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法律權益:家屬求償與保護指南
當您摯愛的家人經歷不幸事件,身心遭受重創,甚至被診斷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時,那份心痛與無助,我們完全理解。PTSD不僅影響個人,更牽動整個家庭。在台灣的法律中,PTSD已日益受到重視,它不僅是心理上的痛苦,更是法律上可以主張權益的「傷害」。
這篇文章將以最貼近您的方式,說明PTSD在法律上如何被認定、您可以為家人爭取哪些權益,以及如何透過法律途徑,為受傷的家人討回公道,並獲得應有的賠償與保護。
PTSD在法律上如何被看見?
當加害人的行為導致您的家人罹患PTSD,這在法律上可能涉及民事損害賠償與刑事責任。了解這些法條,能讓您更清楚家人的權益。
1. 民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如果加害人的行為造成家人罹患PTSD,無論是身體或心理的傷害,都可能構成民事侵權行為,您可以為家人請求賠償。
- 醫療費用與生活所需:《民法》第193條第1項前段規定,若不法侵害導致被害人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或增加生活上之需要(例如心理諮商、精神科治療費用),加害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 精神慰撫金:PTSD帶來的巨大精神痛苦,屬於非財產上損害。依據《民法》第195條第1項前段,被害人可以請求精神慰撫金。這筆金額是法院綜合考量雙方身分、地位、資力、加害程度等因素後核定的。
《民法》第195條第1項前段:「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
2. 刑事責任
在某些情境下,導致PTSD的行為甚至可能構成刑事犯罪,加害人將面臨刑罰。其中最重要的是「重傷」的認定,以及特定犯罪如性侵害的責任。
- 「重傷」的認定:《刑法》第10條第4項第6款將「其他於身體或健康,有重大不治或難治之傷害」定義為重傷。實務上已明確指出,健康包括生理及心理健康。因此,因傷害行為導致的慢性PTSD,若造成難以回復的精神及認知行為異常,即使身體外傷已痊癒,仍可構成重傷。
《刑法》第10條第4項第6款:「稱重傷者,謂其他於身體或健康,有重大不治或難治之傷害。」
- 過失致重傷罪:《刑法》第284條後段規定,若因過失行為(如交通事故)導致他人罹患PTSD並達重傷程度,行為人將負過失致重傷罪責。
- 乘機性交罪:《刑法》第225條第1項針對利用被害人因精神、身體障礙、心智缺陷或其他類似情形,導致「不能或不知抗拒」而為性交者,訂有刑事責任。若家人因PTSD導致解離、心智退化等狀態,而遭性侵害,加害人可能構成此罪。
3. 犯罪被害人保護
如果家人是犯罪行為的受害者,且因犯罪行為導致死亡或重傷,依據《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原《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在符合條件下,可以向國家申請犯罪被害補償金。但請注意,申請有時效限制,需從知悉犯罪被害時起兩年內提出(《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35條)。
關鍵法律概念,家屬一定要懂!
1. 什麼是「相當因果關係」?
在法律上,要成功請求賠償或追究責任,必須證明加害人的行為與家人罹患PTSD之間有「相當因果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沒有加害人的行為,家人通常不會罹患PTSD。這通常需要仰賴精神醫學專業鑑定,證明PTSD確實是因該事件所引起。
2. 「重傷」不只看外傷,心理創傷也算!
過去,大家對「重傷」的理解可能多停留在肢體殘缺或器官功能喪失。但現在,台灣的法院已明確承認,嚴重的心理創傷,如慢性PTSD導致的精神及認知行為異常,若難以治癒,也符合《刑法》中「重大難治之傷害」的重傷定義。這對PTSD受害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法律進展。
3. 性侵害案件的兩種可能:乘機性交與強制性交
- 乘機性交:指加害人利用被害人因精神障礙、心智缺陷等自身狀態,導致「不能或不知抗拒」而為性交。例如,家人因PTSD解離、退化到幼兒心智狀態,無法自主決定或反抗,加害人利用此狀態性交。
- 強制性交:指加害人以「強暴、脅迫、恐嚇」等手段,使被害人無法反抗而為性交。兩者的區別在於,被害人「不能或不知抗拒」是否為加害人外力所致。在PTSD案例中,精神鑑定對於判斷家人案發時的心智狀態至關重要。
真實案例故事:他們如何為受傷的家人爭取權益?
