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未成年子女財產」怎麼管?監護人必知法律與實務指南

「未成年子女財產」怎麼管?監護人必知法律與實務指南

律點通
2025-07-13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未成年監護財產管理
LINE

身為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您肩上的責任重大,除了日常的照顧與教養,未成年子女的財產管理,更是許多監護人感到困惑的一環。究竟孩子的錢該怎麼管?哪些事情需要法律許可?又有哪些是絕對不能做的?

「律點通」將為您深入解析台灣的法律規範與實務操作,幫助您釐清監護人的權責,確保孩子財產權益,讓您在守護孩子成長的路上,更加安心與從容。

監護人必知:台灣未成年子女財產管理的法律基礎

在台灣,未成年子女的財產管理主要依循《民法》及《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等相關規定。其中,有幾條關鍵法條,是所有監護人都務必了解的:

核心原則:一切為孩子「利益」

無論是父母作為法定代理人管理子女財產,或是法院指定的監護人,所有財產管理、使用、收益及處分行為,都必須以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為前提。這不僅是法律的明文規定,更是監護職責的核心精神。

《民法》第1101條: 「監護人對於受監護人之財產,非為受監護人之利益,不得使用、代為或同意處分。監護人為下列行為,非經法院許可,不生效力:一、代理受監護人購置或處分不動產。二、代理受監護人,就供其居住之建築物或其基地出租、供他人使用或終止租賃。監護人不得以受監護人之財產為投資。但購買公債、國庫券、中央銀行儲蓄券、金融債券、可轉讓定期存單、金融機構承兌匯票或保證商業本票,不在此限。」

這條文是監護人管理孩子財產的「聖經」。它明確指出,您不能隨意動用或處分孩子的財產,除非是為了孩子的利益。特別是涉及不動產的買賣、租賃等重大行為,以及大部分的投資,都必須事先經過法院許可,否則將不生效力

此外,《民法》第1088條也規定,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因繼承、贈與等「無償取得」的特有財產,雖有管理、使用、收益的權利,但處分時同樣必須「為子女之利益」。而《民法》第1103條則賦予法院監督權,必要時可要求監護人提出財產清冊或報告。

國家保護傘:《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除了民法外,《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72條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條文賦予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例如社會局)在發現兒童及少年財產權益有受侵害之虞時,可以請求法院介入,例如指定或改定監護人、指定財產管理方法,甚至要求設立信託管理財產,以強化對兒少財產的保護。

孩子的錢,怎麼分?特有財產與非特有財產

未成年子女的財產,在法律上可分為兩大類:

財產類別定義/來源管理權歸屬處分限制
特有財產因繼承、贈與等「無償」方式取得的財產。父母共同管理、使用、收益。必須「為子女利益」才能處分;重大處分(如不動產)需法院許可。
非特有財產未成年子女以自己勞力或其他「有償」方式取得的財產,例如打工薪水、營業收入。未成年子女自行管理、使用、收益。仍受其行為能力限制。例如,滿7歲未滿18歲的限制行為能力人,訂立契約仍需法定代理人允許。

法務部曾函釋說明,父母對非特有財產並無當然的管理、使用、收益權。這表示,孩子自己打工賺的錢,原則上是由孩子自行管理,但若孩子還未滿18歲,在進行較大的處分行為時,仍需您的同意或代理,以保障他們的權益。

法院怎麼看?從實務案例學習財產處分原則

當監護人需要處分未成年子女的財產,特別是不動產時,法院會如何審核呢?雖然以下案例主要涉及成年受監護宣告人的財產處分,但由於《民法》第1113條的準用規定,這些案例對於未成年人財產處分的判斷標準,具有高度參考價值。法院的核心考量始終是:「是否符合受監護人(即未成年子女)的利益」。

案例一:為愛孫贈與房產?法院說不行!

假設小明(未成年)因繼承而擁有一間房子。他的監護人(例如叔叔)向法院聲請,希望能將這間房子贈與給小明的表哥,並表示這是小明阿公生前的遺願。

法院最終駁回了這項聲請。理由很明確:贈與行為會讓小明失去財產,卻無法獲得任何對價,這客觀上明顯不符合小明自身的利益。即使是基於逝者的生前意願,只要對未成年子女的財產權益造成損害,法院都不會許可。

案例二:為支付醫療費用賣房,法院准了!

