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當鋪收受贓物罪:法律風險與自保指南

當鋪收受贓物罪:法律風險與自保指南

律點通
2025-06-21
5分鐘
刑事財產犯罪當鋪法律
LINE

當鋪收受贓物罪:法律風險與自保指南

當鋪業者,您是否曾為了收購物品而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踩到「收受贓物罪」的紅線?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如何辨識物品來源、避免誤觸法網,是每位當鋪業者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一旦被指控收受贓物,不僅可能面臨牢獄之災,更會嚴重打擊您的商譽與生計。

別擔心!律點通將為您深入解析收受贓物罪的法律構成要件、實務判斷標準,並提供具體的自保策略,幫助您在經營中趨吉避凶,安心營利。

什麼是「收受贓物罪」?

「收受贓物罪」主要規範在《刑法》中,旨在打擊那些協助處理不法財物的行為,避免助長竊盜、詐欺等財產犯罪。

根據 《刑法》第349條的規定:

「收受、搬運、寄藏、故買贓物或媒介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因贓物變得之財物,以贓物論。」

這條文涵蓋了多種行為態樣:

  • 收受:指您取得贓物的持有或實際支配權。
  • 搬運:為他人移動贓物。
  • 寄藏:為他人保管、藏匿贓物。
  • 故買:以有償方式購買贓物(這最常發生在當鋪業者身上)。
  • 媒介:為他人介紹買賣或處理贓物。

簡單來說,只要您明知或可得而知某件物品是犯罪所得,卻仍然取得、處理或協助處理,就可能構成此罪。

關鍵在於「明知或可得而知」

在收受贓物罪的認定上,最核心也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判斷您是否「明知或可得而知」該物品是贓物。法院並非要求您百分之百確定它是贓物,只要您對物品來源存有疑慮,懷疑它可能是贓物,但仍不違背本意而收受,就可能被認定具有「不確定故意」。

實務上,法院會綜合考量多種客觀事實來推論您的主觀意圖:

  • 交易價格是否合理? 如果收購價格遠低於市價,這會是您「明知」的強烈證據。
  • 物品是否有合法來源證明? 例如,對方無法提供發票、保證書、行照等證明文件。
  • 交易對象是否可疑? 對方身分不明、無法提供聯絡方式,或交易地點不尋常。
  • 您的過往經驗或素行? 若您曾有類似案件的紀錄,法院可能會認為您對不法來源財物應更為敏感。
  • 您的供述是否前後一致? 若您在偵查或審判中說詞反覆、否認犯行,可能被視為未見悔意。

實務案例解析:當鋪業者可能遇到的情境

讓我們透過實際案例,看看法院是如何判斷「明知或可得而知」:

案例一:低價收購手機,辯稱不知情也沒用

某當鋪業者甲先生,以遠低於市價的3000元,向一位陌生人收購了一支高價手機。甲先生辯稱是在跳蚤市場隨意收購,並不知道是贓物。然而,法院發現甲先生的供述前後矛盾,且該手機的市價遠高於3000元,加上甲先生過去曾有類似收受贓物的紀錄。法院最終認定甲先生對於手機來源應有合理懷疑,卻仍收受,構成收受贓物罪。

律點通提醒: 價格是判斷「明知」的關鍵指標。當物品價格明顯不合理時,即使您聲稱不知情,法院仍可能根據客觀事實推論您有「不確定故意」。

案例二:專業背景更應警覺,低價收購多樣物品

另一位從事中古五金買賣的業者乙先生,多次向一位不認識的鍾先生,以遠低於市價的價格收購了鐵柱、汽車音響、電腦主機等各式各樣的物品。乙先生同樣辯稱不知情,但法院考量乙先生有中古買賣的專業背景,且曾有贓物前科。法院認為,乙先生以不合理價格向不明人士收購如此多樣且來源可疑的物品,顯然已明知或可得而知為贓物。

律點通提醒: 您的行業專業知識和過往紀錄,都會影響法院對您「明知」的判斷。在收購物品時,務必保持高度警覺,特別是面對來路不明的賣家和不合理的價格。

觸犯收受贓物罪的可能後果

除了《刑法》第349條規定的刑責外,您還可能面臨:

  • 易科罰金:若判處6個月以下徒刑或拘役,符合條件可繳納罰金免入監(《刑法》第41條)。
  • 累犯加重:五年內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刑期可能加重至二分之一(《刑法》第47條)。
  • 緩刑:符合條件者,法院可能給予緩刑,暫不執行刑罰(《刑法》第74條)。

當鋪業者自保指南:如何避免誤觸法網?

為了保護您的事業與自身安全,請務必遵循以下原則:

  • 提高警覺,拒絕貪小便宜:對於明顯低於市價的物品,務必抱持高度懷疑。
  • 嚴格查證物品來源
  • 要求賣方提供身分證明並核對。
  • 要求提供物品的合法來源證明(如發票、保證書、權狀、行照等)。
  • 避免與不明人士交易:盡量透過正規管道,避免與無法提供身份證明或行為可疑的人士交易。
  • 建立完善的收購流程
  • 詳細記錄每筆收購的物品資訊、賣方資料、交易時間、價格。
  • 安裝監視器,記錄交易過程。
  • 對員工進行相關法律知識培訓。
  • 發現疑似贓物立即報警:若不慎發現自己持有或接觸到疑似贓物,應立即向警方報案,切勿自行處理或藏匿。

結語

收受贓物罪的認定,往往牽涉到複雜的主觀意圖判斷。作為當鋪業者,您每天都可能接觸到形形色色的物品,提高警覺、嚴格查證是保護自己的不二法門。記住,多一分謹慎,就少一分風險。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更清楚地了解相關法律風險,並在經營中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如何判斷收購的物品是否為贓物?

A: 除了賣方無法提供合法來源證明外,最明顯的警訊是「價格不合理」。如果對方急於脫手,且開價遠低於市價,務必提高警覺。此外,物品本身是否有異常磨損、塗改痕跡,或賣方對物品細節支吾其詞,也都是判斷線索。

Q: 如果我收購了疑似贓物的物品,但還沒轉賣,會被罰嗎?

A: 即使您沒有轉賣,只要您「明知或可得而知」該物品是贓物,並取得了它的持有或管領力,就可能構成《刑法》第349條的「收受」贓物罪。轉賣行為屬於「故買」或「媒介」,會讓罪責更明確,但並非構成犯罪的唯一要件。

Q: 當鋪收購物品時,有哪些文件是必須留存的?

A: 務必留存賣方的身分證明影本、詳細的物品清單、交易金額、交易時間,以及當票或收據。最好能要求賣方簽署一份聲明,確認物品來源合法且無糾紛。這些文件在日後若有爭議時,將是您自清的重要證據。

Q: 如果員工不小心收了贓物,當鋪負責人會受牽連嗎?

A: 若能證明負責人對員工的行為毫不知情,且已盡到監督管理責任(例如有明確的收購規範、定期培訓),則負責人可能不會直接構成收受贓物罪。但若負責人有指示、默許或明知而未制止,則可能構成共犯。建議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和培訓機制,並要求員工嚴格遵守。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