案例一:性侵害導致PTSD,法院判賠精神慰撫金
小芳(化名)在一次不幸的事件中遭到性侵害,事後她飽受失眠、惡夢、焦慮、憂鬱等痛苦折磨,經醫師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她的家人心疼不已,決定為她尋求法律協助。律師協助小芳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請求加害人賠償醫療費、心理諮商費以及精神慰撫金。法院在審理過程中,詳細審閱了小芳的診斷證明與治療紀錄,並認定加害人的性侵害行為與小芳罹患PTSD之間具有相當因果關係。最終,法院判決加害人應賠償小芳數十萬元的醫療與心理諮詢費用,以及高額的精神慰撫金,肯定了PTSD所帶來的精神痛苦應受法律賠償。
案例二:車禍引發重度PTSD,肇事者被判過失致重傷罪
陳先生(化名)騎腳踏車時不幸遭遇嚴重車禍,雖然身體外傷經過治療逐漸好轉,但他卻開始出現夜間惡夢、容易受驚嚇、迴避車禍地點等症狀,智商也明顯退化,並被診斷出重度憂鬱、嚴重焦慮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些症狀嚴重影響了他的日常生活與工作能力,且難以完全康復。陳先生的家人為他提出刑事告訴。法院在審理時,根據精神鑑定報告,認定陳先生因車禍導致的PTSD及認知功能退化,已達《刑法》所稱「重大難治之傷害」的重傷程度。肇事者最終被判處過失致人重傷罪,需負起刑事責任,並對陳先生的傷勢負責。
家屬可以這樣做:實務操作建議
面對家人的傷痛,您可以採取以下實際行動,為他們爭取權益:
- 及時就醫與診斷:一旦發現家人有PTSD相關症狀,請務必盡快帶他們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專業協助。取得正式的PTSD診斷證明和完整的治療紀錄,是未來法律訴訟中建立因果關係和證明損害程度的關鍵證據。
- 完整證據保全:
- 醫療紀錄:保存所有精神科、心理諮商的病歷、診斷證明書、費用收據。
- 事件相關證據:如報案紀錄、筆錄、通訊軟體對話紀錄、監視器畫面、現場照片等,證明事件發生經過及加害人行為。
- 證人證詞:若有親友、師長或同事觀察到家人身心狀況的變化,他們的證詞可作為補強證據。
- 注意訴訟時效:
- 民事侵權求償:請求權時效為從您知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2年內,或自侵權行為發生時起10年內。
- 犯罪被害補償金:自知悉犯罪被害時起2年內。 請務必留意這些時效,以免錯失為家人爭取權益的機會。
- 專業鑑定不可少:在訴訟過程中,法院常會囑託專業機構(如醫院、法醫研究所)進行精神鑑定。這份鑑定報告對於確認PTSD的診斷、嚴重程度、與事件的因果關係,以及對家人勞動能力、生活功能的影響,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結語:陪伴與爭取,從此刻開始
家人的PTSD是一場漫長而艱辛的戰役,但您不是孤單一人。透過了解法律、積極蒐集證據、尋求專業協助,您可以為家人爭取到應有的正義與賠償。您的陪伴是家人復原的最大力量,而法律則是您為家人爭取權益的堅實後盾。從此刻開始,讓我們一起為受傷的家人,勇敢地踏出每一步。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如何證明家人的PTSD與特定事件有「相當因果關係」?
A: 證明因果關係最關鍵的證據是精神科醫師的診斷證明與鑑定報告。醫師會評估家人在事件發生前的精神狀況、事件的性質、PTSD症狀的發作時間與持續性,並排除其他可能導致PTSD的因素。因此,務必盡快帶家人就醫,並完整保存所有醫療紀錄,這將是法律上證明因果關係的重要依據。
Q: 家人罹患PTSD,可以請求哪些民事賠償?
A: 主要可以請求兩大類賠償: 1. 財產上損害:包括醫療費用(精神科、心理諮商、藥物)、因PTSD導致無法工作或工作能力減損的薪資損失,以及因應PTSD症狀而增加的額外生活開銷(例如需要專人照護、輔具等)。 2. 非財產上損害(精神慰撫金):這是針對PTSD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情緒困擾、生活品質下降等無形損害。法院會綜合考量加害行為的惡劣程度、家人受傷的嚴重性、雙方經濟能力等因素來核定金額。
Q: 如果加害人否認其行為導致家人PTSD,我們該怎麼辦?
A: 這時候,專業的精神鑑定報告會是決定性的關鍵。法院會委託專業機構或醫師進行鑑定,評估家人PTSD的嚴重程度、與事件的關聯性,以及是否排除其他誘發因素。此外,您所提供的事件發生經過、家人行為及情緒變化紀錄、證人證詞等,也都能作為輔助證據,強化因果關係的證明。
Q: 犯罪被害補償金與民事損害賠償有什麼不同?可以同時申請嗎?
A: 犯罪被害補償金是由國家撥款,提供給因犯罪行為受害的個人或家屬,是一種社會救濟性質的補償,目的在於填補犯罪被害所造成的損失。民事損害賠償則是向加害人本人請求,屬於侵權責任的追究。兩者性質不同,原則上可以同時申請。但請注意,若已獲得犯罪被害補償金,在向加害人請求民事賠償時,法院可能會將已受領的補償金金額納入考量。
Q: 如果PTSD的症狀時好時壞,會影響法律上的認定嗎?
A: PTSD的病程確實可能波動,症狀會受到壓力、環境等因素影響而有起伏。這並不會直接影響法律上的認定,但完整的醫療紀錄與持續的治療證明就更顯重要。這些紀錄能呈現病情的慢性化、症狀的持續性及對家人生活的長期影響。在鑑定時,醫師也會綜合評估這些情況,判斷PTSD是否已達「重大難治」的程度。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資料內容皆由AI生成,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