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收養試養期全攻略:法律規範、實務案例與注意事項

收養試養期全攻略:法律規範、實務案例與注意事項

律點通
2025-07-17
5分鐘
家事/婚姻/繼承收養法律家事事件
LINE

「收養」是許多家庭圓夢的途徑,也是為孩子開啟新生活的重要決定。然而,這段旅程不僅充滿期待,更涉及嚴謹的法律程序。其中,「試養期間」是收養過程中一個關鍵且充滿意義的階段。身為律點通,我將帶您深入了解試養期間的法律規定、注意事項,並透過實務案例,幫助您更安心、更有準備地迎接新家庭成員。

什麼是「試養」?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試養」,在法律上稱為「先行共同生活」,是指在法院正式認可收養前,收養人與被收養兒童及少年共同生活一段時間。這段期間的目的,是讓雙方有足夠的時間互相適應、磨合,也讓主管機關或媒合服務者有機會評估收養家庭的環境與互動,確保這段關係真正符合孩子的最佳利益。這不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為孩子打造穩定、幸福未來的關鍵一步。

法律怎麼說?試養期間的依據與權責

台灣的收養程序,主要依循《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簡稱《兒少權益保障法》)及《家事事件審理細則》的規範。這些法規明確賦予法院在收養認可前,採取必要措施的權力。

1. 法院的裁量權與收養人的責任

《兒少權益保障法》第17條明確指出,法院在認可收養前,為確保兒童及少年的最佳利益,可以採取多項措施,其中就包括「命收養人與兒童及少年先行共同生活一段期間」(即試養)。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7條第2項第2款:「法院認可兒童及少年之收養前,得採行下列措施,供決定認可之參考:…二、命收養人與兒童及少年先行共同生活一段期間;共同生活期間,對於兒童及少年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由收養人為之。」

這表示在試養期間,雖然法律上的收養關係尚未正式成立,但您作為收養人,已實質上承擔起照顧、教育、保護孩子的責任與義務。這段期間的表現,將是法院判斷您是否具備親職能力、家庭環境是否穩定的重要依據。

2. 收養關係的溯及效力

《兒少權益保障法》第19條則進一步說明了試養期間的法律意義。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9條第1項:「收養兒童及少年經法院認可者,收養關係溯及於收養書面契約成立時發生效力;無書面契約者,以向法院聲請時為收養關係成立之時;有試行收養之情形者,收養關係溯及於開始共同生活時發生效力。」

這條文告訴我們,一旦法院最終認可收養,試養期間的共同生活將被視為正式收養關係的一部分,具有法律上的連續性。這不僅保障了孩子的權益,也讓收養關係更加穩固。

3. 試養期間的起訖點

《家事事件審理細則》第114條則對試養期間的執行細節進行了補充。

《家事事件審理細則》第114條第2項:「法院命先行共同生活者,宜於裁定中載明其起訖日期。」

這意味著法院在裁定您進行試養時,通常會明確載明試養的開始和結束日期,讓您對整個過程有清晰的預期。

親職準備教育: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除了試養,《兒少權益保障法》第17條也提及法院得命收養人接受「親職準備教育課程」。這類課程旨在協助您了解收養的法律、心理、社會層面,提升親職知能,例如兒童發展、身世告知、特殊需求兒童照顧等。法院或收出養媒合服務者常會要求收養人參與,相關費用通常由收養人自行負擔。

從實務案例看試養的重要性

讓我們透過兩個真實情境,了解法院如何看待試養與親職準備的重要性:

案例一:親職教育的加分效應

陳先生和陳太太滿心期待收養一個孩子。在法院審理過程中,除了例行訪視,法院也要求他們必須補齊參加親職準備教育課程至少9小時的證明文件。法院引用《兒少權益保障法》第17條第2項第2、3款及《家事事件審理細則》第15條第1、2項,強調為維護被收養兒童或少年權益。陳先生夫婦積極配合,不僅完成了課程,也從中學到許多寶貴的育兒知識,最終順利獲得法院認可。這個案例說明,親職教育不僅是法律要求,更是您展現準備度、提升親職能力的機會。

案例二:長期共同生活的實質考量

王先生夫婦在收養聲請前,其實已與一位孩子共同生活了數年,雖然當時並非正式的「試養」裁定,但他們的長期相處,讓孩子早已將王先生夫婦視為親生父母。在法院審理時,社福機構的訪視報告特別強調了這段長期共同生活的穩定性與孩子對收養人的情感連結。法院在審酌時,將「試養情況」納入重要考量,認為這種實際的共同生活經驗,充分證明了收養關係的適當性,最終裁定認可收養。這個案例顯示,無論是法院明定的試養,或是實際的長期共同生活,孩子與收養人的相處與適應狀況,都是法院判斷是否符合孩子最佳利益的關鍵。

給您的實用建議:如何讓試養之路更順暢?

  • 積極配合訪視與評估: 誠實提供資料,展現您對收養的誠意與準備。
  • 認真參與親職準備課程: 這不僅是程序要求,更是您學習與成長的寶貴機會。
  • 重視試養期間的共同生活: 將這段時間視為家庭成員間的磨合期,用心建立與孩子的關係,了解他們的需求。
  • 保持良好溝通: 與媒合機構、社工、法院保持暢通聯繫,遇到問題及時尋求協助。
  • 財務準備: 親職準備教育課程、精神鑑定等費用通常由收養人負擔,請預先做好規劃。

結論:為愛啟程,穩健前行

試養期間是收養旅程中一個獨特且重要的環節,它既是對潛在收養家庭的評估,也是孩子適應新環境的緩衝期。透過這段時間的共同生活、親職教育與專業評估,我們確保每一個收養決定都真正符合孩子的最佳利益。請您放心地投入這段關係的建立,律點通祝您收養之路順利圓滿,迎接幸福的家庭新篇章!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試養期是什麼?它有什麼特別的法律意義嗎?

A: 試養期,又稱「先行共同生活」,是法院正式認可收養前,讓收養人與孩子共同生活的階段。它的法律意義在於,一旦收養最終被法院認可,這段試養期會被追溯認定為正式收養關係的一部分,讓收養關係更具連續性與穩定性。

Q: 在試養期間,我對孩子有哪些權利和義務?

A: 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7條,在試養期間,您作為收養人,就已經要行使或負擔對孩子的權利義務,例如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教育、醫療等。這表示您必須像親生父母一樣,對孩子負責。

Q: 親職準備教育課程是強制性的嗎?我一定要參加嗎?

A: 法院或收出養媒合服務者通常會要求收養人參加親職準備教育課程,雖然法律條文中使用「得」採行,但在實務上,這幾乎是法院認可收養的重要參考依據。參加這些課程不僅能提升您的親職知能,也能向法院展現您對收養的準備與誠意。

Q: 如果試養期間孩子或我出現不適應,該怎麼辦?

A: 試養期間的目的是互相適應,如果出現不適應狀況,請務必立即與負責的收出養媒合服務者或社工聯繫,他們會提供專業的輔導與協助。重要的是要誠實反映問題,共同尋找解決方案。若真的無法繼續試養,社工會協助安排孩子後續的安置,並盡力避免孩子受到二次傷害。

Q: 試養期間的長度通常是多久?

A: 法律並未明確規定試養期的具體長度,這通常會依個案情況由法院或媒合機構決定。法院在裁定時,會建議載明起訖日期。實務上,試養期可能從數個月到一年不等,目的是確保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和收養家庭充分磨合。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