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感覺,家裡的衝突總是一再上演,像個走不出的迷宮?或許前一刻還風平浪靜,下一刻卻又陷入暴力的漩渦,然後施暴者又會道歉、示好,讓你心軟,但不久後卻又再次爆發?
如果你有類似的經驗,那麼你可能正身處於「家庭暴力循環模式」中。這不只是你個人的感受,更是法律實務上用來理解家庭暴力複雜性的重要概念。身為律點通,我將帶你一步步看懂這個模式,並告訴你,當暴力發生時,台灣的法律能如何成為你的堅實後盾。
什麼是家庭暴力?不只打罵,精神、經濟傷害也算!
很多人以為家庭暴力就是肢體上的毆打,但其實它的範圍比你想像的還要廣泛!《家庭暴力防治法》對家庭暴力有明確的定義: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3條第1款:「家庭暴力: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
這代表,除了身體上的拳打腳踢、推擠之外,如果家庭成員對你長期辱罵、恐嚇、限制你的行動自由、監控你的交友、甚至斷絕你的經濟來源、不給你生活費等等,這些都可能構成精神上或經濟上的家庭暴力。法律會綜合判斷這些行為的性質、頻率和嚴重性,以及它們對你身心造成的影響。
「暴力循環模式」是什麼?看懂才能保護自己!
「暴力循環模式」雖然不是法條裡的字眼,但在許多家暴案件中,法院會用它來解釋暴力的持續性與反覆性。理解這個模式,能幫助你更清楚自己所處的困境,並知道為何難以脫離。
這個模式通常分為三個階段:
1. 緊張期(壓力累積)
在這個階段,施暴者可能變得易怒、情緒不穩定,對你挑剔、指責,氣氛開始變得緊繃。你可能會感到焦慮、害怕,小心翼翼地避免衝突,試圖安撫對方,但卻徒勞無功。
2. 暴力發生期(爆炸)
這是最危險的階段,累積的壓力最終爆發為實際的暴力行為,可能是肢體毆打、言語羞辱、物品毀損、或是各種形式的威脅。此時,施暴者完全失去控制,對你造成實際的傷害。
3. 甜蜜期(蜜月期)
暴力過後,施暴者可能會表現出後悔、道歉、承諾不再犯,甚至對你百般示好,送禮物、說甜言蜜語。這個階段讓你產生希望,覺得對方會改變,因此你可能選擇原諒,但這也讓暴力循環得以持續。
法院在審理家暴案件時,會特別注意這種「連續多次」的施暴行為,因為它客觀上就蘊含了暴力循環模式,顯示施暴行為並非偶發,而是有其模式與持續性,對被害人造成一連串的恐懼與威脅。
當暴力發生時,法律能怎麼幫你?
台灣的法律提供了多重保護機制,幫助你擺脫家庭暴力。
1. 保護令:法院給你的安全護盾
當法院認定有家庭暴力事實且有必要時,可以核發保護令。保護令不僅能禁止施暴者對你實施暴力、騷擾、接觸、跟蹤,甚至可以要求他遷出住所、遠離特定場所,或支付扶養費等。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4條:「法院於審理終結後,認有家庭暴力之事實且有必要者,應依聲請或依職權核發包括下列一款或數款之通常保護令:一、禁止相對人對於被害人、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或其特定家庭成員實施家庭暴力。」
保護令是法律賦予你的強大工具,能有效遏止暴力,確保你的人身安全。
2. 離婚:擺脫不堪的婚姻生活
如果你已婚,且長期遭受家庭暴力,法律也允許你透過離婚來終止這段痛苦的關係。
《民法》第1052條第1項第3款:「夫妻之一方對他方為不堪同居之虐待。」
這條法規指的是,如果夫妻一方對另一方施加身體或精神上的虐待,達到客觀上難以忍受的程度,讓你的人格尊嚴和人身安全受到嚴重侵害,以致無法維持婚姻,你就可以據此請求離婚。法院會考量虐待的嚴重性、頻率,以及對你造成的實際影響來判斷。即使不是「不堪同居之虐待」,如果婚姻有其他「重大事由」導致難以維持,且非你所造成,你也可以請求離婚。
真實故事:小雅的勇氣與掙脫
小雅(化名)結婚後,丈夫的脾氣越來越暴躁。一開始只是爭吵時的辱罵,像是「妳這個爛貨」、「沒用的人」,後來演變成推擠,甚至拳腳相向。每次暴力事件後,丈夫都會跪地道歉,承諾會改,甚至送花示好,讓小雅心軟。但沒過多久,他又會因為一點小事爆發,對小雅施暴。有一次,丈夫甚至傳簡訊恐嚇:「明天還不回來,你也別想做人了」、「把我逼瘋了妳玩完了」。
小雅身心俱疲,但又害怕離開。直到一次嚴重的毆打,讓她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忍受下去。她鼓起勇氣驗傷、報警,並將所有辱罵、恐嚇的簡訊都保留下來。在法院審理時,法官根據小雅提供的證據,認定丈夫對她施以身體及言語攻擊,連續多次為之,客觀上亦蘊含暴力循環模式,使小雅感受到一連串的恐懼與身體威脅,構成《民法》上「不堪同居之虐待」。最終,法院准許小雅離婚,讓她終於擺脫了長期的暴力陰影。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家庭暴力往往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個循環。但只要你勇敢求助,法律會支持你,幫助你掙脫這個循環。
我該怎麼辦?給你的實用行動指南
如果你正遭受家庭暴力,請記住,你並不孤單,而且有權利尋求幫助!
