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家庭暴力保護令:目擊者如何協助受暴者聲請?

家庭暴力保護令:目擊者如何協助受暴者聲請?

律點通
2025-07-10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家庭暴力保護令
LINE

目睹家暴,您能怎麼辦?一份給目擊者的保護令法律指南

當您目睹身邊的親友遭受家庭暴力,那種無助與心痛的感受,常常讓人不知所措。您可能想伸出援手,卻不確定該從何開始,甚至擔心自己的介入會不會帶來更多麻煩。別擔心,作為律點通,我理解您的困境。這篇文章將為家暴目擊者提供一份清晰的法律指南,幫助您了解台灣《家庭暴力防治法》中「保護令」的申請機制,以及您能如何協助被害人,讓他們早日脫離暴力陰影。

什麼是家庭暴力?不只是動手才算!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家庭暴力。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定義,家庭暴力不僅僅是肢體上的傷害,也包含精神上的不法侵害。這意味著,如果有人對家庭成員進行言語恐嚇、騷擾、跟蹤、控制,甚至揚言傷害自己或他人,導致對方感到恐懼或精神痛苦,這都可能構成家庭暴力。判斷的關鍵在於加害人是否有實施暴力的危險,以及被害人是否確實感受到威脅。

保護令的種類與特性:快速了解三種保護網

為了保護被害人,法律提供了三種不同類型的保護令:通常保護令、暫時保護令、緊急保護令。它們的差異主要在於核發的速度和適用情境:

  • 緊急保護令: 當被害人面臨急迫危險時,例如生命安全受到立即威脅,檢警或主管機關可以在四小時內向法院聲請,法院甚至不需經過審理就能核發,以爭取黃金救援時間。
  • 暫時保護令: 在法院審理通常保護令的期間,如果被害人仍有遭受暴力的風險,法院可以依聲請或職權核發暫時保護令,同樣不需經過審理,提供即時保護。
  • 通常保護令: 這是最全面的保護令,需要經過法院審理程序。一旦核發,效期最長可達兩年,期滿前還可聲請延長,提供長期穩定的保護。

目擊者能怎麼做?了解誰可以聲請保護令

作為目擊者,您或許會想:我能為被害人做些什麼?《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0條明確規定了保護令的聲請主體: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0條:「被害人得向法院聲請通常保護令、暫時保護令;被害人為未成年人、身心障礙者或因故難以委任代理人者,其法定代理人、三親等以內之血親或姻親,得為其向法院聲請之。**檢察官、警察機關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向法院聲請保護令。**保護令之聲請、撤銷、變更、延長及抗告,均免徵裁判費,並準用民事訴訟法第 七十七條之二十三第四項規定。」

這表示,除了被害人本人,檢察官、警察機關或地方主管機關(如社會局)也都有權向法院聲請保護令。這對目擊者來說非常重要!如果您擔心被害人因恐懼或其他因素無法自行聲請,您可以:

  • 鼓勵並陪同被害人報警: 讓警察機關介入,他們有權代為聲請緊急或暫時保護令。
  • 協助聯繫社會福利單位: 地方主管機關(如社會局)也能代為聲請,並提供社工協助。
  • 協助收集證據: 即使您不是聲請人,您收集的證據對被害人或代為聲請的機關都極為關鍵。

更重要的是,聲請保護令及相關程序完全免收裁判費,這大大降低了尋求法律保護的門檻。

關鍵證據:協助被害人留下紀錄

無論是被害人自行聲請,或是透過機關代為聲請,充足的證據是核發保護令的關鍵。作為目擊者,您可以協助被害人留意並收集以下證據:

  • 驗傷診斷書: 若有肢體衝突,務必建議被害人前往醫院驗傷並取得診斷證明。
  • 警局報案紀錄或處理家庭暴力案件調查紀錄表: 每次發生暴力事件後應立即報警,留下官方紀錄。
  • 照片、錄音、錄影: 任何能記錄暴力行為、傷勢、財物損壞、恐嚇訊息(如簡訊、通訊軟體對話)的影像或聲音資料。
  • 證人證詞: 如果您或其他親友目睹了暴力行為,您的證詞將非常有幫助。可以提供您的姓名、聯絡方式,並說明您所見所聞。
  • 詳細事發經過: 協助被害人清晰地回憶並記錄每次暴力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具體內容,以及相對人與被害人的關係。

真實案例:了解法律如何認定家暴

或許您會覺得,家庭暴力是不是一定要「動手」才算?以下兩個真實案例,讓您更了解法律如何認定:

