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財產犯罪判多久?家屬必看量刑指南

財產犯罪判多久?家屬必看量刑指南

律點通
2025-06-21
5分鐘
刑事刑事訴訟財產法
LINE

當家人捲入財產犯罪:您該知道的量刑關鍵

當家人不幸捲入財產犯罪案件,面臨法律的審判時,身為家屬的您,心中想必充滿焦慮與不安。您可能急切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我的家人會被判多久?我們能為他做些什麼?

律點通理解您此刻的心情。這篇文章,正是為了像您一樣的被告家屬所撰寫。我們將以最白話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解析台灣財產犯罪的量刑標準、影響判決輕重的關鍵因素,並透過實際案例,讓您對司法程序有更清晰的認識,掌握能為家人爭取一線希望的實用建議。

財產犯罪類型與刑責概覽:法條怎麼說?

在台灣,常見的財產犯罪類型包括竊盜、詐欺等,依照情節輕重,刑責差異很大。了解這些基本概念,是掌握案情的開始。

舉例來說,竊盜罪指的是未經他人同意,意圖非法取得他人動產的行為,最重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這類罪名在《中華民國刑法》第320條有明確規定:

《中華民國刑法》第320條 (竊盜罪)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而竊佔他人之不動產者,依前項之規定處斷。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但如果竊盜行為是在夜間侵入住宅、攜帶兇器,或是結夥三人以上犯案,就成了加重竊盜罪(《中華民國刑法》第321條),刑責會提高到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而針對科技發展衍生的犯罪,例如從提款機(自動付款設備)不法取財,則有專門的違法由自動付款設備取得他人之物罪(《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之2),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是利用網路、電話進行詐騙,且涉及多人共犯、冒用公務員名義等情節,則會構成刑責更重的加重詐欺罪(《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之4),最重可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這些都是現今社會常見且法律嚴懲的犯罪類型。

影響量刑的關鍵因素:法官怎麼判?

法官在決定刑期輕重時,並非隨意判決,而是會依據《中華民國刑法》第57條的規定,綜合考量多項因素。這就像是在為案件「打分數」,每個細節都可能影響最終結果。

《中華民國刑法》第57條 (科刑之標準) 「科刑時應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下列事項,為科刑輕重之標準:一、犯罪之動機、目的。二、犯罪時所受之刺激。三、犯罪之手段。四、犯罪行為人之生活狀況。五、犯罪行為人之品行。六、犯罪行為人之智識程度。七、犯罪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關係。八、犯罪行為人違反義務之程度。九、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十、犯罪後之態度。」

其中,有幾項對被告家屬而言特別重要:

  • 犯罪造成的損害與影響: 犯罪金額多寡、受害者人數、犯罪手段是否惡劣等,都直接影響法官對犯罪惡性的判斷。
  • 被告的生活狀況與品行: 雖然這不是決定性因素,但若能證明被告有經濟困難等特殊情狀,有時能爭取法官的同情。
  • 犯罪後的態度: 這是最關鍵的加分項!包括是否坦承犯行、展現真誠悔意,以及是否積極與被害人達成和解並實際履行賠償。後者尤其重要,若只是口頭承諾卻未實際賠償,對量刑幫助有限。

「法外開恩」的機會:酌量減輕其刑

除了上述因素,在極為特殊的情況下,法院可能依據《中華民國刑法》第59條,給予被告「酌量減輕其刑」的機會。這通常發生在犯罪情狀顯得情有可原,即使判處最低刑期仍過重的情況。

《中華民國刑法》第59條 (酌量減輕其刑) 「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得酌量減輕其刑。」

但請注意,這條規定是「法外開恩」,適用門檻較高,需要有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的特殊原因或情狀才有可能。

特殊情況:累犯與數罪併罰

  • 累犯:刑期可能更重 如果您的家人過去曾因犯罪服刑完畢,並在五年內又故意犯下有期徒刑以上的罪,就會被認定為「累犯」(《中華民國刑法》第47條)。此時,刑期可能會加重,因為司法認為,被告在接受過矯正後仍不知悔改,顯示其「刑罰反應力薄弱」。儘管現行法律已要求法院必須個案審酌,不能一概加重,但累犯仍是量刑時一個不利的因素,尤其是前後犯的罪性質相同時,法官更會認為其惡性較深。
  • 數罪併罰:刑期如何計算? 若被告在判決確定前犯下多個罪行,法院會將這些罪名合併處理,稱為「數罪併罰」(《中華民國刑法》第50條)。最終法官會依據《中華民國刑法》第51條規定,裁定一個「應執行刑」,這個刑期會介於所有罪名中最高刑期之上,以及所有罪名刑期總和之下,但最長不得超過三十年。這並非簡單的刑期加總,而是法官綜合考量各罪性質、犯罪次數等因素後的權衡。

來自法庭的真實案例:學會掌握關鍵

以下,我們透過兩個真實案例,讓您更清楚地了解上述量刑原則在實務上是如何運用的(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案例均已匿名化處理)。

