題確實複雜,但只要掌握『真實金流』、『合理價格』、『完整證據』三大原則,並在規劃時多一份謹慎與細心,就能大大降低稅務風險。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您對家族企業的股權傳承有更清晰的認識,讓家庭資產的累積與傳承之路更加穩健安心!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先生/太太將股權無償轉讓給子女,會被課稅嗎?
A: 是的,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規定,無償將財產贈與他人,只要超過年度免稅額(目前為新臺幣244萬元),就必須課徵贈與稅。因此,即使是家族成員間的無償轉讓,也應依法申報繳稅。
Q: 家族成員間買賣公司股票,價格可以隨便訂嗎?
A: 不行。二親等以內親屬間的財產買賣,稅法上原則會推定為贈與。若交易價格顯著低於公司實際價值,其差額部分也可能被視為贈與。務必訂定合理價格,並能提出確實的付款證明,且資金來源非由賣方提供,才能避免被課徵贈與稅。
Q: 未上市櫃公司的股票價值,國稅局怎麼認定?
A: 國稅局通常會依《遺產及贈與稅法施行細則》規定,以贈與發生當天的公司『資產淨值』來估定。特別要注意的是,如果公司資產中有土地或房屋,其帳面價值低於公告現值或評定標準價格,國稅局會以較高者估價。公司『未分配盈餘』也可能以國稅局核定數為準,這都會影響股票的估價。
Q: 萬一被國稅局認定是贈與,會有什麼後果?
A: 若被認定為贈與且未依法申報或短報,除了要補繳贈與稅款外,還可能面臨最高2倍的罰鍰。此外,若無法提出充分證據證明交易真實性,還可能被認定有規避稅負意圖,導致額外法律風險。因此,務必謹慎處理並保留完整證明。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協議無效?掌握關鍵法律要點,保障您的權益!
您是否曾簽署一份協議,卻在事後發現它可能存在問題?這篇文章將深入淺出地解析台灣法律中「協議無效」的關鍵概念,包括契約如何成立、哪些情況可能導致協議無效或可撤銷,並透過生活化案例與實用指引,幫助您判斷手中的協議是否有效,以及如何保障自身權益。了解這些法律知識,讓您在面對合約糾紛時更有底氣。
協議違約求償:民法規範與實務案例解析
協議書遭破壞,您該如何捍衛權益?這篇文章深入解析台灣民法中關於協議違約損害賠償的關鍵法條與實務見解,透過生活化案例,教您如何區分違約金性質、預先約定損害賠償,並提供簽訂協議、遭遇違約及訴訟階段的實用策略,助您在面對協議違約時,更有底氣。
協議糾紛怎麼辦?搞懂合約解釋原則與仲裁眉角
面對協議糾紛,您是否感到困惑?這篇文章將深入淺出地解釋台灣法律中的協議解釋原則,包括如何探求當事人真意、文義優先的判斷,以及仲裁協議的效力與範圍。透過生活化案例與實用指引,幫助您理解協議條款的法律意義,並在爭議發生時,知道如何維護自身權益,避免不必要的訴訟困擾。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