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探索收養之路:您該了解的寄養家庭制度與申請指南

探索收養之路:您該了解的寄養家庭制度與申請指南

律點通
2025-07-10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兒童福利法律解析
LINE

探索收養之路:您該了解的寄養家庭制度與申請指南

許多準收養父母在探索收養的過程中,常會接觸到「寄養家庭」這個概念。雖然寄養與收養的目的與性質有所不同,但兩者都與兒童及少年的福祉息息相關。了解寄養制度,不僅能幫助您更全面地認識台灣的兒童安置體系,也可能為您未來服務兒童提供不同的視角。今天,律點通將帶您深入了解台灣寄養家庭的申請資格與制度,幫助您釐清概念,並提供實務上的指引。

寄養家庭與收養家庭:核心差異是什麼?

在深入探討寄養家庭的申請資格前,讓我們先來釐清寄養與收養之間最關鍵的差異。這對於收養申請人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兩者代表了對兒童完全不同的長期承諾與法律關係:

特性寄養家庭 (Foster Family)收養家庭 (Adoption Family)
目的提供因家庭變故兒童少年暫時性、替代性照顧,直至原生家庭狀況改善或找到長期安置方案。建立永久性的親子關係,使被收養人成為收養人的子女。
親權關係兒童及少年仍保有其原生家庭的親權關係。寄養家庭在安置範圍內行使父母權義。終止被收養人與原生家庭的親權關係,與收養人建立新的永久親權關係。
關係期限暫時性,有明確的安置期限或目標。永久性,如同親生子女。
主管機關主要由直轄市、縣(市)政府社會局(處)管理與督導。需經法院裁定認可,並通常透過收出養媒合機構協助。

簡而言之,寄養是為了提供一個安全的「中繼站」,而收養則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永久的「家」。

寄養家庭申請資格的法律依據:地方政府是關鍵

當談到寄養家庭的申請資格時,最直接且關鍵的法律依據是《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62條。這條法規明確授權地方政府制定具體的資格規定: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62條:「兒童及少年因家庭發生重大變故,致無法正常生活於其家庭者,其父母、監護人、利害關係人或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得申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安置或輔助。前項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辦理家庭寄養、交付適當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或其他安置機構教養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受寄養家庭或機構依第一項規定,在安置兒童及少年之範圍內,行使、負擔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第一項之家庭情況改善者,被安置之兒童及少年仍得返回其家庭,並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續予追蹤輔導至少一年。第二項及第 五十六條第五項之家庭寄養,其寄養條件、程序與受寄養家庭之資格、許可、督導、考核及獎勵之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這條法規的重點在於,寄養家庭的具體「資格、許可、督導、考核及獎勵之規定」是由各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自行訂定。這意味著,寄養家庭的申請資格並非由中央統一法規直接規定,而是授權地方政府依其需求和實際情況制定細則。因此,如果您想了解具體的申請資格,務必查閱您所在縣市的社會局(處)所頒布的相關辦法。

雖然《兒童及少年收出養媒合服務者許可及管理辦法》第10條直接規範的是「收養人」的條件,但其中提及的原則,例如對申請人「身心狀況、人格特質、經濟能力」的考量,以及「犯罪紀錄以對親職能力有影響者為限」的限制,這些原則在寄養家庭的審核中也可能被合理採納,以確保寄養環境對兒童及少年的最佳利益。同時,「不得對收養人有相關歧視之限制」的原則,也應適用於寄養家庭的審核。

實務操作:如何申請寄養家庭?

由於寄養家庭的具體資格由地方主管機關訂定,以下提供申請寄養家庭的實務操作指引及注意事項:

  1. 查詢地方主管機關規定: 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您應首先向戶籍所在地的直轄市或縣(市)政府社會局(處)查詢其最新的「寄養家庭服務辦法」或相關規定。這是獲取最準確、最詳細資格資訊的唯一途徑。
  2. 了解基本條件: 雖然各地方規定不同,但通常會包含以下基本要求:
  • 家庭穩定性: 需有穩定的家庭結構,家庭成員關係和睦。
  • 經濟能力: 具備足以照顧兒童及少年的穩定經濟來源。
  • 身心健康: 家庭成員身心健康,無傳染病、精神疾病或藥酒癮等不適宜照顧兒童的情形。
  • 居住環境: 具備安全、衛生且足夠的居住空間。
  • 無不良紀錄: 家庭成員無對兒童及少年身心發展有負面影響的犯罪紀錄。
  • 年齡限制: 可能對寄養父母的年齡有所要求。
  • 教育背景/親職經驗: 部分地方可能要求具備一定的教育程度或有育兒經驗。
  1. 參與說明會與課程: 許多地方政府或其委託的寄養服務單位會定期舉辦寄養家庭說明會及親職準備教育課程。積極參與這些活動有助於了解服務內容、評估流程,並展現申請意願及準備度。
  2. 配合評估與訪視: 申請後,主管機關或委託單位會進行書面資料審核、家庭訪視、成員會談等評估程序。您應誠實提供資料並積極配合,讓評估人員充分了解家庭狀況。

重要提醒: 寄養家庭在安置期間,在安置兒童及少年之範圍內,行使、負擔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這意味著寄養家庭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務必審慎評估。

結論:為孩子點亮希望

無論您是考慮收養,或是希望透過寄養服務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一個暫時的港灣,了解相關的法律規定和實務操作都是至關重要的。台灣的兒童安置制度以「兒童及少年最佳利益原則」為核心,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在安全、穩定且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對寄養家庭的資格與制度有更清晰的認識,為您探索服務兒童的道路提供一份指引。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寄養家庭的申請資格,是不是全國都一樣?

A: 不是的。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62條規定,寄養家庭的具體資格、許可、督導、考核及獎勵等規定,是由各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自行訂定的。這表示不同縣市的申請條件可能會有些微差異,因此您必須向您戶籍所在地的社會局(處)查詢最準確的資訊。

Q: 如果我曾經有過輕微的犯罪紀錄,還能申請寄養家庭嗎?

A: 這需要視您的犯罪紀錄內容而定。一般而言,對於兒童及少年身心發展有負面影響的犯罪紀錄(例如性侵、兒虐等),通常會被認定為不適格。若為其他性質的犯罪紀錄,主管機關會評估該紀錄是否會影響您的親職能力。建議您在申請前,可向地方社會局或寄養服務單位諮詢,了解具體規範和個案評估原則。

Q: 寄養家庭需要具備哪些經濟條件?

A: 各地方政府會要求寄養家庭具備足以照顧兒童及少年的穩定經濟來源,以確保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能被滿足。具體金額或評估標準會因縣市而異,通常會要求提供財力證明或薪資證明。建議您直接向當地社會局(處)詢問其「寄養家庭服務辦法」中關於經濟能力的具體要求。

Q: 寄養家庭與收養家庭在法律責任上有什麼不同?

A: 寄養家庭在安置兒童及少年期間,在安置範圍內行使、負擔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這是一種暫時性的代理親權。而收養家庭則是透過法院裁定,與被收養人建立永久的法律上親子關係,完全取代原生家庭的親權,因此承擔的是與親生父母相同的永久性法律責任。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