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台灣國際收養指南:掌握跨國收養法律與流程

台灣國際收養指南:掌握跨國收養法律與流程

律點通
2025-07-16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收養法律家庭法律
LINE

展開國際收養之旅:台灣法律指南

當您考慮透過國際收養來擴展家庭時,恭喜您即將踏上一個充滿愛與希望的旅程。然而,跨國收養的法律程序往往比想像中複雜,涉及台灣與被收養兒童本國的雙重法律規範。作為您的法律導航——律點通,我將為您深入剖析台灣在國際收養方面的關鍵法律規定與實務流程,助您釐清方向,讓這條愛的道路更加清晰。

台灣跨國收養的核心法律原則

在台灣,本國人收養外國兒童主要適用以下幾部重要法律:

1.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雙重適用原則

這是國際收養的基石。根據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54條第1項

「收養之成立及終止,依各該收養者被收養者之本國法。」

這代表什麼呢?簡單來說,您的收養關係要合法成立,必須同時符合您的本國法(即台灣法律),以及被收養兒童的本國法。舉例來說,如果您收養一位來自美國的兒童,那麼這份收養契約不僅要符合台灣《民法》的規定,也要符合美國相關州的收養法律。這確保了收養關係在兩國法律體系下都能獲得承認。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54條第2項則規定:「收養及其終止之效力,依收養者之本國法。」這表示收養成立後,例如親屬關係的建立、繼承權等,將依台灣法律來決定。

2. 《民法》:收養成立的基本要件

《民法》規範了收養的實質條件,是法院審查的重點:

  • 年齡差距: 《民法》第1073條規定,收養人應長於被收養者二十歲以上。但夫妻共同收養時,一方長於二十歲,另一方長於十六歲亦可。
  • 夫妻共同收養: 《民法》第1074條原則上要求夫妻應共同收養子女,除非有特定例外情況(如一方收養他方子女)。
  • 父母同意: 《民法》第1076-1條規定,子女被收養應取得其父母同意,但若父母未盡保護教養義務或無法表達意思,則不在此限。這份同意應以書面並經公證,或向法院以言詞表示。
  • 法院認可: 《民法》第1079條是關鍵條文:

「收養應以書面為之,並向法院聲請認可。收養有無效、得撤銷之原因或違反其他法律規定者,法院應不予認可。」 這表示即便您在國外完成了收養程序,回到台灣仍需向我國法院聲請認可,收養關係才算正式生效。

  • 養子女最佳利益: 《民法》第1079-1條強調,法院在認可未成年人收養時,必須以「養子女最佳利益」為最高指導原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法院會全面評估收養的必要性與收養人的適任性。

3.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保障兒童福祉

這部法律主要旨在保障兒童權益,其中第17條第1項原則上要求聲請法院認可收養時,應檢附「收出養評估報告」。然而,針對本國人收養外國兒童,實務上有特別的見解。

4.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兩岸收養的特別規定

如果您是收養大陸地區的兒童,則需特別注意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65條的更嚴格限制,例如原則上已有子女或養子女者不得收養,且需經特定機構驗證收養事實。

實務案例解析:讓法律不再抽象

法律條文可能有些生硬,讓我們透過實際情境來理解這些原則如何運作:

情境一:王先生夫婦的跨國收養評估報告疑慮

王先生和王太太在越南成功收養了一名兒童,並在當地完成了所有的法律程序。當他們帶著相關文件回到台灣,準備向法院聲請收養認可時,他們擔心是否需要像國內收養一樣,再經過台灣的收出養媒合機構評估,並提交一份冗長的評估報告。畢竟,孩子已經在國外合法收養,而且台灣的媒合機構也難以對遠在國外的孩子進行評估。

法院怎麼說? 根據台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的法律座談會研討結果,以及衛生福利部的函釋,國人收養非本國籍兒童及少年,若收養程序已依該兒童或少年本國法完成,原則上無須再經我國收出養媒合服務者媒合,也無須檢附我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所要求的收出養評估報告。這對許多跨國收養家庭來說,大大簡化了後續在台灣的認可程序。

情境二:李先生夫婦收養大陸兒童的「最佳利益」考驗

李先生和李太太希望收養在大陸的親戚孩子,他們認為收養可以讓孩子來台灣接受更好的教育,並方便未來生活。雖然他們在大陸當地已辦妥收養手續,但台灣法院在審理他們的認可聲請時,卻非常謹慎。法院深入探究了收養的真實動機,並評估李先生夫婦是否能真正提供孩子穩定且充分的陪伴,而不僅僅是為了移民或教育便利。

