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正經歷著一個讓你心力交瘁的狀況?在家裡,本該是最安全的地方,卻讓你感到恐懼、不安,甚至身體或心靈受到傷害?當家庭暴力發生時,你可能會覺得孤單無助,不知道該怎麼辦。但請你相信,你不是一個人!台灣的法律提供了一道快速的防線,叫做「緊急保護令」,它能在最危急的時刻,為你爭取到立即的安全。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申請到緊急保護令,讓自己脫離危險。
緊急保護令是什麼?為什麼它這麼重要?
想像一下,當你身處危險,需要立即被保護時,法律能做的最快反應是什麼?那就是「緊急保護令」!它是一種非常緊急、暫時性的法律命令,目的就是為了迅速保護像你一樣,正遭受家庭暴力威脅的被害人。跟一般的保護令不同,緊急保護令可以不用經過冗長的開庭審理,讓你在最快時間內獲得安全。它的核心精神就是「時間就是生命」,要讓你盡快脫離危險。
什麼情況下可以申請?「急迫危險」怎麼判斷?
申請緊急保護令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你必須有「受家庭暴力之急迫危險」。這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其實法律有明確的判斷標準。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的規定,當你面臨以下情況時,就可能符合「急迫危險」的條件:
- 現時危險:對方正在對你施暴、威脅、恐嚇,或有明顯跡象顯示他隨時可能再次傷害你(無論是身體、精神或經濟上的侵害)。
- 無法回復的損害:如果沒有緊急保護令,你的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可能會受到無法挽回的傷害。
簡單來說,就是你的安全正受到立即的威脅,而且這個威脅很真實、很靠近。法院在判斷時,會採取比較寬鬆的「優勢證據」原則,也就是說,只要你提出的證據能讓法院相信「有危險」的可能性大於「沒有危險」的可能性,就有機會核發。這跟刑事案件需要「毫無合理懷疑」的嚴格證明不同,是為了在緊急時刻能迅速提供保護。
我該怎麼申請?誰能幫我?
當你感覺到急迫危險時,第一時間尋求協助非常重要。申請緊急保護令,有幾種方式:
- 你自己聲請:你可以直接向法院提出申請。
- 請人代為聲請:如果你因為身心受創或處境危急,難以自己處理,可以請以下單位或人員協助:
- 警察機關:這是最常見也最快速的管道!你可以直接打110報警,警察會到場協助處理,並評估是否需要代為聲請緊急保護令。他們甚至可以在夜間或假日,透過言詞、傳真或電子設備直接向法院聲請,大幅縮短等待時間。
-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例如各縣市的社會局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撥打113保護專線)。他們也有權力為你聲請。
- 法定代理人、三親等內的血親或姻親:如果你是未成年人或身心障礙者,你的家人也可以代為聲請。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2條第1項但書: 「但被害人有受家庭暴力之急迫危險者,檢察官、警察機關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以言詞、電信傳真或其他科技設備傳送之方式聲請緊急保護令,並得於夜間或休息日為之。」
這條法規告訴我們,當你身處急迫危險時,警察和社工單位是你的重要盟友,他們能用最快的方式幫你啟動保護機制,而且不受時間限制!
準備哪些證據,能讓申請更順利?
雖然緊急保護令的證據門檻較低,但有準備總比沒準備好。越充足的證據,越能讓法院快速判斷你的危險性。你可以準備以下這些「優勢證據」:
- 報案紀錄:第一時間報警非常重要!警察會製作家庭暴力事件通報表或現場調查紀錄,這些都是最有力的官方證明。
- 驗傷診斷書:如果身體有任何傷勢,務必立刻就醫,並請醫生開立驗傷診斷書。照片也要拍下傷勢。
- 照片、錄音、錄影:任何能證明暴力行為、威脅言詞、物品毀損、恐嚇訊息的證據,例如:
- 現場混亂的照片
- 傷勢照片
- 對方威脅或施暴的錄音、錄影檔案
- 通訊軟體(如LINE、FB訊息)的對話截圖,顯示威脅或恐嚇內容
- 證人:如果你的家人、朋友或鄰居目擊了暴力事件,可以提供他們的姓名和聯絡方式,讓法院可以向他們確認。
- 詳細陳述:清晰、具體地向法院或協助單位描述暴力事件的經過、時間、地點、對方做了什麼,以及你因此感受到的恐懼和身心影響。這份口述也是重要的證據。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6條第4項: 「法院於受理緊急保護令之聲請後,依聲請人到庭或電話陳述家庭暴力之事實,足認被害人有受家庭暴力之急迫危險者,應於四小時內以書面核發緊急保護令,並得以電信傳真或其他科技設備傳送緊急保護令予警察機關。」
這條法規是你的定心丸!它明定法院在收到緊急保護令聲請後,只要確認你有急迫危險,就必須在四小時內核發保護令。這代表著,只要你及時提出申請並提供足夠的資訊,就能在極短時間內獲得法律的保護!核發後,法院會立刻傳真給警察,讓警方能立即執行保護措施。
真實案例分享:法院如何判斷「急迫危險」?
