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看過身邊的親友,即使有工作能力,卻總是手頭拮据,連基本開銷都難以自主?或是發現他們對家庭財務狀況一無所知,所有金錢都被另一半嚴密掌控?這些看似「家務事」的現象,很可能就是一種隱形的暴力——經濟控制型家庭暴力。
作為律點通,我們知道目擊者常常感到困惑與無助,不確定自己看到的究竟是不是家暴,也不知道該如何介入。這篇文章將為您揭開經濟控制的真面目,從法律層面深入淺出地分析,並提供您實用的指引,讓您知道如何辨識、如何協助,成為受害者生命中的一道光。
什麼是經濟控制型家暴?法律怎麼說?
在台灣,家庭暴力防治法明確將「經濟上的騷擾、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納入家庭暴力的範疇。這表示,家暴不只局限於身體上的傷害,也包含對金錢的操控與壓制。
法律定義與常見樣態
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2條第1款,家庭暴力指的是:
「家庭暴力: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
進一步地,其《施行細則》第2條更具體列舉了經濟控制的行為樣態,只要這些行為足以使被害人感到畏懼或痛苦,就可能構成家暴:
| 經濟控制的常見樣態 |
|---|
| 過度控制家庭財務:獨自掌管所有收入,拒絕或僅給予極少生活費,嚴格審查開銷,甚至限制使用自己的薪資。 |
| 拒絕或阻礙被害人工作:禁止外出工作,或透過各種方式使其失去工作機會,製造經濟依賴。 |
| 強迫借貸或擔任保證人:利用權勢脅迫配偶為自己或他人借款、背負債務風險。 |
| 強迫交付、移轉財產或限制使用:強迫配偶將現金、證券、不動產等交付、過戶,或限制其對財產的權利。 |
| 其他經濟上不法侵害:任何足以使被害人因經濟因素產生畏懼或痛苦的行為。 |
違反保護令的後果
如果法院已核發保護令,禁止加害人對被害人實施經濟上的騷擾、控制或脅迫,而加害人仍有此類行為,依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61條,將構成違反保護令罪,可能面臨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顯示法律對此類行為的嚴肅態度。
他們的故事:生活中的經濟控制
經濟控制往往隱蔽,但透過以下真實情境改編的案例,或許能幫助您更好地辨識:
案例一:被掌控的薪水與生活
小芳是我的同事,我常看到她午餐只吃簡單的麵包,卻說家裡經濟狀況很好。有次她跟我抱怨,說先生把她的薪水全部拿走,每個月只給她一點點生活費,連買件衣服都要被盤問很久。先生還會檢查她的手機,質疑她跟誰講電話。後來聽說他們家常常為了錢吵架,有一次先生甚至氣到拿菜刀作勢恐嚇她。小芳後來受不了,決定離婚。法院審理後認為,先生這種長期控制金錢、限制小芳開銷、甚至言語威脅的行為,已經嚴重到讓小芳無法忍受,構成家暴,因此准許了他們的離婚。
律點通解析:這個案例顯示,長期且惡意地控制配偶的收入與開銷,即使沒有直接的身體暴力,也足以構成法律上的「不堪同居之虐待」及「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進而成為離婚的理由。
案例二:保護令下的金錢騷擾
阿華離婚後,法院曾核發保護令,禁止他騷擾前妻。但有一次,阿華卻在前妻半夜傳訊息,內容提到「除非你求我,承認房屋有我一半的利潤分配,不然你就繼續去偷賣啊!你只能賠錢賣,甚至連本錢都要虧了…」。前妻看到這些帶有威脅和嘲諷意味的訊息,感到非常不安。後來法院認為,即使只是文字訊息,這種在保護令生效期間,透過經濟議題來騷擾、貶低對方的行為,也屬於家庭暴力,構成違反保護令罪。
律點通解析:本案提醒我們,經濟控制不一定只發生在婚姻關係中,即使是離異後,透過訊息等方式進行經濟上的威脅或騷擾,如果已核發保護令,仍可能觸犯法律,構成違反保護令罪。
作為目擊者,我能做什麼?
