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離婚法律全攻略:保障權益、子女與財產分配

離婚法律全攻略:保障權益、子女與財產分配

律點通
2025-07-06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婚姻法律離婚程序
LINE

婚姻關係,是人生旅程中重要的承諾,但有時,這段旅程會走向不同的岔路。當您開始思考或面臨離婚議題時,內心的不安與疑惑是人之常情。在台灣,離婚不僅涉及情感的結束,更牽動著法律上複雜的權利義務關係,包括子女的照顧、財產的分配等。本篇文章將以最貼近您的方式,解析台灣離婚程序中的常見錯誤與注意事項,幫助您在面對這些挑戰時,能更清楚地理解自身權益,做出明智的決定,為自己與家人開啟新的篇章。

兩種離婚方式:協議與裁判

台灣現行法律提供兩種主要的離婚途徑:協議離婚(兩願離婚)與裁判離婚。了解兩者差異,是您踏出第一步的關鍵。

1.1 協議離婚:雙方合意,但細節是關鍵

協議離婚是最常見也相對簡便的方式,只要夫妻雙方對離婚有共識,並能就子女親權、扶養費、財產分配等事項達成協議即可。然而,法律對於協議離婚的生效有嚴格規定:

《民法》第1050條:「兩願離婚,應以書面為之,有二人以上證人之簽名並應向戶政機關為離婚之登記。」

這表示,協議離婚必須同時滿足三項要件:

  • 書面協議: 雙方簽署離婚協議書。
  • 證人簽名: 需有兩位以上證人簽名。
  • 戶政登記: 雙方攜帶相關文件至戶政事務所辦理登記。 這三項缺一不可,任何一項不符,都可能導致離婚無效。

證人「親見親聞」的重要性

在協議離婚中,證人的角色至關重要。他們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簽名者,更必須是親自見聞或知悉夫妻雙方確實有離婚真意的人。這意味著,證人必須確認夫妻雙方都是自願且清楚地決定離婚。如果證人只是事後補簽,或未確認當事人真意,即使戶政事務所已完成登記,這份離婚協議仍可能被法院認定為無效。

案例故事一:離婚協議書的「無效」危機 過去,小陳與小美因感情不睦,決定協議離婚。他們找了兩位朋友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名作證,並順利到戶政事務所辦理了離婚登記。然而,事後小美卻向法院提起訴訟,主張當初簽署協議書時,其中一位證人根本不在場,也未曾親自詢問她是否有離婚的意願,只是事後補簽而已。法院審理後認為,這位證人確實不符「親見親聞」的法律要求,導致該份離婚協議書因證人要件不符而無效,小陳與小美的婚姻關係也因此被確認為仍然存在。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協議離婚的證人絕不能只是形式上的簽名,他們必須確實了解並確認夫妻雙方離婚的真實意願,否則可能面臨離婚無效的風險。

1.2 裁判離婚:當協議不成,訴諸法律

當夫妻雙方無法達成協議,或一方不願離婚時,另一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裁判離婚。法律規定了裁判離婚的具體事由:

《民法》第1052條: 「夫妻之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他方得向法院請求離婚: 一、重婚。 二、與配偶以外之人合意性交。 三、夫妻之一方對他方為不堪同居之虐待。 四、夫妻之一方對於他方之直系親屬為虐待,或受他方之直系親屬之虐待,致不堪為共同生活。 五、夫妻之一方以惡意遺棄他方在繼續狀態中。 六、夫妻之一方意圖殺害他方。 七、有不治之惡疾。 八、有重大不治之精神病。 九、生死不明已逾三年。 十、因故意犯罪,經判處有期徒刑逾六個月確定。」 「有前項以外之重大事由,難以維持婚姻者,夫妻之一方得請求離婚。但其事由應由夫妻之一方負責者,僅他方得請求離婚。」

其中,第2項的「有前項以外之重大事由,難以維持婚姻者」是實務上最常被援引的條款。法院會綜合判斷婚姻是否已產生破綻,且無回復的希望

「可歸責性」的最新解釋

過去,如果請求離婚的一方對婚姻破綻負有「完全責任」,法院可能不予准許離婚。然而,根據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4號判決意旨,現在即使是對於婚姻破綻負有「完全責任」或「較重責任」的一方,在一定條件下(例如婚姻已完全破裂、無回復可能,且請求離婚不會對他方造成顯失公平),仍可能被允許請求離婚。這項解釋放寬了限制,讓法院在判斷離婚時,更著重於婚姻關係的實質破裂,而非僅限於追究單方過失。

1.3 孩子的最佳利益:親權與扶養費的考量

離婚後,未成年子女的權利義務(俗稱「親權」)歸屬,以及扶養費的給付,是法院審理時最為重視的環節。

  • 《民法》第1055條規定,親權可由夫妻協議,協議不成或不利於子女時,法院得依職權酌定或改定。
  • 《民法》第1055條之1更明確指出,法院在酌定親權時,應以「子女之最佳利益」為最高原則,並會考量多項因素,包括:子女年齡、意願(尤其年滿14歲者)、父母經濟能力、照顧意願、親子感情、父母是否能善意溝通避免妨礙他方與子女互動等。

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扶養義務,不因離婚而受影響(《民法》第1116條之2)。扶養費的金額則會根據子女的實際需要以及父母雙方的經濟能力來決定(《民法》第1119條)。法院在處理這些議題時,甚至會參考社工人員或家事調查官的訪視報告,確保所有決定都以孩子的福祉為核心。

