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離婚親權爭議:如何爭取與改定子女監護權?

離婚親權爭議:如何爭取與改定子女監護權?

律點通
2025-07-10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家事法律親權爭議
LINE

離婚親權爭議:如何為孩子爭取最合適的照顧?

面對離婚,除了夫妻關係的結束,最讓父母牽掛的莫過於未成年子女的未來。孩子將由誰照顧?誰來決定他們的教育與生活?這就是法律上所稱的「親權」(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議題,也是許多離婚爭議者最關心的核心問題。

身為律點通,我們深知您此刻的焦慮與擔憂。本文將深入淺出地解析台灣法律中關於親權的酌定與改定,帶您了解法院如何判斷,以及您能如何準備,為孩子爭取一個最有利的成長環境。

親權是什麼?法律怎麼規定?

在台灣,親權的處理主要依循《民法》與《家事事件法》的規定。簡而言之,親權是指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保護、教養、扶養等權利與義務。

當夫妻離婚時,親權的歸屬可以由雙方協議。但如果協議不成,或協議內容對孩子不利,法院就會介入,依據「子女最佳利益」原則來做出裁定。

最重要的法條是《民法》第1055條,它規範了親權的酌定與改定:

《民法》第1055條第一項:「夫妻離婚者,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依協議由一方或雙方共同任之。未為協議或協議不成者,法院得依夫妻之一方、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請求或依職權酌定之。」

白話解釋:離婚後孩子的照顧權責,可以由父母自己談好,看是一方單獨負責,還是雙方共同負責。如果談不攏,或沒談,法院就會介入,依據對孩子最好的方式來決定。

《民法》第1055條第三項:「行使、負擔權利義務之一方未盡保護教養義務或對未成年子女有不利之情事者,他方、未成年子女、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得請求法院改定之。」

白話解釋:如果已經取得親權的一方,沒有好好照顧孩子,或對孩子有不好的行為,另一方或相關單位就可以請求法院,把親權改判給更適合的人。

特別提醒:這裡要補充說明《民法》第1055條第四項,它賦予法院更大的彈性:

《民法》第1055條第四項:「前三項情形,法院得依請求或依職權,為子女之利益酌定權利義務行使負擔之內容及方法。」

白話解釋:法院不只決定親權歸誰,還可以進一步細化,例如規定誰負責教育,誰負責醫療,甚至如何安排日常照顧等細節,確保孩子權益。

法院判斷親權的黃金準則:「子女最佳利益」

法院在決定親權歸屬時,唯一且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子女之最佳利益」。這是一個綜合性的考量,沒有單一標準,而是要看個案的具體情況。

《民法》第1055條之1明確列出了法院會審酌的七大關鍵因素:

《民法》第1055條之1第一項:「法院為前條裁判時,應依子女之最佳利益,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下列事項: 一、子女之年齡、性別、人數及健康情形。 二、子女之意願及人格發展之需要。 三、父母之年齡、職業、品行、健康情形、經濟能力及生活狀況。 四、父母保護教養子女之意願及態度。 五、父母子女間或未成年子女與其他共同生活之人間之感情狀況。 六、父母之一方是否有妨礙他方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之行為。 七、各族群之傳統習俗、文化及價值觀。」

白話解釋:這七點是法院判斷親權的「參考指南」。它會全面評估孩子、父母雙方以及家庭環境的各種條件,找出對孩子成長最有利的方案。

實務上,法院會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 幼兒從母原則:對於年幼的孩子(特別是學齡前),法院通常會傾向由母親照顧,因為幼兒在身心發展上往往更需要母親的細心呵護與情感連結。
  • 照護之繼續性原則:如果孩子已經習慣了某種生活環境、學校或照顧模式,法院會盡量維持現狀,避免頻繁變動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衝擊。
  • 主要照顧者原則:法院會重視過去實際付出最多時間與心力照顧孩子的一方。如果這位主要照顧者能提供良好的照顧,法院通常會維持其照顧者的角色。
  • 善意父母原則:這非常重要!法院會觀察父母是否願意以孩子的利益為優先,積極促進孩子與另一方父母的會面交往,而非阻撓探視或在孩子面前詆毀對方。如果你有妨礙對方行使親權的行為,這將對你不利。
  • 子女意願:對於有表達能力的孩子(通常約7歲以上),法院會尊重他們的意願,但也會透過社工或家事調查官來確認孩子意願的真實性,避免是受一方父母影響。
  • 家庭暴力防治法:如果一方有家庭暴力行為,法院會推定由加害人行使親權對孩子不利。

實際案例分享:法院怎麼判?

