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面對家庭暴力,您值得被保護!
您是否正承受著家庭暴力的痛苦,卻不知該如何求助?無論是身體上的傷痕、精神上的折磨,還是經濟上的控制,這些都不是您應該承受的。在台灣,我們有《家庭暴力防治法》作為您的後盾,提供「保護令」這項強而有力的法律工具,幫助您擺脫困境,重拾平靜與安全的生活。
「律點通」理解您的不安與徬徨,這篇文章將以最溫暖、最清晰的方式,一步步引導您認識家庭暴力保護令的申請流程、相關法條與實務案例,讓您知道如何為自己勇敢發聲,尋求法律的保護。
什麼是家庭暴力?不只是動手!
很多人以為家庭暴力就是動手打人,但其實《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定義比您想像的更廣泛!它涵蓋了多種形式的侵害,讓您即使沒有外傷,也能獲得法律保護。根據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2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家庭暴力: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
這代表什麼呢?
- 身體暴力: 毆打、推搡、掐脖子等直接造成身體傷害的行為。
- 精神暴力: 恐嚇、辱罵、威脅、情緒勒索、持續性的騷擾或跟蹤,讓您感到恐懼、焦慮、羞辱或精神痛苦。例如,不斷打電話、傳訊息騷擾,或在您工作場所、住家附近徘徊,讓您心生畏懼,都屬於精神暴力範疇。
- 經濟暴力: 控制您的金錢、不讓您工作、破壞您的財物,或強迫您交出薪水,讓您失去經濟自主權。
誰是「家庭成員」?
這些暴力行為必須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才能適用《家庭暴力防治法》。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3條明確定義了家庭成員的範圍,除了配偶、前配偶、直系血親(如父母、子女)外,還包括曾有同居關係者、四親等內的旁系血親(如兄弟姊妹、叔伯姑姨)及其配偶等。所以,即使是離婚後、分居中,或是與同居人、親戚之間發生暴力,都可能受到本法的保護。
三種保護令,哪種適合我?
保護令主要分為三種:通常保護令、暫時保護令和緊急保護令。它們的保護範圍和核發速度有所不同,您可以根據自身的危險程度來聲請。
| 保護令種類 | 適用情境 | 核發速度 | 有效期間 | 主要目的 |
|---|---|---|---|---|
| 通常保護令 | 經法院審理後,認定有家庭暴力事實且有必要。 | 需經審理 | 最長2年,可延長 | 提供長期、全面的保護 |
| 暫時保護令 | 在通常保護令審理結束前,為保護被害人。 | 可不經審理,較快 | 至通常保護令核發或駁回時失效 | 提供過渡性、立即性的保護 |
| 緊急保護令 | 被害人有「急迫危險」時。 | 法院應於4小時內核發 | 至通常保護令核發或駁回時失效 | 應對緊急、生命威脅的狀況 |
1. 通常保護令:長期且全面的保護
當法院認定有家庭暴力事實,且判斷您有「繼續遭受不法侵害的危險」時,就會核發通常保護令。這類保護令的命令內容最多,可包含禁止施暴、禁止騷擾、命對方遷出住所、遠離特定場所、子女監護權、探視權、甚至要求對方支付扶養費或接受處遇計畫等,提供您最全面的保障。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4條列出了多達16款命令,法院會依您的個案情況核發必要項目。
2. 暫時保護令:審理期間的過渡保護
通常保護令的審理需要時間,如果在這段期間您仍有受害風險,可以聲請暫時保護令。法院會以較快的速度審查,不一定需要正式開庭,只要您能提出「優勢證據」(讓法官有較強的確信暴力確實發生)即可核發,讓您在等待通常保護令的期間也能受到保護。
3. 緊急保護令:急迫危險下的即時救援
如果您的生命、身體安全有 「急迫危險」 ,例如對方揚言要傷害您或孩子、有立即性的暴力行為等,可以透過警察機關或社工單位代為聲請緊急保護令。法院在收到聲請後,必須在四小時內核發,提供最快速的保護。這類保護令通常會包含禁止施暴、禁止騷擾、禁止接近等命令。
真實案例分享:她們如何獲得保護?
以下是幾個真實案例,經過匿名化處理,希望能讓您更了解保護令在實際生活中如何發揮作用:
案例一:擺脫長期身心折磨,重拾平靜
情境故事: 林女士與先生結婚多年,先生長期因情緒不穩,對林女士惡言相向,甚至動手拉扯、毆打,導致林女士多次受傷。家中的孩子也經常目睹這些暴力行為,身心受到嚴重影響。林女士雖然不堪忍受,但為了孩子一直隱忍,直到傷勢加重,才鼓起勇氣向法院聲請保護令。
法院怎麼判: 法院審理後,認定林女士先生確實對她實施了身體和精神上的暴力,且有繼續施暴的危險。因此核發了通常保護令,命令林女士先生不得再對她施暴、騷擾,並必須與林女士的住所保持一定距離。此外,法院也要求林女士先生必須完成一定時數的認知教育輔導,希望他能學習控制情緒,停止暴力行為。這樣一來,林女士和孩子終於能在家中獲得安全與喘息的空間。
案例二:強制搬離,保障居住安全
情境故事: 陳媽媽與兒子同住,但兒子經常因故與陳媽媽發生衝突,甚至曾因爭吵而用力拉扯陳媽媽的手臂,導致她肩膀受傷。陳媽媽與兒子同住一個屋簷下,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之中,擔心再次受到傷害。
法院怎麼判: 法院認定陳媽媽的兒子對她造成了身體上的不法侵害,且兩人同住,有高度可能再次發生衝突。為了保障陳媽媽的居住安全,法院核發了通常保護令,命令兒子必須遷出陳媽媽的住所,並且在遷出後,與陳媽媽的住所保持至少100公尺的距離。這讓陳媽媽終於可以安心地住在自己的家中,不再擔心兒子的威脅。
保護令怎麼聲請?一步步教您!
