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離婚權益指南:保障您與子女的未來

離婚權益指南:保障您與子女的未來

律點通
2025-07-10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離婚法律家庭事件
LINE

離婚路上不孤單:經濟弱勢者的法律權益指南

離婚,從來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尤其當您同時面臨經濟上的挑戰時,那份無助感可能更加沉重。您或許會擔心,沒有足夠的資源,是否就無法爭取自己的權益,甚至孩子的未來?

請您放心,在台灣,法律保障每個人在離婚時的權利,不論您的經濟狀況如何。這篇文章將由「律點通」為您深入淺出地解析離婚相關的法律條文,並提供實用的建議,幫助您在這段艱難的旅程中,找到方向與力量。

釐清離婚事由:您的權益從這裡開始

當婚姻走到盡頭,法律上會認定哪些情況可以請求離婚呢?主要有兩種情況,這關係到您能否順利解除婚姻關係,甚至請求賠償:

1. 不堪同居之虐待

這不單指肢體暴力,也包含精神上的折磨。如果您的配偶對您施加了身體或精神上的虐待,已經超越了一般人能忍受的程度,導致婚姻難以維持,您就可以以此請求離婚。

《民法》第1052條第1項第3款:「夫妻之一方對他方為不堪同居之虐待。」

白話解釋: 長期的言語辱罵、精神控制、恐嚇威脅,甚至惡意阻斷您與親友或子女的聯繫,都可能構成「不堪同居之虐待」。法院會綜合考量您的教育程度、社會地位及具體受害情況來判斷。

2. 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

這是更廣泛的規定,只要婚姻已經出現了無法挽回的破裂,沒有恢復的希望,您就可以請求離婚。即使雙方都有一些責任,只要責任較輕的一方,或雙方責任程度相當,都可以請求離婚。

《民法》第1052條第2項:「有前項以外之重大事由,難以維持婚姻者,夫妻之一方得請求離婚。但其事由應由夫妻之一方負責者,僅他方得請求離婚。」

白話解釋: 婚姻關係已名存實亡,例如長期分居、感情破裂、價值觀嚴重歧異,或是配偶有不當行為讓您身心受創,都可能符合這項規定。法院會客觀判斷,是否任何處於相同情況的人,都會喪失維持婚姻的意願。

孩子是您的重心:子女權益的保障

離婚後,未成年子女的權利義務(俗稱「監護權」)歸屬是許多父母最關心的議題。法院在判斷時,唯一且最重要的原則是「子女的最佳利益」。

《民法》第1055條之1第1項:「法院為前條裁判時,應依子女之最佳利益,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下列事項:一、子女之年齡、性別、人數及健康情形。二、子女之意願及人格發展之需要。三、父母之年齡、職業、品行、健康情形、經濟能力及生活狀況。四、父母保護教養子女之意願及態度。五、父母子女間或未成年子女與其他共同生活之人間之感情狀況。六、父母之一方是否有妨礙他方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之行為。七、各族群之傳統習俗、文化及價值觀。」

白話解釋: 法院不會只看父母的經濟能力,而是會綜合考量很多因素。例如:誰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孩子跟誰住會比較穩定?孩子本身的意願是什麼?父母誰更願意讓孩子與另一方維持良好關係?法院甚至會委託社工人員進行家庭訪視,或為孩子選任「程序監理人」來表達孩子的真實想法,確保孩子的權益受到最大保障。

精神創傷也能求償:精神慰撫金

如果您的離婚是因為配偶的過失行為(例如家暴、外遇、長期精神虐待等),導致您身心受創,即使不是財產上的損失,您也可以向對方請求賠償一筆「精神慰撫金」。

《民法》第1056條第2項:「前項情形,雖非財產上之損害,受害人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但以受害人無過失者為限。」

白話解釋: 這筆錢是為了彌補您因對方過失行為所承受的精神痛苦。法院會根據雙方的身份、經濟能力、受害程度、婚姻時間等,來決定一個合理的金額。例如,若因配偶的行為導致您罹患了憂鬱症、焦慮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這些都可能成為請求精神慰撫金的依據。

實務案例分享:別讓痛苦白費

以下兩個真實案例,希望能讓您更了解法律如何應用,以及如何為自己爭取權益:

案例一:長期言語暴力與子女身心受創,法院判准離婚與共同親權

小雅與先生結婚多年,但先生脾氣暴躁,長期對她言語辱罵、情緒失控,甚至曾對她及子女丟摔物品、惡意阻斷子女與外祖父母的往來。小雅因此長期焦慮,孩子們也出現心理困擾,需要接受心理輔導。小雅鼓起勇氣向法院訴請離婚。