1.4 夫妻財產分配:剩餘財產的公平計算

台灣夫妻若未特別約定財產制度,原則上適用法定財產制(《民法》第1005條)。在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如離婚)時,夫妻婚後財產扣除債務後,若有剩餘,其差額應平均分配。但繼承或無償取得的財產及慰撫金不在此限(《民法》第1030條之1)。

《民法》第1030條之1第1項:「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夫或妻現存之婚後財產,扣除婚姻關係存續所負債務後,如有剩餘,其雙方剩餘財產之差額,應平均分配。但下列財產不在此限:一、因繼承或其他無償取得之財產。二、慰撫金。」

分配比例的調整與脫產行為的防範

若平均分配剩餘財產顯失公平,法院得依《民法》第1030條之1第2項調整或免除分配額。法院會綜合考量多項因素,例如:婚姻存續期間、家務勞動與子女照顧的貢獻、共同生活及分居時間、財產取得時間、雙方經濟能力等。

此外,為避免一方在離婚前惡意脫產,損害他方的剩餘財產分配權益,法律也提供了保護機制。若一方在婚姻關係存續中,為減少他方可分配的財產而進行無償行為(如贈與),他方可依《民法》第1020條之1聲請法院撤銷該行為,以確保自身權益。

案例故事二:分居多年後的財產爭議與脫產疑雲 小明與小芳結婚後共同生活約兩年便開始分居,分居時間長達近五年。期間,兩人關係持續惡化,甚至發生肢體衝突,小明還曾提出刑事告訴,導致彼此信任關係蕩然無存。小芳認為婚姻已無法維持,向法院訴請離婚。在訴訟進行期間,小明卻將部分婚後取得的不動產贈與給自己的母親。 法院審理後認為,小明與小芳的婚姻確實已因長期分居、關係惡化等因素,產生難以維持的重大事由,且雙方對此均有責任,因此准予離婚。在剩餘財產分配方面,法院考量兩人共同生活時間短、分居時間長,以及小芳對主要財產取得的貢獻度較低等因素,最終將剩餘財產的分配比例調整為1/4,而非平均分配。同時,法院也認定小明將不動產贈與其母親的行為,有害於小芳的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因此撤銷了該贈與行為,保障了小芳的權益。這個案例說明了法院在裁判離婚中,會綜合判斷婚姻的實質破裂程度,彈性解釋「可歸責性」,並會根據實際貢獻度調整財產分配比例,同時嚴防惡意脫產行為。

1.5 實務操作指引與風險提醒

無論您選擇協議離婚或裁判離婚,以下幾點是您務必注意的:

  • 協議離婚:

  • 證人務必親見親聞: 建議證人與夫妻雙方同時在場,親自詢問並確認雙方離婚真意。

  • 協議內容明確具體: 離婚協議書應詳細載明所有約定事項,避免模糊不清。

  • 及時辦理登記: 簽署後務必至戶政事務所登記,離婚才生效。

  • 裁判離婚:

  • 證據蒐集是關鍵: 需妥善蒐集證明離婚事由的證據,如通訊紀錄、錄音、錄影、醫療證明等。

  • 以子女最佳利益為重: 爭取親權時,應證明自己能提供子女最佳的成長環境,避免在子女面前批評他方。

  • 財產清查與保全: 盡可能清查夫妻婚後財產與債務。若對方有脫產疑慮,可聲請法院假扣押或假處分,並可撤銷有害權益的無償行為。

  • 共同風險提醒:

  • 離婚無效風險: 若程序不符法律規定,即使已登記,離婚仍可能被認定無效。

  • 親權爭奪對子女的傷害: 父母應避免將子女捲入紛爭,這可能影響子女身心發展,甚至影響法院對親權的酌定。

  • 時效問題: 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有時效限制(知悉差額起2年,或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起5年),務必在法定期限內行使。

結論

面對婚姻關係的變動,理解相關法律知識是保護自身權益的第一步。無論您選擇協議或裁判離婚,務必謹慎處理每個環節,特別是關於子女的未來與財產的分配,這些都將影響您往後的人生。希望這篇文章能為您提供清晰的指引,讓您在面對這些挑戰時,能更有方向感,為自己與家人做出最好的安排。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協議離婚時,證人一定要在場嗎?

A: 不一定需要與簽署協議書同時在場,但證人必須是「親自見聞或知悉」夫妻雙方確實有離婚真意的人。他們需要確認雙方是自願且清楚地決定離婚,而不是僅僅形式上簽名。若證人未確認真意,即使已辦理登記,離婚仍可能被認定為無效。

Q: 如果我想離婚,但另一半不願意簽字,我該怎麼辦?

A: 若對方不願協議離婚,您可以考慮向法院提起裁判離婚訴訟。您需要舉證證明有《民法》第1052條所列的法定離婚事由,或有「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且婚姻已無回復希望。法院會根據您提供的證據和實際情況來判斷是否准予離婚。

Q: 法院在決定孩子親權歸屬時,主要會考量哪些因素?

A: 法院會以「子女之最佳利益」為最高原則,綜合考量多項因素,包括子女的年齡、意願(尤其年滿14歲者)、父母雙方的經濟能力、親職能力、照顧意願、與子女的感情連結,以及父母雙方是否能保持善意溝通,避免妨礙他方與子女的互動等。法院甚至可能參考社工或家事調查官的報告。

Q: 如果發現另一半在離婚前有脫產行為,我該怎麼辦?

A: 若您發現對方在婚姻關係存續中,為減少您可分配的財產而進行無償行為(如贈與他人),您可以依《民法》第1020條之1聲請法院撤銷該無償行為,以保障您的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此外,您也可以考慮聲請法院為假扣押或假處分,以保全對方財產,避免其繼續脫產。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