以下透過兩個生活化的案例,讓您更了解法院在親權酌定與改定上的考量:

案例一:小安的監護權之爭 (幼兒從母與情感連結)

小明和美玲離婚時,他們一歲多的兒子小安的親權歸屬成為爭議。美玲主張自己是小安的主要照顧者,且孩子年幼需要母親。小明則認為自己經濟穩定,也能給予良好照顧。

法院在審理時,除了考量雙方的經濟能力和生活環境外,更重視小安的年齡與他與母親美玲之間的情感連結。法院發現,美玲與小安的互動更為親密,能給予小安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溫暖,這對一歲多的小安的人格健全發展有極大助益。

判決結果:法院最終裁定由母親美玲單獨行使小安的親權。這個案例凸顯了在幼兒親權判斷中,「幼兒從母原則」以及父母與子女間的「感情狀況」扮演的關鍵角色。法院也會參考社工的訪視報告來了解實際的照顧狀況。

案例二:小華的親權改定 (主要照顧者與共同親權的困境)

小華的父母離婚時,協議由雙方共同行使親權。然而,離婚後小華一直與母親同住,父親卻在一段時間後不再探視小華,也沒有支付扶養費。當母親需要和父親討論小華的教育問題時,父親也一再拖延或不回應。

母親感到共同親權的約定形同虛設,許多關於小華的重要事務都難以推動,對小華的照顧造成困擾,因此向法院聲請改定親權,希望由她單獨行使。

法院審理後發現,父親確實長期未探視孩子,也未支付扶養費,且對於親權的行使顯然缺乏積極意願。若維持共同親權,將導致孩子的重要事務停滯。而母親一直是小華的主要照顧者,與孩子依附關係緊密。

判決結果:法院裁定將親權改由母親單獨行使。這個案例說明,即使當初協議了共同親權,但若一方父母長期未盡照顧義務,或雙方關係惡劣到無法合作,法院仍可能基於「主要照顧者原則」和「最小變動原則」,改定為單獨親權,以確保孩子的權益不受損害。

爭取親權,您需要這樣準備!

  1. 以孩子最佳利益為核心:所有您的主張和準備,都必須圍繞著「如何對孩子最好」這個原則。
  2. 充分準備證據:針對《民法》第1055條之1所列的七項因素,盡可能蒐集有利證據。例如:
  • 孩子方面:孩子的健康證明、學校成績單、老師評語、與孩子的互動照片/影片、孩子意願表達(若年齡適當)。
  • 您自身方面:收入證明、工作證明、健康檢查報告、居住環境照片、家庭支持系統(如祖父母)的證明、過去照顧孩子的紀錄(如聯絡簿、醫療紀錄)。
  • 親職態度:您積極參與孩子學校活動、醫療照護、才藝學習的證明;您與另一方父母溝通的紀錄(證明您是「善意父母」)。
  1. 重視社工/家事調查官訪視:這是法院判斷親權的重要依據。請務必配合訪視,真實呈現您照顧孩子的能力、意願及環境,並避免在訪視中批評對方。
  2. 展現「善意父母」態度:即使與對方關係不睦,也要盡力展現您願意促進孩子與另一方會面交往的態度,避免阻撓探視或在孩子面前說對方壞話。
  3. 維持穩定生活:盡量保持孩子現有的生活、學習環境穩定,避免頻繁變動,這符合「照護之繼續性原則」。

結論:為孩子,您值得更好的未來

親權爭議的過程或許艱辛,但請您相信,法院會以孩子的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透過了解法律規定、積極準備證據,並展現您身為父母的責任與愛,您將更有機會為孩子爭取到最合適的成長環境。

這是一場為孩子而戰的歷程,律點通與您同行。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法院在判斷「子女最佳利益」時,會特別看重哪些因素?

A: 法院會綜合考量多方面因素,但特別重視以下幾點:子女的年齡(幼兒可能傾向從母)、子女的意願(若孩子有表達能力,會尊重其真實想法)、主要照顧者(過去誰付出較多心力照顧)、父母的品行與態度(是否是「善意父母」)、以及現有照顧環境的穩定性。

Q: 什麼是「善意父母原則」?它對親權判斷有何影響?

A: 善意父母原則是指,父母應以子女利益為優先,積極促進子女與另一方父母的會面交往,避免阻撓探視或在孩子面前批評對方。如果您被法院認定有妨礙對方行使親權的行為,例如藏匿孩子、或灌輸孩子不當觀念,這將嚴重影響您爭取親權的機會。

Q: 如果我發現原本取得親權的一方沒有好好照顧孩子,我可以怎麼辦?

A: 您可以依據《民法》第1055條第三項,向法院聲請「改定」親權。您需要提出證據證明對方未盡保護教養義務,或對孩子有不利情事,例如長期失聯、虐待、不聞不問、或生活環境不穩定等。法院會再次審酌孩子的最佳利益來決定。

Q: 我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了,他的意願在親權判斷中有多重要?

A: 對於已達一定年齡(通常約7歲以上)且具表達能力的子女,法院會高度尊重其意願。法院會透過社工或家事調查官與孩子單獨會談,確認孩子意願的真實性與成熟度,避免是受到父母一方的壓力或影響。因此,讓孩子能真實表達想法是很重要的。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