法院審理後認為,先生的行為已構成「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即使小雅在婚姻中也有一些溝通上的問題,但雙方對婚姻破裂的責任程度相當,因此判准離婚。考量到子女的心理需求,法院最終判決由雙方共同行使對未成年子女的權利義務,並由小雅擔任主要照顧者,先生需支付子女扶養費。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精神暴力同樣是離婚的合法事由,且子女的心理健康是法院判斷親權的重要考量。

案例二:家暴導致創傷壓力症候群,成功獲判精神慰撫金

阿美長期遭受先生的肢體暴力,先生甚至限制她與外界聯繫及工作。長期的恐懼與壓抑,讓阿美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離婚後,阿美向法院請求精神慰撫金。

法院根據阿美提供的驗傷單、就醫診斷證明,以及社工訪視報告等證據,認定先生的家暴行為確實導致阿美罹患精神疾病,因此判決先生需賠償阿美精神慰撫金。這個案例證明,即使是無形的精神傷害,只要能提出足夠的證據,也有機會獲得法律上的賠償。

您可以怎麼做?實用操作建議

面對離婚,尤其是身心俱疲時,積極採取行動至關重要:

  • 保全證據是關鍵:

  • 錄音、錄影: 若遭受言語或肢體暴力,盡量錄音錄影存證。

  • 通訊紀錄: 保留辱罵、威脅的簡訊、通訊軟體對話(如LINE、FB訊息)。

  • 就醫紀錄: 若有身心不適,務必就醫並取得診斷證明書、心理諮商或治療紀錄。這對證明精神創傷與對方行為的因果關係非常重要。

  • 報警紀錄、保護令: 若有家暴情事,務必報警並聲請保護令。這些都是強而有力的證據。

  • 日記或筆記: 詳細記錄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內容和您的感受。

  • 尋求專業協助:

  • 法律扶助基金會: 如果您是經濟弱勢,可以向法律扶助基金會申請免費的法律諮詢或律師協助。他們會評估您的狀況,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援。

  • 家暴防治中心: 若您遭受家庭暴力,請立即撥打113保護專線,或聯繫各縣市家暴防治中心。他們能提供緊急安置、心理輔導、法律諮詢轉介等服務。

  • 社會福利機構: 各地的社會局、家庭福利服務中心等,能提供單親家庭支持、子女托育、經濟補助資訊等多元協助。

  • 心理諮商/治療: 積極尋求心理專業人士的協助,不僅有助於您調適情緒,其診斷與治療紀錄也能作為法律上的證據。

  • 以子女最佳利益為重:

  • 維持穩定照顧: 盡量維持子女現有的生活、就學環境,減少變動。

  • 鼓勵親子關係: 即使與配偶關係惡劣,仍應鼓勵子女與對方保持正常互動,避免在孩子面前詆毀對方,這有助於法院認定您是「善意父母」。

總結:勇敢跨出,迎向新生活

離婚的過程或許漫長而艱辛,但請您相信,您有權利爭取一個更好的未來,您的孩子也值得一個穩定且充滿愛的成長環境。不要害怕尋求幫助,台灣有許多資源可以支持您。記住,您不是孤單一人,勇敢地為自己和孩子站出來,法律會是您的後盾。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我沒有錢請律師,還能打離婚官司嗎?

A: 可以的。如果您符合經濟弱勢的資格,可以向「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申請法律扶助。他們會提供免費的法律諮詢,並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指派律師協助您進行訴訟,費用由基金會支付或酌收部分負擔。這是一個重要的資源,請務必善加利用。

Q: 對方威脅我不給孩子看,我該怎麼辦?

A: 如果對方惡意阻撓您與子女會面,您可以向法院聲請「會面交往」的裁定。法院會根據子女的最佳利益來判斷,並訂定詳細的會面交往方式。若對方仍不配合,您可以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甚至在嚴重情況下,這會影響法院對親權歸屬的判斷,因為法院會傾向將親權判給「善意父母」(即願意促進子女與另一方關係的父母)。

Q: 我因為離婚壓力大到生病,可以要求精神慰撫金嗎?

A: 是的,如果您的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是因配偶的過失行為(如家暴、長期精神虐待、外遇等)所導致,您可以向法院請求精神慰撫金。關鍵在於您需要提供足夠的證據,例如精神科醫師的診斷證明書、心理諮商紀錄、醫療單據,並盡可能證明您的身心狀況與對方的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Q: 離婚後我生活會很困難,有什麼政府或社會資源可以幫助我?

A: 除了法律扶助,您還可以聯繫各縣市的「社會局」或「家庭福利服務中心」。他們會評估您的家庭狀況,提供單親家庭相關的福利諮詢,例如:子女托育補助、急難救助、租屋補貼、就業輔導等。此外,許多民間慈善團體和基金會也提供經濟弱勢單親家庭的協助,您可以向社福單位詢問相關資訊。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