當您目睹或懷疑身邊有人遭受經濟控制型家暴時,您的關懷與行動至關重要。以下是您可以提供的協助:
1. 保持敏感與觀察
- 注意異常的財務行為:例如,受害者明明有收入卻手頭拮据,或對家庭財務狀況一無所知。
- 觀察受害者的情緒變化:是否經常顯得焦慮、沮喪、恐懼,或避免談論金錢問題。
2. 記錄事實,成為重要證據
- 詳實記錄:將您目睹的日期、時間、地點、加害人的具體言行(例如限制開銷、言語威脅)、對話內容等,盡可能詳細地記錄下來。這些都可能成為關鍵證據。
- 保留通訊記錄:若您曾收到加害人或受害者提及經濟控制的訊息,請妥善保存。
3. 溫和關懷與支持
- 表達關心:讓受害者知道您在,願意傾聽,但避免強迫他們立即採取行動。
- 建立信任:讓受害者感受到被支持,有助於他們鼓起勇氣尋求幫助。
4. 提供資源資訊
- 告知求助專線:提醒受害者可以撥打「113保護專線」尋求協助。
- 介紹相關單位:例如各地的「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法律扶助基金會」等,這些單位能提供心理支持、法律諮詢或庇護安置。
5. 必要時通報
- 情況危急時:如果受害者面臨立即危險,或因恐懼無法自行求助,您可以撥打「113保護專線」或「110」報警。
- 成為證人:如果受害者決定採取法律行動,您的證詞將是重要的證據,能幫助他們爭取權益。
結論
經濟控制型家暴往往悄無聲息,卻對受害者造成深遠的傷害。作為目擊者,您的觀察與行動至關重要。辨識出這些隱形暴力,並採取適當的行動,即使只是一個關懷的眼神、一次資源的提供,都可能成為受害者擺脫困境的關鍵。記住,您不是孤單一人,社會有許多資源可以提供協助,您的勇敢,能為受害者帶來改變的希望。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我如何判斷我看到的經濟行為是否構成家暴?
A: 判斷的關鍵在於這些行為是否「足以使被害人畏懼或痛苦」。若您觀察到家庭成員長期被限制金錢使用、被禁止工作、被強迫背負債務,且因此產生明顯的恐懼、焦慮或生活困難,這就可能是經濟控制型家暴。您可以參考文章中列舉的「經濟控制常見樣態」來比對。
Q: 我作為目擊者,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A: 您可以從旁觀察並記錄下您看到的具體事實(日期、時間、行為內容),這將是重要的證據。同時,您可以溫和地表達關懷,讓受害者知道您是支持他們的,並提供他們113保護專線、家暴防治中心等求助管道的資訊。如果情況危急,或受害者無法自行求助,您可以代替他們撥打113或110。
Q: 如果我擔心受害者不願意尋求幫助,我該怎麼辦?
A: 這是常見的情況,受害者可能因恐懼、羞恥或經濟依賴而卻步。此時,您的持續關懷和提供資訊特別重要。您可以讓受害者知道,即使現在不行動也沒關係,但這些資源隨時都在。如果情況真的很危急,即使受害者不願意,您仍可基於保護義務通報113,讓專業社工介入評估和協助。
Q: 提供證據會不會讓自己惹上麻煩?
A: 作為證人提供證據是協助受害者伸張正義的重要方式,法律會保護善意通報者及證人。您的證詞通常是秘密的,不會輕易洩漏您的身份。重要的是,請確保您提供的資訊是您親眼所見或親耳所聞的真實情況,避免不實指控。若有疑慮,可先諮詢家暴防治中心或法律扶助基金會,了解作為證人的權利與義務。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資料內容皆由AI生成,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