聲請保護令的過程或許讓您感到不安,但請相信,每一步都是為了您的未來。以下是詳細的聲請流程:
第一步:尋求協助與蒐證
- 立即求助: 當暴力發生時,請立即撥打113保護專線或110報警。警察機關或社工單位會提供初步協助,並評估您的危險程度,必要時可代為聲請緊急或暫時保護令。
- 保留證據: 這是聲請成功的關鍵!請盡可能收集以下證據:
- 驗傷單或醫療紀錄: 每次受傷後都應立即就醫,請醫生開立詳細的驗傷診斷書。
- 照片、錄音、錄影: 拍下傷勢、暴力現場、損壞的物品,錄下對方的恐嚇、辱罵言論,或截圖騷擾訊息、通訊軟體對話等。
- 報案紀錄: 每次報警後取得的報案三聯單、警局處理家庭暴力案件調查紀錄表等。
- 證人: 若有親友、鄰居、孩子目睹暴力,可請他們作證。
第二步:準備聲請書狀
您需要填寫「民事通常保護令聲請書狀」,並詳細說明家庭暴力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具體內容,以及您與對方的關係。書狀中務必勾選您希望法院核發的保護令內容,例如禁止施暴、禁止騷擾、要求對方遷出等。
第三步:提交法院
將聲請書狀和所有證據資料提交到有管轄權的法院。通常是您或對方的住居所地,或是家庭暴力發生地的地方法院。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0條規定,聲請保護令是免徵裁判費的,這減輕了您的經濟負擔。
第四步:法院審理與核發
- 保密機制: 若您擔心住居所曝光會影響安全,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2條允許您要求法院保密您的住居所,法院會以秘密方式訊問並密封相關資料。
- 不公開審理: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3條規定保護令事件的審理不公開,確保您的隱私。您也可以聲請親屬、社工或心理師陪同您在場,提供支持。
- 即時審理: 法院會盡快審理您的聲請,不會因為其他案件而延誤保護令的核發。
- 有效期間: 通常保護令的有效期間最長為兩年,自核發時生效。如果期限將屆滿,您仍有受害危險,可以在期滿前聲請延長,每次延長兩年以下。
重要提醒:違反保護令的後果
如果對方違反了法院核發的保護令,將會面臨嚴重的法律後果。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61條明確規定:
違反法院依第十四條第一項、第十六條第三項或依第六十三條之一第一項準用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第四款、第十款、第十三款至第十五款及第十六條第三項所為之下列裁定者,為違反保護令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
這表示違反保護令是刑事犯罪,對方可能因此被判處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這大大增強了保護令的強制力,為您提供更堅實的保障。
結語:勇敢跨出,重拾平靜生活
親愛的,面對家庭暴力,勇敢尋求幫助是您愛自己的表現。請記住,您不是問題的製造者,而是暴力的受害者。法律提供了保護您的工具,而社會上也有許多資源可以支持您。
不要獨自承受痛苦,請相信您的價值,您值得擁有一個沒有恐懼、充滿尊重的平靜生活。現在就開始行動,為自己和家人爭取應有的權利與安全!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家庭暴力保護令,除了身體上的傷害,還能保護哪些情況?
A: 保護令的保護範圍很廣泛,不只針對身體上的傷害。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精神上的騷擾、恐嚇、辱罵、情緒勒索、跟蹤,以及經濟上的控制、限制工作、破壞財物等,都屬於家庭暴力的範疇。只要這些行為讓您感到恐懼、不安,並有客觀證據支持,您都可以聲請保護令。
Q: 聲請保護令需要準備哪些證據?我該如何收集?
A: 聲請保護令最重要的是提供足以證明家庭暴力事實的證據。建議您收集:驗傷診斷書、醫療紀錄、報案三聯單、警局處理紀錄、照片(傷勢、暴力現場、損壞物品)、錄音、錄影、通訊軟體對話截圖(騷擾、威脅訊息)、證人證詞(如目睹暴力的親友、鄰居)等。每次事件發生後,請盡快就醫、報警並記錄下來,這些都是有力的證據。
Q: 如果加害人就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保護令能要求他搬走嗎?
A: 是的,如果加害人與您同住,且法官認為同住會讓您有繼續遭受暴力的危險,法院可以在通常保護令中命令加害人遷出您的住居所,並在遷出後,與您的住居所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例如100公尺)。這樣可以有效隔離暴力來源,確保您的居住安全。
Q: 如果對方違反了保護令,會有什麼後果?我該怎麼做?
A: 如果對方違反了保護令中的特定命令,這將構成「違反保護令罪」,是刑事犯罪。對方可能面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台幣十萬元以下罰金。如果您發現對方違反保護令,請立即撥打110報警,並將相關證據(如錄影、錄音、訊息等)提供給警方,警方會依法處理。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資料內容皆由AI生成,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