- 人身安全優先: 任何時候,你的安全都是最重要的。如果感到立即危險,請立即離開現場,撥打 113 保護專線 或 110 報警。
- 證據保全: 這是未來尋求法律協助的關鍵。
- 就醫驗傷: 每次受傷都要去醫院就醫,取得詳細的驗傷診斷證明書,記錄傷勢、原因和時間。
- 通訊紀錄: 保留施暴者的恐嚇、辱罵簡訊、通話錄音、錄影、電子郵件、社群媒體訊息等。
- 報案紀錄: 每次報警處理,務必取得警局處理家庭暴力與兒少保護案件調查紀錄表的影本。
- 證人證詞: 如果有親友、鄰居、子女目睹暴力,可請他們作證。
- 物品毀損: 拍攝被毀損物品的照片。
- 尋求專業協助:
- 家庭暴力防治中心: 提供24小時專線服務,協助你緊急救援、驗傷、安置、經濟扶助、法律服務、身心諮商等。
- 社工人員、心理師: 提供心理支持與輔導,幫助你走出陰霾。
- 律師: 諮詢你的法律權益,協助聲請保護令及提起離婚訴訟。
- 聲請保護令: 這是有效遏止暴力的法律工具,能提供你即時的保護。
結論:你值得一個沒有暴力的未來
家庭暴力是一個複雜且痛苦的議題,但了解「暴力循環模式」能幫助你認清現實,不再被施暴者的甜言蜜語所迷惑。請記住,你值得一個安全、尊重的環境,有權利擺脫暴力。勇敢地踏出求助的第一步,讓法律和社會資源成為你的力量,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家庭暴力一定要有身體上的傷害才算嗎?
A: 不一定!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3條第1款,家庭暴力除了身體上的傷害外,也包含精神上和經濟上的不法侵害。例如,長期辱罵、恐嚇、限制你的行動、監控你的交友、甚至不給生活費、斷絕你的經濟來源,這些都可能構成家庭暴力。法律會綜合判斷這些行為的性質、頻率和嚴重性,以及它們對你身心造成的影響。
Q: 為什麼施暴者每次打完人都會道歉,然後又再犯?這是「暴力循環模式」嗎?
A: 是的,這很可能就是「暴力循環模式」中的「甜蜜期」和「緊張期」的交替。施暴者在暴力爆發後會表現出後悔、道歉,甚至承諾改變,試圖挽回你。這會讓你產生希望,誤以為對方真的會變好。然而,這種模式的本質是施暴者並未真正解決內在問題,只是暫時緩和氣氛,壓力累積後仍會再次爆發,形成惡性循環。理解這點能幫助你不再被表象迷惑。
Q: 如果我還沒成年,遭受家庭暴力該怎麼辦?可以聲請保護令嗎?
A: 即使你還沒成年,只要是家庭成員,遭受家庭暴力一樣可以聲請保護令。你可以向法院聲請,或請社工、學校老師、家暴防治中心協助你聲請。法院會以你的最佳利益為考量,核發保護令來保護你的人身安全。未成年人也可以撥打113保護專線尋求幫助。
Q: 我收集了施暴者的簡訊、錄音,這些在法律上有效嗎?
A: 是的,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證據!簡訊、通話錄音、錄影、電子郵件、社群媒體訊息,以及醫院的驗傷診斷證明書、警局的報案紀錄,都是證明家庭暴力事實的有力證據。這些證據能幫助法院更清楚地了解施暴的經過、頻率和嚴重性,對於聲請保護令或提起離婚訴訟都非常有幫助。請務必妥善保存這些資料。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資料內容皆由AI生成,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