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孩子在校權益受損?青少年家長必讀法律保障與自保術

孩子在校權益受損?青少年家長必讀法律保障與自保術

律點通
2025-07-10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教育法律學生權益
LINE

孩子在校園,家長如何守護他們的權益?

身為青少年家長,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在學校安心學習、健康成長。然而,當孩子在校園遇到不當對待,例如體罰、霸凌,甚至對學校的處分有疑慮時,身為家長的您,是否知道該如何為孩子爭取權益?別擔心!「律點通」將為您解析台灣法律如何保障青少年的就學權益,並提供實用的應對策略,讓您成為孩子在校園的堅實後盾。

認識孩子的「基本權利」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在學校享有什麼權利。根據我國《教育基本法》,青少年學生在學校有以下幾項核心權利,國家都有義務保障:

《教育基本法》第8條:「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國家應予保障,並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及霸凌行為,造成身心之侵害。國民教育階段內,家長負有輔導子女之責任,並得為其子女之最佳福祉,依法律選擇受教育之方式、內容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權利。」

簡單來說,這表示您的孩子有權利好好學習、接受教育,身體不能被不當侵犯(例如體罰或霸凌),人格發展也應被尊重。同時,作為家長,您在國民教育階段也負有輔導子女的責任,並有權為孩子的最佳利益,選擇教育方式和參與學校事務。

遇到問題,怎麼申訴?

當孩子在學校的權益受損,政府有義務提供有效且公平的救濟途徑。最常見且重要的就是「申訴」程序:

《國民教育法》第45條:「學生對學校有關其個人之懲處、其他措施或決議,認為違法或不當致損害其權益者,得由其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代為向學校提出申訴;不服學校申訴決定,得向學校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出再申訴…申訴之提起,應於收受或知悉懲處、其他措施或決議之次日起四十日內以書面為之;再申訴應於申訴評議書達到之次日起四十日內以書面為之…」

這條文告訴我們,如果孩子對學校的懲處、措施或決定不滿,家長可以代為向學校提出申訴。如果對學校的申訴結果不滿意,還可以再向縣市政府的教育主管機關提出「再申訴」。請務必注意,這些申訴都有40天的時效限制,一定要把握時間!

老師管教不當,學校要負責嗎?

如果學校老師在執行職務時,因為故意或過失導致孩子權益受損,國家(通常指學校)是需要負賠償責任的。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國家賠償」。

《國家賠償法》第2條第2項:「公務員於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者,國家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公務員怠於執行職務,致人民自由或權利遭受損害者亦同。」

公立學校的老師在教學或管教學生時,就被視為在執行公務。所以,如果老師有不當的體罰或管教行為,導致孩子身心受傷,家長可以依據國家賠償法向學校請求賠償。

實例故事:一次體罰,換來一場官司

曾經有個案例,一名國中生因為沒準時回學校,被老師罰做交互蹲跳180下,結果做到一半身體不適,隔天竟然出現嚴重腰痛、尿液變深,經診斷是「橫紋肌溶解症」,甚至需要住院洗腎!

孩子的家長認為老師管教不當,對學校提起了國家賠償訴訟。法院最終判決學校必須賠償孩子醫療費、看護費和精神慰撫金。法院認為,老師要求學生做這麼高強度的體能活動,應該能預見可能造成傷害,這就是一種「過失」,而且學生的病症確實與體罰有直接關係。這個案例提醒我們,老師在管教時必須遵守法律規範,不能逾越界線。

成績不理想,可以告學校嗎?

很多家長會問,如果孩子成績被老師打了低分,影響升學,是不是也能告學校?

法院實務上對於國民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提起行政訴訟的範圍有比較嚴格的限制。一般來說,只有當學校的處分「足以改變學生身分並損及其受教育機會」(例如:退學)時,才可能提起行政訴訟。

實例故事:成績爭議,訴訟碰壁

另一個案例是,一位國中生家長不滿老師給的成績評量,認為孩子因此無法就讀理想學校,於是對學校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法院讓孩子「回歸正軌」並「歸還應有分數」。

然而,法院最終駁回了這個訴訟。法院解釋,老師給予成績評量,是學校為了維持教學秩序所做的內部管理行為,並沒有改變學生的學籍身分,也沒有剝奪孩子受教育的權利(例如讓孩子退學)。因此,這種情況不能提起行政訴訟,家長只能循校內申訴或再申訴的管道來尋求救濟。

簡單來說,如果孩子只是被記過、申誡,或對成績有疑慮,通常只能透過學校內部的申訴程序來解決,除非是像「退學」這種會讓孩子失去學生身分的嚴重處分,才有機會走到行政訴訟這一步。

家長能為孩子做什麼?

  1. 了解權利:熟知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
  2. 善用申訴管道:當孩子權益受損時,記得優先向學校提出書面申訴,若不服再向主管機關提出再申訴。務必注意40天的時效。
  3. 評估國家賠償:如果老師的行為(如體罰、霸凌)導致孩子身體或精神受傷,可以考慮依《國家賠償法》向學校請求賠償。
  4. 尋求專業協助:若涉及校園性別事件,學校有義務提供心理諮商、法律協助等專業服務,家長可主動要求。
  5. 不輕易放棄:即使孩子有中輟或特殊情況,學校也有配合輔導復學的義務,家長應積極與學校、社政單位溝通。

結語

孩子在校園的權益,需要家長們的共同守護。了解這些法律保障,並知道如何運用救濟管道,能讓您在必要時為孩子發聲,確保他們能在一個安全、受尊重的環境中成長學習。希望這篇文章能為您提供實用的指引,讓您在面對孩子在校園的挑戰時,更有力量與智慧!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我的孩子在學校被老師體罰了,我該怎麼辦?

A: 首先,請您務必蒐集證據,例如孩子身上的傷勢照片、錄音、證人證詞等。接著,您可以依據《國民教育法》第45條,向學校提出書面申訴,說明老師不當體罰的事實。如果學校的處理結果不滿意,可以在40天內向縣市政府教育局提出再申訴。若體罰造成孩子身體或精神上的損害,您還可以考慮依《國家賠償法》向學校(作為國家機關)請求損害賠償。

Q: 孩子在學校被同學霸凌,學校有責任處理嗎?

A: 是的,學校有明確的責任。根據《教育基本法》第8條,國家應保障學生不受霸凌行為侵害。當校園發生霸凌事件時,學校必須啟動調查程序,並依《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等規定,採取必要的處置,保護受霸凌的孩子,並提供心理輔導等協助。家長應立即向學校反映,要求學校介入調查與處理。若學校處理不當或消極,家長可向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申訴或再申訴。

Q: 學校說我孩子成績不好要留級,我可以提出申訴嗎?

A: 對於成績評量或留級這類學校的決定,您確實可以提出申訴。根據《國民教育法》第45條,只要您認為學校的措施或決議不當致損害孩子權益,就可以向學校提出書面申訴。但請注意,這類處分通常被視為學校的內部管理行為,除非是像「退學」這種直接改變學生身分的處分,否則通常不能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主要救濟途徑仍是校內申訴與再申訴。

Q: 我的孩子因為家庭因素中輟學業,學校會怎麼處理?

A: 《強迫入學條例》規定,適齡國民應入學。如果孩子中輟或長期缺課,學校會通報鄉(鎮、市、區)強迫入學委員會進行家庭訪問,勸告孩子復學。如果孩子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或變故而無法就學,學校會報請地方政府依社會福利法規提供協助。如果家長經勸告後仍不讓孩子復學,可能會收到書面警告,甚至被處以罰鍰。學校的主要目的是協助孩子復學,保障其受教權。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