另一位未成年人小華,因罹患重病需要長期醫療與照護,每月開銷龐大。然而,小華名下除了繼承的一間火災後已無法居住的房子外,沒有其他積蓄或收入來源。小華的監護人向法院聲請,希望能出售這間無法居住的房子,以支應小華龐大的醫療、看護及生活費用。

法院最終准許了這項聲請。法院認為,小華的收入不足以支應長期養護費用,處分不動產變現確實有其必要性,且出售價格合理,這項處分是為了維護小華的「生存與健康」等基本需求,因此符合小華的最大利益。

案例啟示: 法院審核監護人處分孩子財產的關鍵,在於「是否真正符合未成年子女的利益」。無償贈與他人,通常不被允許;但若為支付必要的生活、醫療費用,且無其他財源時,法院則傾向許可。

監護人必看!財產管理實務操作指引

作為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以下幾點是您在管理財產時必須特別注意的:

  • 善良管理人義務: 您應以謹慎小心的態度管理未成年子女的財產,就像管理自己的財產一樣,若因故意或過失造成損失,可能需要負賠償責任。
  • 財產清冊與紀錄: 務必編造未成年子女的財產清冊,並記錄所有收支。這不僅是您的職責,也是未來向法院或主管機關報告時的重要依據。
  • 重大行為需法院許可: 切記!處分(如出售、抵押)或為孩子購置不動產,以及涉及孩子居住建築物的租賃等行為,都必須事先向法院聲請許可,否則不生效力。
  • 財產獨立不混淆: 未成年子女的財產是獨立的,絕不能與您自身的財產混淆使用,更不能將孩子的財產轉移到自己名下。
  • 投資限制要遵守: 法律對監護人以未成年子女財產進行投資有嚴格限制。除了公債、國庫券等極低風險的金融商品外,不得進行其他投資,以避免風險。
  • 主管機關監督: 社會局等主管機關有權查詢未成年子女的財產資料,並在必要時進行查核。若監護人管理不當,主管機關甚至可能聲請法院改定監護人。

結論:守護孩子財產,就是守護他們的未來

未成年子女的財產管理,是一項需要細心與專業的任務。作為監護人,您肩負著保障孩子財產安全的重責大任。只要您秉持「為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的核心原則,熟悉相關法律規定,並在遇到重大財產處分時,依法向法院聲請許可,就能確保孩子財產的健全發展,為他們的未來奠定穩固的基礎。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未成年子女自己打工賺的錢,我能幫他管理或動用嗎?

A: 根據法務部函釋,未成年子女透過自己勞力(例如打工)或營業所得的「非特有財產」,原則上是由未成年子女自行管理、使用、收益。父母對這類財產沒有當然的管理權。然而,如果孩子未滿18歲,其處分行為仍受民法行為能力限制,例如滿7歲未滿18歲的限制行為能力人,進行較大的處分行為時,仍需法定代理人(您)的允許或代理,以保障其權益。

Q: 監護人處分孩子的不動產時,什麼情況下法院會准許?

A: 法院審核的關鍵在於處分行為是否「真正符合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通常,法院會准許的情況包括:為支付未成年子女必要的醫療、照護或生活費用,且無其他足夠財源時;或處分該不動產能解決財產管理上的困境(例如共有不動產難以處分),且能為未成年子女帶來更佳經濟效益。但若為無償贈與他人,即使是基於過去的意願,法院通常不會許可,因為這不符合孩子的利益。

Q: 我可以把對未成年子女財產的監護權委託給其他人嗎?

A: 不可以。根據法務部函釋,對於未成年人財產行為的同意權、代理權,均屬於法定代理人(父母或監護人)專屬性的權利義務,不能委託他人行使。這表示,即使您委託他人照顧子女,涉及子女財產的重大法律行為(例如在金融機構開戶、辦理助學貸款、受領保險金等),仍需由您本人作為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來處理,無法透過委託書授權他人代為處理。

Q: 如果監護人管理未成年子女財產不當,會有什麼法律責任?

A: 監護人對未成年子女的財產管理負有「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如果監護人因故意或過失,導致未成年子女的財產受損,依法需要負賠償責任。此外,主管機關(如社會局)對未成年子女的財產管理有監督權,有權要求監護人提出報告、清冊,甚至進行實地稽核。若發現監護人管理不當且拒絕改善,主管機關得聲請法院改定監護人,情節嚴重者甚至可能涉及刑事責任。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