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強盜案受害後,家人如何獲得法律支援與安全保障?

強盜案受害後,家人如何獲得法律支援與安全保障?

律點通
2025-06-22
5分鐘
刑事犯罪被害權益保障
LINE

強盜案陰影籠罩?您的權益,國家守護的力量

當強盜案件的陰影籠罩家庭,那份突如其來的恐懼、財物的損失,以及隨之而來的心理創傷,往往讓被害人及其家屬感到徬徨無助、心力交瘁。您可能擔心人身安全,也對未來的法律程序感到茫然。然而,請您知道,在台灣,有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與支持機制,正為您而存在。律點通將透過這篇文章,為您詳細說明,如何運用這些資源,保障您與家人的權益,並獲得應有的協助。

國家如何為犯罪被害人提供全面保障?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是專為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屬量身打造的法律,其宗旨明確指出: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1條:「為保障犯罪被害人與其家屬之權益,提供支持服務及經濟補助,以修復因犯罪造成之傷害,促進社會安全,特制定本法。」

這表示,無論您是強盜案件的直接被害人,或是受害者家屬,國家都承諾提供協助,幫助您修復因犯罪造成的傷害。這些協助並非單一面向,而是由多個政府機關共同協力提供,各司其職,確保您能獲得多元的支持:

  • 衛生福利主管機關:負責您的福利服務、社會救助、醫療、復健,甚至重傷後的長期照顧。
  • 警政主管機關:提供您的人身安全保護、告知偵辦進度,並提供相關權益資訊。
  • 勞動主管機關:協助您就業服務、職業訓練,保障勞動權益。
  • 教育主管機關:關心您的就學權益,並培育相關專業服務人才。

這些機關的協同合作,旨在為您建立一個全面的安全網。

您的重要夥伴: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

在眾多協助管道中,**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簡稱犯保協會)**及其各地分會,是您最直接、最全面的求助對象。根據《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15條,犯保協會應提供以下多元服務: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15條:「保護機構及分會應辦理下列業務:一、生理、心理、醫療、經濟、申請犯罪被害補償金及安置等協助。二、訴訟程序之協助:…三、生活重建之協助:…四、協請警察機關提供安全保護。…七、其他符合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屬需求之協助。」

這意味著,從您身心遭受的創傷,到經濟上的困境,乃至於複雜的法律程序,犯保協會都能提供協助,例如:

  • 生理與心理協助:安排醫療與心理諮詢,幫助您走出創傷。
  • 經濟支持:協助申請急難救助,或在符合條件下,協助申請犯罪被害補償金。
  • 法律協助:提供法律諮詢,陪同您出庭,協助您了解訴訟程序,甚至協助調查加害人財產,爭取民事賠償。
  • 生活重建:協助您重回正常生活軌道,例如就業媒合、職業訓練等。
  • 人身安全保護:若您擔心加害人騷擾或報復,犯保協會也能協助您向警方申請保護。

警察與司法機關,您的第一道防線

當強盜案件發生後,警察機關是您最先接觸的單位,他們肩負著重要的通報與協助義務: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28條:「警察機關應於知悉案件發生後,提供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緊急救援、人身安全、關懷服務及必要協助,並應自知悉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聯絡資訊起二十四小時內,通報或轉介相關機關或分會提供協助。」

這表示,警察不僅要協助您處理案件,更要在第一時間將您的需求轉介給犯保協會等專業機構。此外,若有具體事實顯示您或家人有安全疑慮,檢察官或法院也能主動介入,請求警方提供保護: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34條:「檢察官或法院於偵查中或審判中,有具體事實足認有提供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安全維護之必要時,得請警察機關協助之。分會於執行保護服務過程,經評估認有維護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人身安全之必要時,亦同。」

這項規定尤其重要,它為被害人提供了在訴訟過程中,避免遭受二次傷害的法律保障。

加害人假釋了,我們還安全嗎?法律如何間接保護您?

許多被害人家屬最擔心的,莫過於加害人服刑期滿或獲得假釋後,是否會再次對家人造成威脅。法律對加害人的處遇,其實也間接構築了對被害人的保護網。

生活化案例:小林一家的安心之路

多年前,小林一家不幸遭遇強盜,家中財物損失,家人也因此留下深深的心理陰影。經過漫長的司法程序,加害人阿德被判刑入獄。然而,幾年後,小林媽媽聽說阿德可能要假釋出獄了,這讓全家人的心又懸了起來,深怕阿德會來報復或騷擾。

幸好,在檢察官的努力下,法院審酌了案件的性質和被害人的擔憂,裁定阿德在假釋期間必須接受「保護管束」。更重要的是,法院特別命令阿德必須遵守以下事項:

  • 禁止對小林一家進行任何騷擾、接觸、跟蹤、通話、通信或其他不必要的聯絡行為。
  • 必須與小林一家的住居所、學校、工作場所保持至少一百公尺以上的距離。

這個裁定讓小林一家大大鬆了一口氣。雖然加害人獲得了假釋,但法律透過對他的行為限制,有效地保障了小林一家的人身安全,避免了他們遭受二次傷害的風險。這個案例顯示,即使加害人出獄,法律依然有辦法為被害人提供間接但重要的保護。

