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離婚後財產分配有期限?掌握時效,別讓權益睡著了

離婚後財產分配有期限?掌握時效,別讓權益睡著了

律點通
2025-07-13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離婚法律財產分配
LINE

離婚後財產分配有期限?掌握時效,別讓權益睡著了

面對離婚,除了情感上的煎熬,財產分配往往是另一個令人頭痛的議題。您是否曾擔心,離婚後才發現前配偶有許多您不知道的婚後財產?或者,您知道自己有權利請求,卻不清楚這項權利有沒有「保存期限」?

答案是:有的!在台灣,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有嚴格的時效限制。一旦錯過,即使您確實有權利,也可能無法再向對方主張。今天,律點通將帶您深入了解這項重要的法律規定,幫助您保障自己的權益。

什麼是「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

簡單來說,這是一項《民法》賦予夫妻的權利。當您們的婚姻關係結束(例如離婚或一方過世)時,如果雙方在婚姻關係中各自累積的婚後財產(扣除債務,以及因繼承、無償取得或慰撫金等特殊財產後)有差額,財產較少的一方,可以向財產較多的一方請求分配這個差額的一半。這項權利旨在體現夫妻共同協力維持家庭的公平原則。

關鍵時效:2年與5年,哪個先到是重點!

《民法》對這項請求權設有兩種時效,而且採取「孰先屆至」原則,也就是說,只要其中任何一個時效期限先到,您的請求權就可能消滅。

《民法》第1030條之1 第2項:「第一項剩餘財產差額之分配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剩餘財產之差額時起,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起,逾五年者,亦同。」

這段條文告訴我們兩個重要的時間點:

  • 2年時效: 從您「知有剩餘財產之差額時」開始計算。這裡的「知」並非指您必須精確知道差額的具體數字,而是指您「可得計算」或「明知」有差額存在時。例如,您透過申請財產清單、處理遺產事務,或在其他場合得知對方有顯著的婚後財產時,時效就可能開始起算了。
  • 5年時效: 從「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開始計算。這個時間點通常很明確,就是您辦理離婚登記完成的那一天,或是配偶過世的那一天。

這兩種時效是並行的,只要任何一個期限先到,您的權利就可能受到影響。

實際案例:時效如何影響您的權益?

為了讓您更清楚時效的運作,我們來看兩個實際發生過的案例:

案例一:知悉財產,卻拖延請求,權利可能喪失

張太太與先生離婚後,雖然知道先生名下有些財產,但她一直沒有確切去了解細節。直到離婚後第三年,她才透過朋友得知先生在婚姻期間累積了一筆不小的財產。她隨即向先生發函請求剩餘財產分配,並在幾個月後提起訴訟。

法院審理後認為,張太太在離婚後不久,就已經透過各種管道「知悉」先生名下有財產,且可合理推斷存在差額。即使她當時不清楚確切金額,2年時效已從她「可得計算」或「明知」有差額時開始起算。當她真正提起訴訟時,2年時效已經過了,因此她的請求被駁回。這個案例提醒我們,一旦您有任何跡象或管道得知對方婚後財產的概況,即使不清楚精確數字,也應盡快採取行動。

案例二:時效中斷非萬靈丹,程序完整是關鍵

李先生在與太太離婚後,為了請求剩餘財產分配,他很快就請律師發了一封存證信函給太太,並在不久後向法院提起了訴訟。然而,他因為一時疏忽,沒有在法院通知的期限內繳納訴訟費用,導致法院裁定駁回他的訴訟。李先生以為只要有提告過,時效就已經中斷了,於是過了許久才再次提起訴訟。

結果,法院認為,雖然李先生曾提起訴訟,但因為他未繳納裁判費導致訴訟被駁回確定,根據《民法》第131條的規定,這次的起訴「視為不中斷」。這表示時效從未停止計算,當他重新起訴時,已經超過了法定的時效期間,最終他的請求也因此被駁回。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時效中斷的法律效果有其嚴格的條件。單純的發函請求後,若未在6個月內起訴,或起訴後因程序瑕疵被駁回,都可能導致時效中斷的效果被否定。

如何保障您的剩餘財產分配權益?

面對時效的限制,以下是律點通給您的實用建議:

  • 盡早行動,了解財產狀況: 離婚後或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應盡快蒐集對方婚後財產的資訊。您可以向國稅局申請財產清單、所得資料,或回溯對方銀行帳戶、不動產登記等紀錄。
  • 積極蒐集證據: 保存所有與雙方財產相關的證明文件,例如存摺、股票對帳單、不動產權狀、薪資證明、報稅資料等。
  • 正式提出請求: 若您發現有剩餘財產差額存在,應及早以書面方式(如存證信函或律師函)向對方或其繼承人明確提出剩餘財產分配的請求。
  • 務必在時效內提起訴訟: 如果書面請求後對方沒有回應或拒絕,請務必在2年或5年時效期間內向法院提起訴訟。特別注意,若您曾發函請求,務必在發函後6個月內提起訴訟,才能確保時效中斷的效力。

結語

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是保障離婚當事人權益的重要機制。然而,這項權利並非無限期有效,其背後的時效規定是您必須掌握的關鍵。了解時效的起算點、中斷要件以及如何積極採取行動,將是您確保自身財產權益不致喪失的基石。請務必重視這些法律期限,別讓您的權益在不知不覺中流逝。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什麼是「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

A: 簡單來說,就是當您與配偶的法定財產制關係結束(通常是離婚或一方過世)時,如果雙方婚後財產(扣除債務、繼承或無償取得的財產、慰撫金後)有差額,財產較少的一方可以向財產較多的一方請求分配這個差額的一半。這是一種基於婚姻期間共同努力的公平原則所設計的權利。

Q: 2年和5年時效,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算?

A: 這兩種時效是「孰先屆至」原則。 2年時效: 從您「知有剩餘財產之差額時」開始算。這裡的「知」不要求您精確知道數字,而是指您「可得計算」或「明知」有差額存在時,例如您申請了對方的財產清單,或在處理遺產時得知對方有大筆財產。 5年時效: 從「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開始算,也就是離婚登記完成日或配偶死亡日。 只要其中任何一個時間點先到,您的請求權就可能消滅。

Q: 我不確定對方實際有多少財產,這樣會影響時效起算嗎?

A: 根據法院實務見解,2年時效的起算點不要求您「確知」具體數額,而是當您「可得計算」或「明知」有差額存在時就開始計算。例如,您透過國稅局查調資料,或在處理共同事務時發現對方有顯著的婚後財產,即使不清楚精確數字,時效可能就已經開始起算了。因此,一旦有跡象,建議盡快行動。

Q: 如果我曾發函給對方請求,這樣時效會中斷嗎?

A: 發函請求確實是時效中斷的方式之一,但《民法》第130條有嚴格規定:若您在請求後「六個月內不起訴」,則該次請求將「視為不中斷」。換句話說,您的時效會被視為從未中斷過。所以,發函後務必在半年內提起訴訟,才能真正確保時效中斷的效力。

Q: 如果對方在離婚後過世了,我還能請求剩餘財產分配嗎?時效怎麼算?

A: 可以的。如果對方在離婚後過世,您的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可以向對方的繼承人主張。時效計算方式不變,仍是從您「知有剩餘財產之差額時」起算2年,或從「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即離婚登記完成日)起算5年,兩者孰先屆至。即使是生存配偶向已故配偶的繼承人請求,也適用同樣的時效規定。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