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寄養家庭資格解析:不孕夫妻的另一種愛與可能

寄養家庭資格解析:不孕夫妻的另一種愛與可能

律點通
2025-07-10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兒童福利家庭法律
LINE

前言:當渴望成為父母,寄養是條溫暖的路嗎?

對於許多夫妻而言,擁有自己的孩子是生命中重要的夢想。當這個夢想在生育上遇到困難時,探索不同的親職之路,成為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便成為了新的希望。寄養家庭,正是其中一條溫暖且有意義的道路。它不僅能為需要幫助的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風港,也能讓您體驗親職的喜悅與挑戰。

然而,寄養家庭的申請資格與流程,與一般人所熟知的收養有所不同,且涉及特定的法律規範。身為律點通,我們將深入淺出地為您解析台灣寄養家庭的相關法律規定,幫助您更清楚地了解這條充滿愛的道路。

寄養家庭的法律基礎:地方政府是關鍵

在台灣,寄養家庭的具體申請資格並非由中央政府統一規定,而是由各地方政府(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據法律授權自行訂定。這意味著,您所在地的社會局或其委託的單位,將是您獲取最精確資訊的來源。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62條

這條法規是寄養服務的核心依據。它明確指出,當兒童及少年因家庭發生重大變故而無法正常生活時,主管機關可以透過「家庭寄養」的方式來安置他們。最重要的是,該條文第五項清楚載明: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62條第5項:「第二項及第 五十六條第五項之家庭寄養,其寄養條件、程序與受寄養家庭之資格、許可、督導、考核及獎勵之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這條規定告訴我們,雖然中央法律確立了寄養服務的框架,但關於「誰可以成為寄養家庭」、「如何申請」等具體細節,則是由您居住地的社會局或其委託單位來制定並執行。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第10條

這條施行細則則進一步說明了主管機關在安置兒童及少年時的優先順序: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第10條:「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本法第 二十三條第一項第九款、第 五十六條第一項或第 六十二條第一項規定安置兒童及少年時,應依下列順序為之:一、適當之親屬。二、與兒童及少年有長期正向穩定依附關係之第三人。三、登記合格之寄養家庭。四、核准立案之兒童及少年安置及教養機構。五、其他安置機構。」

這條文將「登記合格之寄養家庭」列為第三順位,緊接在親屬和有長期依附關係的第三人之後,凸顯了寄養家庭在兒少安置體系中的重要性,也再次強調了成為寄養家庭需要經過「登記合格」的程序。

總結來說: 寄養家庭的具體資格,您必須以您居住地的直轄市、縣(市)政府社會局(處)或其委託的寄養服務單位所公告的最新規定為準。

寄養與收養,大不同!

許多渴望孩子的夫妻可能會同時考慮寄養和收養。雖然兩者都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家,但它們在法律性質和目的上存在根本差異。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您做出最適合您家庭的選擇。

特性寄養 (Foster Care)收養 (Adoption)
性質暫時性的安置措施永久性的法律關係建立
法律關係不產生法律上的親子關係產生法律上的親子關係,與原生家庭關係原則上終止
親權寄養家庭僅在安置範圍內行使、負擔父母權利義務收養人取代原生父母,完全行使、負擔親權
目的協助兒童及少年在原生家庭功能失衡時獲得妥善照顧,最終目標通常是家庭重聚或找到永久安置為兒童及少年提供一個永久、穩定的家庭,建立法律上的親子關係
審核主要由地方政府或委託單位評估,注重照顧能力與環境需經法院認可,審查更嚴謹,包括身心、經濟、品格、犯罪紀錄等

成為寄養家庭,您需要符合哪些條件?

儘管各地方政府的規定會有些微差異,但普遍而言,寄養家庭的審核標準會涵蓋以下幾個主要面向:

  • 基本條件: 申請人通常需年滿25歲,有穩定婚姻關係(部分縣市也接受單親或同性伴侶),身心健康,無不良嗜好,並具備照顧兒童的體力與精力。
  • 經濟能力: 需有穩定且足以扶養兒童及少年的經濟基礎,確保孩子的基本生活所需。
  • 居住環境: 需提供安全、衛生且足夠的居住空間,讓孩子有獨立的床位和學習空間。
  • 品格與親職能力: 申請人及家庭成員需具備良好的品格,無任何會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犯罪紀錄(特別是性侵、兒虐等),並展現出照顧及教養兒童的熱忱、耐心與技巧。
  • 家庭支持系統: 考量家庭成員(包括配偶、子女等)對寄養服務的共識與支持,確保家庭氛圍和諧穩定。
  • 參與訓練: 申請者必須配合參與由主管機關或委託單位舉辦的職前訓練課程,學習寄養服務的性質、兒童發展、行為輔導及親職技巧等。

申請寄養家庭的實務流程

如果您決定踏上寄養之路,以下是一般性的申請流程,建議您第一步就先聯繫當地主管機關或委託單位:

  1. 查詢與諮詢: 首先,向您居住地的直轄市、縣(市)政府社會局(處)或其委託辦理寄養服務的民間單位(如兒童福利聯盟、家扶基金會等)查詢當地最新的寄養家庭申請資格、條件及程序。
  2. 提出申請與審核: 依據地方規定提交申請文件,並配合社工人員進行家庭訪視、會談、背景調查(包括身家調查、犯罪紀錄查詢等)。這是一個雙向了解的過程,社工會評估您的家庭是否適合提供寄養服務。
  3. 參與職前訓練: 申請者通常需參加由主管機關或委託單位舉辦的寄養家庭職前訓練課程。這些課程旨在幫助您了解寄養服務的性質、兒童及少年身心發展、行為輔導、親職技巧等,為您未來的寄養生活做好準備。
  4. 資格核准與簽約: 經審核通過並完成訓練後,主管機關或委託單位會核發寄養家庭許可證,並與寄養家庭簽訂服務契約,正式成為合格的寄養家庭。