我該怎麼做?實用行動指引

面對強盜案件,以下是您可以立即採取或需留意的實用建議:

  1. 立即報案,尋求警方協助:這是所有保護措施的起點。警方會根據《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28條,在24小時內將您的資訊通報給犯保協會,讓您及時獲得支援。

  2. 主動聯繫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這是您獲得全面協助的重要管道。您可以撥打犯保協會的專線或前往各地分會。他們提供的服務包含:

  • 身心支持:安排心理諮詢或醫療協助。
  • 經濟扶助:協助申請急難救助或犯罪被害補償金(若符合重傷或死亡條件)。請注意,犯保協會協助申請補償金是無償的,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73條:「保護機構及分會應提供犯罪被害人或其遺屬依本法申請犯罪被害補償金之必要協助。犯罪被害人或其遺屬委託代辦者辦理犯罪被害補償金之申請並約定報酬者,其約定無效。」

  • 法律諮詢與訴訟協助:了解您的法律權利,並在訴訟過程中提供陪伴與協助。
  • 生活重建:協助您重新適應生活,例如就業輔導等。
  1. 積極要求人身安全保護:若您有任何遭受加害人或其關係人騷擾、報復的疑慮,務必立即向警方、檢察官、法院或犯保協會提出。他們會評估風險並採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例如限制加害人靠近您的住處或工作場所。

  2. 配合司法程序,但注意自我保護:在偵查或審判過程中,您可能需要出庭作證。請配合司法程序,但若有安全顧慮或心理壓力,可向檢察官、法院或犯保協會提出,請求提供心理諮詢、陪同出庭、或採取隔離訊問等保護措施,以維護您的隱私與安全。

  3. 保留所有相關證據:務必妥善保存與強盜案件相關的一切證據,包括財物損失證明、醫療單據、通訊記錄等。這些對於後續的民事求償和補償金申請都至關重要。

常見注意事項與風險提醒

  • 服務的即時性與無償性:請記住,犯保協會提供的許多服務是即時且無償的,您無需擔心費用問題。
  • 隱私權保護:在接受協助或參與司法程序時,您的隱私權應受到保護。若有疑慮,可主動提出。
  • 二次傷害風險:除了身體和財物損失,心理創傷和來自社會、媒體的壓力也可能造成二次傷害。請積極尋求心理輔導,並善用法律提供的保護措施。
  • 法律程序耗時:刑事訴訟和民事求償可能需要較長時間,請保持耐心,並與協助機構保持聯繫。
  • 財產損失追回不易:強盜案件的財產損失追回往往有難度。犯罪被害補償金雖然是重要彌補,但有其申請條件。

預防措施,從日常做起

  • 提高警覺:留意周遭環境,避免前往治安不佳或人煙稀少的地方。
  • 財不露白:避免在公共場合展示大量現金或貴重物品。
  • 居家安全:加強門窗防盜,考慮安裝監視系統。
  • 緊急應變:熟記緊急求助電話,並學習基本的自我防衛知識。

結語

遭遇強盜案件,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極大的打擊。然而,請您相信,法律並非遙不可及,國家與相關機構的資源隨時準備為您伸出援手。從報案那一刻起,到您重建生活的每一步,都有支持系統伴您左右。勇敢面對,積極尋求協助,您與您的家人將能逐漸走出陰霾,重拾平靜與安全的生活。您不是孤單一人,法律與社會都在這裡,為您提供力量。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強盜案件發生後,我第一時間該怎麼做?

A: 強盜案件發生後,最重要的是立即向警察機關報案。警方會提供緊急救援、人身安全保護,並在24小時內將您的資訊通報給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同時,請盡可能保留所有相關證據,例如財物損失清單、醫療單據等,這對後續的追訴和補償申請非常重要。

Q: 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能提供哪些具體協助?

A: 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犯保協會)能提供非常全面的協助,包括生理與心理創傷的醫療諮詢和轉介、急難救助、法律諮詢(包含民事求償與刑事訴訟協助)、生活重建(如就業輔導、職業訓練),以及最關鍵的人身安全保護。若您因案件受重傷或家人不幸離世,他們也會協助您申請犯罪被害補償金,且這項服務是無償的。

Q: 如果加害人假釋出獄,我該如何確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A: 若您擔心加害人假釋後可能造成威脅,應立即向警察機關、檢察官、法院或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提出。司法機關或犯保協會會評估風險,並可能聲請法院對加害人施加保護管束,並附加特定的行為限制,例如禁止接觸、騷擾您或您的家人,或要求加害人遠離您的住居所、學校、工作場所一定距離,以確保您的人身安全。

Q: 如果我在訴訟過程中感到壓力或擔心隱私曝光,有什麼辦法可以保護自己?

A: 在偵查或審判過程中,若您因出庭作證感到壓力或擔心隱私外洩,可以向檢察官、法院或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提出。他們可能會提供心理諮詢、安排陪同出庭,或在符合條件下,採取隔離訊問、視訊作證等方式,以避免您與加害人直接面對,並保護您的個人資訊不被不當揭露。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