案例一:言語恐嚇的陰影

小美長期受到先生的言語恐嚇,先生動不動就對她和孩子飆罵三字經,甚至揚言「要殺人!」、「放火燒家!」。小美每次都嚇得發抖,但先生卻辯稱只是「隨口說說」。

法院審理後認為,先生這種不斷以恐嚇性言詞威脅家人的行為,已經造成小美和孩子極大的精神恐懼,且先生並無悔意。即使沒有肢體衝突,這種精神上的威脅也構成家庭暴力。法院因此核發了保護令,禁止先生對小美和孩子實施任何身體或精神上的侵害,並要求他遠離她們的住所和學校。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精神暴力同樣是家庭暴力,會造成被害人實質的恐懼。

案例二:從爭執到肢體衝突的失控

阿華和太太因為經濟問題頻繁爭吵。有一次,阿華不僅阻止太太帶女兒回娘家,還情緒失控地拿起菜刀揚言尋死。幾天後,兩人又在車上爭執,回家後阿華竟將抱著女兒的太太推倒,甚至掐住她的脖子,威脅她去死,隨後又再次拿刀威脅。

太太在報警後,提供了驗傷單、警局報案紀錄,並有親友作證。法院綜合這些證據,認定阿華的行為已構成身體和精神上的不法侵害。考量到太太和孩子仍有繼續受暴的危險,法院核發了保護令,禁止阿華對太太及目睹暴力的孩子進行任何騷擾、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行為。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即使是口角爭執,一旦升級到恐嚇或肢體接觸,且造成被害人恐懼,都可能構成家庭暴力。

法院審理與被害人保護:安心的法律程序

當保護令聲請進入法院審理階段,您需要知道:

  • 審理不公開: 為了保護被害人隱私,保護令事件的審理程序是不公開的。
  • 隔別訊問與陪同: 法院可以採取隔別訊問的方式,避免加害人與被害人直接面對面。被害人也可以聲請親屬、社工或心理師陪同在場。
  • 不得調解或和解: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3條明確規定,保護令事件不得進行調解或和解。這意味著,法院不會要求被害人與加害人私下和解,以確保被害人的權益不受壓力影響。
  • 迅速審理: 法院會優先處理保護令聲請,不會因為當事人之間有其他案件而延緩核發。
  • 住居所保密: 如果被害人擔心住居所曝光會帶來危險,聲請書狀可以不記載住居所,僅記載送達處所,法院也會對被害人的住居所資訊予以保密。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2條:「前項聲請得不記載聲請人或被害人之住居所,僅記載其送達處所。法院為定管轄權,得調查被害人之住居所。經聲請人或被害人要求保密被害人之住居所,法院應以秘密方式訊問,將該筆錄及相關資料密封,並禁止閱覽。」

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最大化地保護被害人。

結語:您的關心,是點亮希望的第一步

作為家暴目擊者,您的關心與協助,對被害人來說是莫大的支持。請記住,家庭暴力不是家務事,而是需要社會共同面對的犯罪行為。當您發現身邊有家庭暴力發生時:

  1. 優先確保安全: 無論是被害人還是您自己,安全永遠是第一考量。
  2. 立即撥打110報警或113保護專線: 讓專業的警政或社福單位介入,他們有權力且有資源協助被害人聲請保護令。
  3. 協助收集證據: 鼓勵並協助被害人保留所有能證明暴力發生的證據,無論是肢體傷害的驗傷單,還是精神騷擾的通訊紀錄。
  4. 提供情感支持: 讓被害人知道他們不是孤單一人,您的陪伴和傾聽,能給予他們走出來的勇氣。

保護令是法律賦予被害人的強大武器,它能有效制止暴力,為被害人爭取喘息與重建生活的空間。您的看見與行動,就是點亮他們希望的第一步。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如果被害人因為害怕,不敢自己去聲請保護令怎麼辦?

A: 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0條,除了被害人本人,檢察官、警察機關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如社會局)也都可以向法院聲請保護令。作為目擊者,您可以鼓勵被害人向這些單位求助,或是協助他們聯繫這些單位,由專業人員代為聲請。對於未成年人、身心障礙者或因故難以委任代理人者,其法定代理人、三親等以內之血親或姻親也可以代為聲請。

Q: 聲請保護令需要準備哪些證據?

A: 證據越充分越好。包括驗傷診斷書(若有受傷)、警局報案紀錄、照片或錄影(記錄傷勢、財物損壞、暴力行為)、錄音(恐嚇、辱罵內容)、通訊軟體對話紀錄(騷擾、威脅訊息)、以及詳細的事發經過描述。若您是目擊者,您的證詞也極具參考價值。

Q: 聲請保護令會不會很花錢?

A: 不會。《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0條明確規定,保護令的聲請、撤銷、變更、延長及抗告,都免徵裁判費。這項規定是為了降低被害人尋求法律保護的經濟負擔。

Q: 保護令核發後,如果加害人還是不遵守怎麼辦?

A: 保護令核發後具有法律強制力。如果加害人違反保護令的內容,例如繼續騷擾、接近被害人,這將構成違反保護令罪,被害人可以立即撥打110報警。警察會依法處理,加害人可能面臨刑事責任,例如拘役、罰金或徒刑。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