寄養家庭的溫馨與挑戰:您需要知道的事

寄養之路充滿了愛與溫馨,但也伴隨著獨特的挑戰。對於渴望孩子的夫妻,了解這些實務面向,能幫助您做好更充分的心理準備。

情境故事:小雅與阿翔的寄養之路

小雅和阿翔結婚多年,雖然一直努力嘗試生育,但始終未能如願。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們接觸到寄養家庭的資訊,心中的愛與渴望被點燃。經過一番討論,他們決定申請成為寄養家庭。

申請過程中,社工的家庭訪視讓他們更深入地思考了寄養的意義。他們參加了職前訓練,學習如何應對不同背景孩子的需求,也了解到寄養是「暫時性」的,孩子最終可能會回到原生家庭或被收養。這對他們來說是個情感上的考驗,但他們相信,能為孩子提供一段溫暖的時光,就已是莫大的意義。

他們第一次寄養的是一個八歲的小女孩小晴。小晴剛來時有些內向和不安,偶爾會出現情緒波動。小雅和阿翔運用訓練中學到的技巧,耐心陪伴、傾聽,並與社工保持密切聯繫。他們發現,小晴雖然有時會因為原生家庭的創傷而表現出一些行為問題,但只要給予足夠的愛與安全感,她就能逐漸敞開心扉。雖然最終小晴回到了原生家庭,小雅和阿翔心中有不捨,但更多的是看見孩子成長的欣慰,以及自己為孩子生命帶來正面影響的滿足感。

這個過程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寄養不僅是付出,更是自我成長的旅程,也讓他們以另一種形式實現了為人父母的願望。

法律責任與風險提醒

  • 情感依附與分離議題: 寄養家庭與被寄養兒童及少年之間容易產生深厚的情感依附。當兒童及少年離開時,寄養家庭可能面臨分離焦慮與失落感。建議您在心理上做好準備,並善用社工或支持團體的協助資源。
  • 行為問題挑戰: 被安置的兒童及少年可能因原生家庭的創傷或變故,而有行為、情緒或發展上的特殊需求。寄養家庭需具備耐心與包容心,並配合專業輔導與社工的建議。
  • 法律責任: 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62條,在安置期間,寄養家庭在安置兒童及少年之範圍內,行使、負擔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這意味著您需對兒童及少年的日常生活照顧、教育、醫療等負起責任,確保他們的安全與福祉。

結論:愛無界線,為孩子開啟新篇章

對於渴望孩子的夫妻,寄養家庭提供了一個獨特而有意義的機會,讓您將愛與關懷延伸至需要幫助的孩子。這條路或許充滿挑戰,但它也將帶來無可取代的溫馨與成長。在您考慮成為寄養家庭之前,務必詳細了解您居住地的具體申請條件與流程,並與家人充分溝通,做好心理與物質上的準備。願您的愛,能為孩子們開啟嶄新的生命篇章。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寄養家庭是否有年齡限制?

A: 是的,雖然各地方政府的規定可能略有不同,但通常會要求申請人年滿25歲。部分縣市對上限年齡也有所規範,例如規定申請人年齡與寄養兒童年齡差距不得過大。建議您直接向當地社會局或其委託的寄養服務單位查詢最精確的年齡要求。

Q: 如果我們還在嘗試生育,可以申請寄養家庭嗎?

A: 這需要視各地方政府的具體規定而定,但通常不會因為您還在嘗試生育而直接排除您的申請資格。然而,社工在評估時會考量您家庭的穩定性、對寄養服務的承諾程度,以及是否能為寄養孩子提供穩定的照顧。您需要向社工坦誠說明您的情況,並確保您有足夠的心力與空間來照顧寄養的孩子,即使未來您成功懷孕,也能維持對寄養孩子的承諾。

Q: 成為寄養家庭有經濟補助嗎?

A: 是的,為協助寄養家庭分擔照顧費用,政府通常會提供寄養津貼,用於支付被寄養兒童及少年的生活費、教育費、醫療費等相關開銷。具體的補助金額和發放標準,會因各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和規定而有所差異。這筆津貼主要是用於孩子,而非寄養家庭的收入,因此在申請時,您仍需證明自己具備穩定的經濟能力來支持家庭生活。

Q: 寄養的孩子有特殊需求怎麼辦?

A: 被安置的兒童及少年可能因原生家庭的創傷或變故,而有情緒、行為或發展上的特殊需求。在申請成為寄養家庭時,您可以選擇是否願意照顧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若您同意,寄養服務單位會提供專業的支援,包括社工的定期訪視、專業諮詢(如心理諮詢、行為輔導)、轉介醫療資源,以及相關的訓練課程。寄養家庭需要具備耐心、包容心,並願意與專業團隊合作,共同協助孩子成長。

Q: 寄養的孩子離開後,我們可以再申請寄養嗎?

A: 可以的。許多寄養家庭在服務一個孩子後,會選擇繼續提供寄養服務。在孩子離開後,寄養服務單位通常會給予寄養家庭一段喘息與調適期,並會與您進行會談,了解您的感受和未來意願。若您仍有意願且符合資格,可以再次申請寄養,繼續為需要幫助的孩子提供溫暖的家。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