法院怎麼說? 最終,法院認為這份收養不具「絕對有利性」及「不可替代性」,不符合被收養兒童的「最佳利益」原則,因此不予認可。法院指出,收養制度旨在建立身分關係和提供完整的親情與成長環境,而非作為移民或單純改變教育環境的手段。這個案例提醒我們,法院會非常嚴格地審視收養的實質目的,確保收養是真正為了兒童的福祉。

國際收養在台灣的實務操作指引

了解法律原則後,以下是您在台灣聲請國際收養認可時的具體步驟與注意事項:

  1. 確認被收養兒童本國法: 首先,務必徹底了解並遵守被收養兒童所屬國家的收養法律規定,包括收養要件、程序、所需文件等。這是收養能否在當地合法成立的基礎。
  2. 完成外國收養程序: 依據被收養兒童本國法,完成收養程序並取得合法有效的收養證明文件。
  3. 文件驗證: 將外國收養證明文件送交我國駐當地使領館或代表處進行驗證。若涉及大陸地區文件,則需經海峽交流基金會驗證,確保其在台灣的法律效力。
  4. 向我國法院聲請認可: 持經驗證的收養證明文件及其他相關資料,向您住所地的我國法院聲請收養認可。若您在台灣無住所,則為被收養兒童住所地法院。
  5. 準備相關證明文件: 您需要準備的文件通常包括:
  • 收養契約書(書面形式)。
  • 收養人及被收養人雙方之國籍證明(如護照影本)、戶籍謄本(若有)。
  • 收養人的職業、財產及健康證明文件。
  • 被收養人父母之同意書(若有,且非屬例外情形)。
  • 證明收養行為符合收養人本國法(台灣法)及被收養人本國法之證明文件。

重要提醒: 再次強調,根據台灣實務見解,本國人收養外國兒童,若收養已依外國法完成,原則上無須委託我國收出養媒合服務者,亦無須檢附我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所要求的收出養評估報告。

結論:愛的旅程,審慎前行

國際收養是一項重大決定,它不僅是法律程序的遵循,更是對一個新生命未來福祉的承諾。台灣法院在審理國際收養案件時,始終將「養子女最佳利益」作為核心考量,會嚴格審查收養動機,確保收養是出於對兒童的關愛與照顧,而非其他非關兒童福祉的因素。

希望這份指南能幫助您更清楚地了解台灣國際收養的法律框架。充分的準備與對法律的理解,將是您成功完成這份愛的旅程的關鍵。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我已經在國外合法收養了外國兒童,回到台灣還需要向台灣法院聲請認可嗎?

A: 是的,根據《民法》第1079條及《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54條的規定,即使您在國外已完成收養程序,回到台灣後仍需向我國法院聲請認可,收養關係才在我國正式生效並受法律保障。這是確保收養符合我國法律要件,並保護被收養兒童權益的重要步驟。

Q: 收養外國兒童,是否需要像收養台灣兒童一樣,先經過台灣收出養媒合機構的評估並提交評估報告?

A: 針對本國人收養外國兒童,若您已依被收養兒童本國的法律規定,在該國完成了收養程序,原則上無須再委託我國的收出養媒合服務者進行媒合,也無須檢附我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所要求的收出養評估報告。這是基於實務考量,因為《兒少法》主要保障我國兒童權益,且要求我國機構媒合外國兒童在實務上不可行。

Q: 法院在審查國際收養案件時,如何判斷是否符合「養子女最佳利益」?

A: 法院會綜合考量多方面因素,以確保收養真正符合兒童的福祉。這包括:原生家庭是否確實無法提供健全環境(出養必要性)、收養人的身心健康、經濟能力、親職教養能力、婚姻穩定性、居住環境等(收養人適任性)、被收養兒童的意願與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收養人與兒童之間是否已建立初步的親情連結。法院可能透過訪視調查、要求先行共同生活等方式進行評估。

Q: 如果我想收養大陸地區的兒童,法律規定會有什麼不同嗎?

A: 是的,收養大陸地區兒童有其特殊限制。除了需同時符合台灣《民法》及大陸地區相關法律外,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65條規定,若您已有子女或養子女,原則上不得再收養大陸地區人民為養子女;同時收養二人以上者也不予認可;此外,收養事實必須經行政院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委託之民間團體驗證。這些規定比收養其他外國兒童更為嚴格。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