讓我們來看兩個實際的例子,幫助你更了解法院會怎麼判斷:
案例一:酒後砸物,家人報警求助
小晴的爸爸長期有酗酒問題,酒後會對家人口出惡言,甚至砸毀家中物品。有一次,爸爸又在家裡酒後失控,砸東西,讓小晴和弟弟都非常害怕。他們合力壓制爸爸後報警處理。警察到場後,發現現場一片狼藉,也測得爸爸有酒精反應。小晴和弟弟擔心爸爸清醒後會變本加厲,於是請警察協助聲請緊急保護令。法院審理後,根據小晴提供的報案紀錄、現場照片、酒精測定紀錄等證據,認為爸爸確實有實施精神暴力,且有再犯的急迫危險,因此核發了暫時保護令(性質與緊急保護令類似)。這個案例說明,即使沒有直接的身體傷害,精神上的威脅和恐懼,加上具體行為(如砸物),也足以構成急迫危險。
案例二:肢體威脅,監視器拍下關鍵畫面
阿華因為與前伴侶的糾紛,時常遭到對方言語恐嚇,甚至有一次對方在爭吵中,對著阿華比劃手槍的動作,讓阿華感到性命受到威脅。阿華立刻報警,警方調閱監視器畫面,確認了對方的威脅行為,並協助阿華聲請暫時保護令。法院認定,雖然沒有直接的肢體衝突,但對方的威脅性言詞與動作,加上監視器畫面作為輔助證據,已經足以讓法院相信阿華有受暴的急迫危險,因此核發了保護令。這顯示,即使是間接的威脅,只要有證據支持,也能獲得保護。
緊急保護令核發後,我會受到什麼保護?
緊急保護令核發後,它會立即生效!它主要會包含以下幾種保護措施,都是為了確保你的人身安全:
- 禁止實施家庭暴力:最基本的,就是禁止對方再對你施暴。
- 禁止騷擾、接觸、跟蹤:禁止對方以任何方式騷擾你,包括打電話、傳訊息、跟蹤你等等。
- 遷出或遠離特定場所:如果必要,法院會命令對方搬離你們共同的住處,或遠離你的住家、學校、工作場所等特定地點。
- 禁止重製、散布性影像:如果你曾遭受數位性暴力,保護令也會禁止對方散布你的性影像,並要求刪除或移除這些內容。
小提醒:緊急保護令主要著重在立即的人身安全保護。有些較為長期的命令,例如要求加害人完成「處遇計畫」(例如心理輔導、戒癮治療等),通常會等到後續的「通常保護令」審理時,法院才會進一步評估核發。不過,如果你是透過警察或社會局等主管機關聲請,他們有時可以直接聲請包含處遇計畫的緊急保護令,這部分會依實際情況而定。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61條: 「違反法院依第十四條第一項、第十六條第三項或依第六十三條之一第一項準用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第四款、第十款、第十三款至第十五款及第十六條第三項所為之下列裁定者,為違反保護令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
這條法規告訴我們,如果對方不遵守保護令,他將會面臨刑事責任!這表示保護令不是一張紙而已,它具有強大的法律約束力,警方也會介入處理。所以,一旦保護令核發,你的安全就有了法律的保障!
再次提醒:緊急保護令核發後,會自動視為你已經聲請了「通常保護令」。這表示法院會再排定時間,更詳細地審理案件,並決定是否核發長期性的通常保護令。所以,核發緊急保護令後,你還是要留意後續的通知喔!
勇敢踏出這一步,保護自己!
面對家庭暴力,勇敢尋求法律協助,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緊急保護令的存在,就是為了在最危急的時刻,給你最快速、最直接的保護。記住以下幾個重點:
- 立刻求助:感覺危險,別猶豫,打110報警或聯繫社會局家暴防治中心(113保護專線)。
- 收集證據:報案紀錄、驗傷單、照片、錄音、訊息截圖,都是有力的證明。
- 清楚陳述:具體說明你所遭遇的暴力事件和急迫危險。
- 法律會保護你:緊急保護令能迅速生效,並有刑事罰則作為後盾。
你值得一個安全、沒有恐懼的生活。律點通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力量,讓你了解自己的權利,勇敢站出來,為自己爭取應有的保護!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什麼是「急迫危險」?我怎麼知道我符不符合?
A: 急迫危險是指你現在正遭受或可能立即遭受家庭暴力,包括身體、精神或經濟上的威脅。判斷標準是:對方是否正在施暴、威脅,或有明顯跡象顯示他隨時可能再次傷害你,且如果沒有保護令,可能會導致無法挽回的傷害。如果你感到非常恐懼、不安,或對方有暴力前科,例如曾有暴力行為、威脅言詞,都可能是符合的跡象。
Q: 我沒有錢請律師,怎麼辦?
A: 申請緊急保護令不一定要請律師!你可以直接向法院聲請,或更快速的方式是向警察機關(打110)或各縣市的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打113保護專線)求助。他們會評估你的情況,並協助你代為聲請緊急保護令,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不用擔心費用問題。
Q: 如果我只是被罵,沒有被打,可以申請保護令嗎?
A: 可以的!家庭暴力不只包含身體上的傷害,也包含精神上的不法侵害。如果對方長期對你言語侮辱、恐嚇、威脅,讓你感到極度恐懼、不安,甚至影響你的日常生活,這都屬於精神暴力。只要能提出相關證據(例如錄音、對話截圖、證人證詞),證明你受到精神上的急迫危險,就有機會聲請緊急保護令。
Q: 我申請了緊急保護令,對方會知道我的住址嗎?
A: 法律有特別保障你的住居所保密權益!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2條,你的聲請書上可以不記載住居所,只記載送達處所(例如你可以指定寄到警察局或社福中心)。法院也會以秘密方式訊問,將你的住居所資料密封,禁止對方閱覽。所以,你可以放心,法院會盡力保護你的隱私和安全。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資料內容皆由AI生成,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