案例一:小額詐欺案,積極和解獲輕判

王先生被控涉及一宗網路詐欺案,詐騙金額僅新臺幣3500元。儘管加重詐欺罪的法定最低刑期是1年有期徒刑,刑度不輕,但在二審審理過程中,王先生積極與被害人達成調解,並承諾賠償,最終也獲得被害人的諒解。法院審理後認為,考量到詐欺金額不高,且王先生展現了真誠的悔意並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其犯罪情狀相較於法定刑度,確實顯得情有可原,因此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輕其刑,最終改判有期徒刑8個月。

指導意義: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即使是加重詐欺罪,若犯罪所得金額不大,且被告在審理過程中積極與被害人達成和解並獲得諒解,法院仍可能給予從輕量刑的機會,這體現了司法在「情輕法重」時的彈性。

案例二:巨額詐欺案,和解未履行影響深遠

劉小姐因竊盜及非法由自動付款設備取財,詐取金額高達新臺幣331萬5千元。雖然她在法庭上表示有和解意願,也與被害人達成了和解協議,但遺憾的是,她並未依照協議實際支付任何賠償金額。法院最終判決時,雖然劉小姐坦承犯行,但因其對被害人造成的巨額損失分文未償,法院認為其並未展現真誠悔悟,難以宣告緩刑,也沒有從輕量刑。

指導意義: 這個案例明確指出,犯後態度的「賠償」必須是實際履行,而非僅口頭承諾或達成協議卻不付款。如果沒有實際賠償,即使有和解意願,對量刑的正面影響也會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影響能否獲得緩刑的機會。

家屬能為被告做什麼?實用建議

面對法律程序,家屬的支持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您可以為家人努力的方向:

  • 鼓勵坦承犯行,展現悔意: 這是爭取從輕量刑的首要步驟。真誠的悔悟能讓法官看見被告改過的潛力。
  • 積極協助彌補損害: 這是最有效的方式。即使無法一次付清,也可以協助家人與被害人協商分期付款計畫,並確保按時履行。這能向法院展現極大的誠意與負責任的態度。
  • 配合司法調查: 鼓勵家人配合檢察官、法官的調查,提供必要資訊,避免拖延或製造麻煩,有助於展現良好犯後態度。
  • 改善生活狀況: 若犯罪與經濟困境或其他因素有關,協助家人尋找正當工作,改善生活,向法院證明其有回歸社會的決心與能力。
  • 提供有利的證明資料: 例如家庭經濟狀況證明、品行良好證明、疾病證明或特定技能證書等,透過訴訟程序向法院說明,爭取法官在量刑時的考量。

結語

法律程序複雜且充滿不確定性,但透過這篇文章,希望您對財產犯罪的量刑標準與關鍵影響因素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在司法過程中,家屬的支持與積極應對,將是幫助家人爭取合理判決的重要力量。請記住,即使面臨困難,掌握資訊、積極行動,仍能為家人帶來一線曙光。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我的家人被指控財產犯罪,會被判多重?

A: 刑期長短會依據犯罪類型(如竊盜、詐欺、加重詐欺等)及其法定刑而定。法官會綜合考量《刑法》第57條所列的十項因素,包括犯罪動機、手段、造成的損害、被告的生活狀況、智識程度,以及最重要的犯罪後態度(例如是否認罪、是否賠償)等,來決定最終的刑期。

Q: 如果我的家人與被害人達成和解並賠償了,刑期會比較輕嗎?

A: 是的,積極與被害人達成和解並「實際履行」賠償,是法院從輕量刑的非常重要考量因素。這代表被告有真誠悔意,且彌補了被害人的損害,有助於爭取較輕的刑期,甚至可能影響緩刑的宣告。但請注意,若只有和解協議而未實際履行,對量刑的正面效果會大打折扣。

Q: 我的家人有前科,這次又犯了財產犯罪,是不是一定會判很重?

A: 如果您的家人曾因犯罪服刑完畢,並在五年內再犯有期徒刑以上的罪,就可能被認定為「累犯」。依《刑法》第47條規定,刑期可能會面臨加重。雖然法院會個案審酌,不能一概而論,但若前後所犯罪質相同,法官會認為其惡性較深,仍是量刑時一個不利的因素。

Q: 如果我的家人犯了好幾條不同的財產罪,刑期會怎麼計算?

A: 當被告在判決確定前犯下多個罪行,法院會進行「數罪併罰」。依《刑法》第51條規定,最終會裁定一個「應執行刑」,這個刑期會在各罪宣告刑中最長者之上,所有罪名刑期總和之下,但最高不得超過三十年。這不是簡單的加總,法官會綜合考量所有罪名的性質與數量來決定。

Q: 什麼情況下,我的家人可以聲請易科罰金?

A: 如果您的家人所犯的罪最重本刑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且最終宣告的刑期是六個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就有機會依《刑法》第41條規定聲請易科罰金,也就是繳交罰金來代替入監服刑。這通常適用於情節較輕微的案件,但如果法院認為易科罰金難收矯正之效,則可能不准許。

Q: 法官在量刑時,最看重哪些因素?

A: 法官在量刑時會考量《刑法》第57條列舉的十項因素。其中,犯罪所造成的「損害程度」和被告「犯罪後的態度」是實務上最被看重的兩大關鍵。尤其「犯罪後的態度」,包含是否認罪、是否積極與被害人達成和解並實際賠償,對最終判決輕重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